“母親的等待穿過我心上/那壹頭連著故鄉/行囊壓彎了歲月的痕跡/那壹刻/我兩眼泣滿淚花/日子總是翻來翻去在時光中揉搓/母親遠望的叮嚀/刺痛我身上/回家的票根/在口袋裏哀傷/彎曲的路/讓我的思念漫長……”
——周英德《離回家的日子很近了》
他是壹名普通的農民,他和村裏眾多青壯年勞動力壹樣,常年在外打工;他不是壹名普通的農民,在辛苦的勞作之余,他愛好寫詩,在他的QQ日誌裏,他寫下了將近100首詩歌,長則十多二十行,短則幾行,或抒發情感,或反映社會現象。他叫周英德,42歲,家住資中縣明心寺鎮新塘坊村。
■ 同學帶回壹本詩歌小冊子
2月8日,筆者來到周英德的家,他笑著迎過來,衣著樸素。從他的口中,筆者得知,他2月7日才從打工地重慶回到家中。
“在鄉親們眼裏,農民就應該老老實實幹活,還要寫詩?這是壹件很‘不合常理’的事,但我就是喜歡。”周英德微微搖搖頭,搓著手笑道。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壹天,周英德在外地讀中專的同學回家了,他立馬到同學家,和同學敘壹敘久別之情。同學帶了壹本詩歌冊子回家,那是同學在讀中專詩社成員們的詩歌合集。周英德好奇地翻開來看,“裏面壹些詩句相當美妙,讀起來讓人愉悅。”他忘情地翻閱,內心被壹把激情之火點燃。
■ 失戀後寫下第壹首詩
20歲時,周英德從老家到城裏學裁縫。和他壹起學習的,還有壹位姑娘。每天生活學習在同壹屋檐下,漸漸地,周英德對那位姑娘產生了愛慕之意。
經過不懈追求,姑娘答應了他。但是,由於家庭條件以及其他壹些客觀原因,他們的感情最終畫上了句號。周英德失戀了,用詩歌來表達內心的痛苦。他寫道:“汽笛的呼喚在壹次次靠近/妳站在月臺上送我/四周的寂靜/只聽見妳我的呼吸/風在那裏哆嗦我每壹根神經/語言鎖住喉嚨/遞給我手中的日記開始發黃/我數著來時的步伐/卻忘記妳離別的消息。”這是他人生中寫下的第壹首詩歌,名字叫《離別》。
■ 詩歌是最好的調劑
迫於生計,周英德不得不東奔西走,打工養家糊口,詩歌則是勞累了壹天之後的最好調劑。
經過壹天的勞累與忙碌,很多人都躺在床上呼呼大睡,周英德卻找出紙筆,完成自己的另外壹項“工作”——將白天看到、聽到、想到的寫下來。如若“來了靈感”,壹行行語句便凝聚成詩。他利用業余時間***寫了200多首詩歌,但因為種種原因,只保留下來100多首。
■ 詩歌是老了之後的懷念
周英德告訴筆者,多年來,他寫詩只是“自娛自樂”,並沒想過投稿,也沒有和其他詩人交流。
2014年春節後,他想要拓寬自己的眼界,便訂閱了《星星詩刊》。
通過《星星詩刊》上的聯系方式,他認識了壹位瀘縣的詩人。這位詩人向他推薦了內江詩人魏光武,這讓他有了更廣闊的學習空間與機會。得到前輩們的鼓勵,他信心倍增,寫詩的激情高漲。他說,堅持了二十多年,只因為熱愛詩歌,享受詩歌帶給自己的樂趣,也是為了將來老了之後有所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