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整體把握
《蜀道難》原本是樂府古題,屬《相和歌辭·瑟調曲》.李白之前的古辭,也多詠蜀地山川之險.如南朝陳著名詩人陰鏗的《蜀道難》雲:“輪摧九折路,騎阻七星橋,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不同時代的人反復來寫的同樣題材,在文學批評中叫“母題”,詩文、小說、戲曲創作中往往有之.因為有了原型,就不難找到可歌可詠的話題;因為加入了新的創造,也還可以馳騁才華,藉古出新.樂府詩題就像現在的命題作文壹樣,每壹代人都希望翻出新意來.
關於李白這首詩的主旨,前人爭論頗多,爭論的焦點在於有無寓意.唐代孟棨的《本事詩》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都記載李白初到長安會見賀知章,出示《蜀道難》,博得“謫仙”雅號的事.可見這是李白的壹篇習作,大抵以馳騁文采為高,未必有什麽寓意.李白年輕時多模仿魏晉南北朝時代的詩文,以超越古人為能事.杜甫曾論李白詩說:“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從詩意來看,這是壹篇送友人入蜀的詩歌,寫於長安.同類題材的作品在李白集中還有五言律詩《送友人入蜀》和《劍閣賦》,可以相互印證.因為賀知章的賞識,李白名聲大振,從此奠定了“詩仙”的地位,《蜀道難》可以說是他的成名作.杜甫稱李白“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也是指《蜀道難》這首詩而言的.毫無疑問,李白以他豐富的想象,卓越的藝術構思,縱橫飛揚的辭采,創造出了壹個神奇的藝術世界,可以說是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境界.
詩以驚嘆發端,未語先嗟,直抒情懷.在極盡的誇張中,在嘆詞的前呼後擁中,實詞“危”“高”得到了無以復加的渲染,給全詩定下了壹個基調,樹立了壹個不同凡響的標格,具有先聲奪人的氣勢.接著,詩人並沒有對蜀道作靜態的描摹,而是拋出了壹個動態的比喻:“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在沒有飛機的年代,人們想遊歷天空,恐怕是最難的事了.李白雖然在談論“蜀道難”這個傳統的話題,卻能推陳出新,創造出奇妙的比喻,令人為之壹振.而後,詩人將筆鋒壹轉,引出“蠶叢及魚鳧”,尋覓蜀國那古老的傳說,那如夢似幻的過去,增加了蜀道的歷史感和神秘色彩.由於地理環境的相對獨立,古代的蜀國自成壹方,與秦地交通隔絕,沒有往來.物換星移,年復壹年,長安西邊那高高的太白峰,也許只有飛鳥偶爾穿越,進而飛掠峨眉之巔.後來,終於由壯士和美女,打破了秦蜀之間的沈寂.大自然的造山運動本來是先於人類的,“五丁開山”只不過是神話.但壹經詩人引用,就給人類對山川的開發披上了神秘的色彩.這就是詩的語言,詩人想當然地杜撰了自然史,創造出壹個神奇的藝術世界,而無視自然本身的邏輯.經過了壹番神話般的尋根,詩人才直面現實,認真對待起“蜀道難”的問題.山的高危非目力所及,故有“六龍回日”之玄想;水之回環容或可睹,故有“沖波逆折”之細狀.“黃鶴”兩句,是用反襯的寫法來寫“蜀道難”:“黃鶴”善飛,卻為之垂翼而“不得過”;“猿猱”善攀,卻為之斂容而“欲度愁”,這就生動地暗示出行人入蜀的艱難.“青泥”以下幾句,才正式寫到了人類的“經驗”.“百步九折”寫出路途的艱難,“捫參歷井”道出山的高危,“以手撫膺坐長嘆”則是人們典型的無可奈何情態.詩至此,才隱隱約約地透露出送別的話題.
原來,詩人在第壹段中極力渲染“蜀道難”,並非故作驚人之筆,而是出於對友人的關懷.在親切地詢問友人“何時還”之後,詩人又舊話重題,再議“蜀道難”.這壹段與第壹段相比,描寫的角度有所不同:第壹段主要是虛寫,把自然力加以“神化”;這壹段則是實寫,更貼近了遊人的實際.鳥是悲鳥,樹是古木,這氣氛令人膽寒.仿佛飛鳥也缺乏安全感,雌雄相依,不敢失伴.又怎忍,月夜慘淡,空山寂寥,子規聲斷!歌詠至此,詩人又迫不及待地從這悲愴的情境中掙脫出來,再壹次高呼“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還不忘了追加壹句“使人聽此雕朱顏”!繼而,又以四個整齊的七言句,再寫山之高危,壁之險絕,水之湍急咆哮,再壹次強調山高路險,又壹次高呼“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閱讀 鑒 賞蜀道難“劍閣崢嶸而崔嵬”以下,詩人對友人繼續施以心理戰,由全面“進攻”轉為重點“突破”.如果說高山還可以繞過,絕壁還可以躲開,那麽蜀中要塞劍閣又怎麽能回避呢?它綿延三十多裏,群峰如劍,兩山如門,形勢險要,“壹夫當關,萬夫莫開”.至此,詩人在諸多險情報告中,又引進了人的因素,增加了對可能出現的惡劣社會環境的預警.“壹夫當關,萬夫莫開”兩句,化用了西晉左思《蜀都賦》中“壹人守隘,萬夫莫向”的句子,還有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壹人荷戟,萬夫趑趄”的句子;“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兩句化用了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句子.詩人在這裏借古說今,暗寓了蜀道之難自古而然的意思.“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四個短句,危言聳聽,迷離恍惚,亦實亦虛,亦虛亦實,令人捉摸不定,讓人不寒而栗,而總歸為“兇險”二字.詩的結尾,重申“不如早還家”的老調兒,重言“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以“側身西望長咨嗟”的感嘆作結,可謂“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二、問題探究
1.如何理解這首詩的主旨?
關於這首詩的立意,歷來眾說紛紜,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說法.壹、為憂慮房琯、杜甫而作,認為作者寫此詩是擔心身為劍南節度使的嚴武會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二、諷刺安史之亂後唐玄宗入蜀,首倡者為給李白集作分類補註的元人肖士;三、諷刺四川軍閥章仇兼瓊;四、“即事成篇,別無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簽》和顧炎武《日知錄》為代表.經今人研究,前三種說法,或於史實不符,或於時間不對,都很難成立.所以我們以第四種說法為基礎,認為本詩的主題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襲樂府古題的“即事成篇”之作.縱觀全詩,敘議結合,多扣詩題,看不出有什麽言外之旨.如果說除了擔心友人旅途艱險之外還有什麽寓意的話,也不過是籠而統之地為友人去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感到憂慮,這其中還摻雜了含蓄而執著的惜別之情.當然,也不能否認這其中有以蜀道喻世途艱難,功業難成的意思,不過要理解成處處有深意,就未免牽強附會了.
2.如何把握這首詩的藝術特點?
《蜀道難》作為李白的成名作,其成就主要在於藝術方面.現存資料表明,李白沒有由秦入蜀的經歷,他二十四歲離開蜀地,“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沿長江東下,就再也沒回去過.可見《蜀道難》純系想象之辭,不過是借送友人入蜀,展開想象的翅膀,作了壹番升天入地的藝術之旅.想象之豐富,比喻之奇特,筆法之誇張揚厲,韻律之流轉華美,應該是本詩主要的藝術特色.前人也是多從這些方面來解讀此詩的,如北宋歐陽修《太白戲聖俞》詩雲:“太白之精下人間,李白高歌蜀道難.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李白落筆生雲煙.”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評李白詩說:“太白七古想落天外,局自變生.大江無風,波浪自湧.白雲從空,隨風變滅.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3.如何理解“西去”與“西望”?
巴蜀在秦陜的南面,本詩如何說“問君西遊何時還”,如何說“側身西望長咨嗟”?這是當時的習慣說法.從長安入蜀,先要西行壹段,然後南折.古人宏觀的地理觀念比較淡薄,故而形成了這樣的表達習慣.唐詩中寫由長安入蜀而稱“西去”的比比皆是,而稱唐玄宗逃亡到蜀也稱為“西巡”“西幸”或“西遷”.
4.如何理解“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
課本中的註釋是壹種解釋,即“守關的將領倘若不是(自己的)親信,就會變成叛亂者”,這樣,把“狼與豺”理解為“比喻叛亂的人”,而“化為狼與豺”的就是指守關的將領了,這樣理解比較曲折隱晦.另壹種解釋是,“狼與豺”比喻異類,“化為狼與豺”是指死亡,即不復為人之意,其主語是“友人”.這種理解比較直接.
5.如何理解“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幾句詩的詩意?
這幾句詩主要是用誇張的手法極寫蜀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險惡,奉勸友人不可以久居,不是實指.詩歌的語言本來就有不驚人不足以為美的特點,杜甫就說過“語不驚人死不休”,他有些記山野景物的詩也表現出這樣的特點.如“前有毒蛇後猛虎”(《發閬中》),“空荒咆熊羆,乳獸待人肉”(《課伐木》),“人虎半相居,相傷終兩存”(《客居》)等.
關於練習
壹 朗讀並背誦這首詩,說說全詩為什麽反復詠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對詩意的轉折和抒情的變化有什麽作用?
設題意圖:讓學生通過朗讀和背誦,加深對詩意的理解.另外,讓學生抓住關鍵語句,掌握這首詩篇章結構、內容轉換和韻律變化的壹些規律.
參考答案:
這是壹首樂府詩,雖然沒有了樂律可依,但卻自成壹格,具有歌行體的特點,即音韻流暢激揚,節奏回環往復,情感逐次升華.“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既是作者詠嘆的主題,也是詩意轉折和抒情變化的標誌.它在第壹段出現,像晴天霹靂震撼人心,開啟出壹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現,承前啟後: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巖不可攀”,引發後面的“其險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現,曲終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關心之意,溢於言表.從形式上看,每次呼出這句話,都完成了壹種韻律的轉換,即抒情、議論和描寫之間的交替.
二 與李白同時代的詩評家殷璠稱本詩“奇之又奇”,試以第壹段為例,說說詩人展開了哪些藝術想象,奇在何處.
設題意圖:通過對本詩第壹段的賞析,讓學生體會這首詩想象豐富奇特的特點.
參考答案:
在第壹段中,詩人展開的藝術想象有對蜀王開國的遙想,有對“五丁開山”的敘述,有對蜀道山高水急的描繪.詩人善於借助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展開想象,給“蜀道難”的命題增添了神秘色彩;還運用了誇張的手法,誇大險情,令人觸目驚心;此外,還用飛鳥猿猱來做陪襯,寫它們的無計可施,來反襯人行的艱難.由於想象豐富和寫法獨特,就創造出了壹個“奇之又奇”的藝術世界.
三 這是壹首樂府古詩,句式以七言為主,雜以其他長短句,參差錯落,如行雲流水,壹氣貫註.試給下列詩句劃分節奏,並體會不同句式的表達效果.
設題意圖:讓學生給不同的詩句劃分節奏,體會這首詩的音律美,同時考察背誦語氣的準確性及對詩歌內容的理解.
參考答案:
1.噫籲嚱,危乎/高哉!
2.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3.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
4.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5.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6.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
四 唐代孟棨《本事詩》載:“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於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回,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由是稱譽光赫.”試發揮聯想和想象,改寫成壹則小故事.
設題意圖:閱讀這則小故事,了解壹下李白的逸事,增強讀詩的興趣.通過這樣的改寫練習,提高學生文言與白話的語言轉換能力.
參考答案:略.
提示:首先要讀懂原文.以下解釋可供參考:
自蜀至京師:這是籠統的說法,李白出蜀後並未直接到京師.
逆旅:即旅店.
賀監知章:即賀知章,字季真,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因官至秘書監,故稱賀監.
未竟:沒完.
金龜:壹種隨身佩帶的金質龜樣飾物.
期不間日:會面不隔天,即天天見面.
稱譽光赫:指李白因此聲名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