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私奔體的具體含義是什麽

私奔體的具體含義是什麽

望采納 啊由於王XX的壹條微博,壹夜之間,網上開始大肆流行“私奔體”。

對“私奔”壹詞,現代人的通常理解是,青年男女的愛情得不到雙方家庭的承認,然後二人悄悄地私自逃跑,去追尋自己的幸福去了。 《現代漢語字典》中對“奔”的解釋是:⒈奔走,急跑;⒉緊趕;趕忙或趕急事;⒊逃跑。對“私奔”壹詞的解釋為:舊時指女子私自投奔所愛的人;或跟他壹起逃走。 《說文解字》中對“奔”的解釋是:走也。從夭,賁省聲。與走同意,俱從夭。這麽看來,“私奔”壹詞中的“奔”是動詞,就是“逃”的意思。而實際上,“奔”確實另有含義。《中華小字典》中對“奔”有這麽壹條解釋:奔,……,三嫁娶不由媒氏為奔。《國語周語》:“有三女奔之。” 由此可知,“奔”還有他義。從這個解釋看,“奔”是指沒有經過媒人的說合而結婚,是壹個名詞,指的是壹種現象。而且還引經據典,說《國語周語》裏記載,周朝時就有三個女子私奔了,可見私奔的現象古已有之。這個字條也說明了媒人在古代婚姻中的作用。要弄清楚媒人在婚姻中的重要地位,就必須了解中國古代特別是西周時期的婚姻制度。西周制禮,並在禮的規範下,形成了影響中國三千多年的婚姻原則、婚姻成立的條件和有關婚姻解除的制度。西周時期,締結婚姻有三大原則,即壹夫壹妻、同姓不婚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詩經》雲:“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這就是說,西周時期婚姻必須秉承“父母之命”,經過“媒妁之言”,即在宗法制度下,婚姻大事必須由父母主持,再加上媒人的搓合,才算循禮、合法,才能為宗族和社會所承認。未經父母、家長同意而行婚姻之事,謂之“淫奔”。 這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必須有壹定的形式來表現,就是婚姻關系的成立,必須要履行聘娶的“六禮”程序。所謂六禮程序,就是男女雙方關於婚禮方面的六項儀式。具體包括: ⑴納采,就是男方請媒氏帶上禮物到女方家中提親; ⑵問名,就是在女方家長同意議婚的情況下,男方家長請媒氏問明女子的生辰、身份,然後蔔於祖廟以問兇吉; ⑶納吉,就是在蔔得吉兆以後,男家帶禮物到女家確定締結婚姻; ⑷納征,也叫納幣,就是男家在女家同意締結婚姻後,送彩禮到女家,正式確定婚姻; ⑸請期,就是男家帶禮物到女家,和女家商量或者通告婚期; ⑹親迎,就是在確定之日,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至此,婚姻始告完成,婚姻關系也最終成立。 “六禮”作為婚姻的形式要件,在古代宗法禮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從“六禮”的整個過程不難看出,每個步驟都體現了父母(家長)和媒氏的意誌,如果“六禮”不完備,便會從根本上違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原則。因此,婚姻的程序不完備而結婚的,也謂之“奔”。 至此,“奔”的含義就壹目了然了:未經父母、家長同意而行婚姻之事,謂之“奔”;沒有經過媒人的說合而結婚,謂之“奔”;“六禮”不備而結婚,亦謂之“奔”。因此,“私奔”是指不合宗法禮制而私自結婚,而不僅僅是指女子私自投奔所愛的人或跟他壹起逃走。當然,“私奔”的方式,完全可以采取私自投奔所愛的人;或跟他壹起逃走。 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封建時代,“私奔”壹直以來都蒙著羞辱色彩和沈重陰影。“五四”運動以後,國人對“私奔”的道德評判才漸漸發生了轉變,而今,“私奔”已經是壹個久遠的歷史詞語了。

《現代漢語詞典》對“私奔”壹詞註釋為:“舊時指女子私下投奔所愛的人,或跟他壹起逃走”。這註釋有兩處關鍵:壹是私下,即不公開、隱密地進行;二則專用於指女子。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禮教社會中,夫為妻綱,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女性從未有過真正的自由。現代的人對這樣的註釋或許感到吃驚與不解,甚而覺得滑稽可笑。殊不知古往今來,人類特別是中國婦女對婚姻權的自主便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漸進過程。愛如生死,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古人仰望這神聖,為了追求婚姻的自由,即使在“存天理,滅人欲”的強權壓制下,也總有為愛而私奔、如飛蛾撲火般的剛烈與義無反顧。私奔由此而成為中國婦女向封建禮教抗爭的壹種特殊的方式,它浸透了無數青春的激情、熱血、淚水與渴望,最早撕裂了封建禮教的黑幕,閃耀出自由、愛情、人性的光芒。

《史記》中記載下的中國中國婦女私奔的第壹例和第壹人,便是私奔司馬相如的、才貌雙絕的卓文君。臨邛因此而成為中國私奔的第壹城名而聞海內外。文君作為“私奔與叛逆”、“自由與愛情”的代表人物,集聰慧、勇敢、“富貴不淫,貧*不移”的優秀品質為壹身,是中國婦女自我意識最早的覺醒者和啟蒙者,是向封建禮教與強權宣戰,追求自由愛情並最終取得勝利的第壹人。郭沫若對此曾贊譽道:“反抗封建是前驅,佳話傳千古”。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卓文君是中國婦女的自由之神,是中國人的自由女神!

回溯2000多年前臨邛古城那個月明星稀的夜晚,文君以“私奔”這壹充滿激情和極具叛逆的行動震驚了世人,不僅為追求自由愛情的人們點亮了希望之光。也為後世留下了張揚人性的寶貴精神財富。我總在想,太史公豈止為相如立傳,他更是煞費苦心地為文君樹碑。

卓文君的故事自始自終作為千古佳話流傳。多少文人雅士、深宮怨女甚至普遍百姓無不籍此寄托、表現他們的向往與追求。歷朝歷代,關於文君和相如的詩詞、繪畫、戲曲層出不窮。唐代大詩人杜甫、李商隱、盧照鄰等均留下了的美麗詩句;《孤本元明雜劇。私奔相如》最早將這壹千古佳話搬上舞臺;1923年郭沫若創作了歷史劇《卓文君》;上個世紀70年代峨嵋電影制片廠讓文君走上了銀幕;最近央視又推出32集電視連續劇;邛崍籍著名畫家徐恒瑜在上個世紀80年代飽含激情,揮毫潑墨創作六幅系列作品《文君私奔圖》;詩人余光中在詩歌《大度山》中壹遍又壹遍地歌唱:卓文君死了兩千年/春天還是春天。

古今中外, 愛情與自由始終超越國界和時空 ,文君的故事今天讀來仍是那麽令人震憾和感動。只要提到愛情,人們就不禁會想到卓文君和司馬相如、梁山伯和祝英臺、羅密歐和朱麗葉……自然,壹提及邛崍,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會是卓文君私奔的故事、愛情的見證文君井以及那飄香的美酒。

因為文君,“私奔”壹詞最終成為邛崍的標識與符號,也成為人類自由之愛的標識與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