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怨詩則主要抒寫古代民間棄婦和思婦(包括征婦、商婦、遊子婦等)的憂傷,或者少女懷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壹、宮怨
行宮
元稹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
簡析
這是壹首抒發盛衰之感的詩。首句點明地點:古行宮;二句暗示時間:紅花盛開之季;三句介紹人物;白頭宮女;四句描繪動作:閑坐說玄宗。構築了壹幅完整動人的圖畫。當年花容月貌,嬌姿艷質,輾轉落入宮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紅顏憔悴;閑坐無聊,只有談論已往。此情此景,好不淒絕!
宮詞
朱慶余
寂寂花時閉院門,美人相並立瓊軒。
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
宮詞 _譯文
朱慶余
百花盛開,宮院卻寂寂地緊閉大門;俏麗宮女,相依相並佇立廊下賞春。滿懷幽情,都想談談宮中憂愁的事,鸚鵡面前,誰也不敢吐露自己苦悶。
[題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首宮怨詩,構思獨特,新辟蹊徑。壹般宮怨詩,主人公是壹位孤淒的宮女。但這首詩卻寫兩位宮女,足見失寵者並非壹人。詩從寫景開篇,以景襯情,以熱襯冷。百花盛開的陽春,應是熱鬧非凡,然而宮門卻寂寂鎖閉。宮女賞春,本是歡欣樂事,然而久已失寵,感懷無限,心中郁悶,極願互吐,卻恐鸚鵡饒舌,竟不敢言。怨深怨重,裸露無遺。
宮怨
(唐)司馬劄
柳色參差掩畫樓,
曉鶯啼送滿宮愁.
年年花落無人見,
空逐春泉出禦溝。
香兒倚在門邊,心裏很不是滋味。過了這個春分,又有壹些調門的了。可她總也撞不上,並不是她不夠貼心,以前她主子還在的時候,她還是很得寵的。只是現在人去樓空,不免又是冷清又是寂寞。原來同她壹道的姐妹夏鶯也因為討另外壹個妃子喜歡,也喜氣洋洋地歸位新主子了。於是這冷門兒便是越來越冷了。 她又怕沾上壹個脾氣暴的主子,又難以忍受現在的孤獨。夜半時分,她總會孤零零地倚在窗邊,看星星看月亮。可是最令她心酸的是,這天從來都想潑了墨壹樣,沒星星,月亮也是殘月。 這種時候她壹般都會想起才被送進來的時候。那個時候,她可是個冰清玉潔的小美人兒,還是選秀女時被招進宮的。她進來時跟大多數宮女壹樣,都抱著壹種幻想。她以前可想被哪個阿哥相中,哪怕做個小的也好。現在壹想便慶幸當時沒那個運氣,要不然獨守空樓又是怎樣壹種落莫。 還是最初的好。她嘆了壹口氣,手托腮幫子,眼睛淚汪汪的。原來家是窮點兒,可壹家親親熱熱,沒逢過年還可以弄個“半空兒”玩兒玩兒。現在又如何呢? 忽然,她站起來,依著墻壹面來到了窗外的園子裏。這兒開了壹朵淡黃色的花兒,叫不出名來。香兒心中不免有了壹份憐惜,覺得這花跟她壹樣命苦。這花並不是不美,卻也無人觀賞。香兒自知自己被幽禁在這深宮中,空自消磨青春,容色調謝而無人問津,正像那無聲無息地雕零,飄入禦溝隨著流水二去的宮花。秋夕①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②。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③。
杜牧
(803~852),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官至中書舍人。長於七言和絕句。他和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註釋]
①秋夕:壹題作《七夕》,詩詠七夕事。
②銀燭:言燭光色白,有寒意。輕羅:輕薄的羅紗。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③天階:指玉石臺階。牽牛織女星:兩星座名,各在銀河東西。民間傳說將二星擬人化,言夫妻二人在七夕之夜始得度鵲橋相會。
[賞析]
這是壹首宮怨詩。詩中“銀燭”指白蠟燭。燭光清幽,陳設華美而氣氛黯淡,襯托出宮女的孤寂。二句“輕羅小扇撲流螢”,可看出時已秋季,小扇已非驅熱之物,但宮女仍然用它來撲打流螢,可見她是多麽百無聊賴。夜深階寒,夜涼如水,但被人遺忘的宮女仍然沒有入睡,久久仰望空中閃爍的繁星。而她所看的只是牽牛、織女二星。
二、閨怨
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古來閨怨詩詞非常多,多以棄婦、思婦為主要描寫對象,以傷春懷人為主題,剖析女子們在特定社會情態、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悵的復雜心理狀態。 這首詩的作者王昌齡素以擅七絕聞名,有“詩中天子”之稱。本詩采用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名為“閨怨”,卻偏偏先鋪排出壹個不解世事無憂無慮的青春女兒形象。“凝妝”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飾上花了是很花了壹番工夫的,“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翠樓”者,古代富貴人家的居所外墻多以青色磚瓦裝飾,既然有閑情逸致於大好春光裏盛妝上翠樓,可見這個女子年紀尚輕,不曾經過生活的波折,更無須耽溫飽之虞。 那麽作者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錯了主角呢?非也!原來是這女子壹番登樓遠眺惹出了事兒:遊目矚望,柳色萋萋。前年今日,我為君妻。去年今日,折柳雁離。今夕何夕,相隔千裏。妾為蒲柳,煢煢何倚?君為我故,韁系功利。久不得歸,痛悔無極!遊蝶蕩鶯,君休輕取。妝樓綠窗,妾意依依。 ——從“不知愁”到“悔封侯”,變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卻又合情合理。詩人妙用比興,通過細膩的心理描寫,將美麗的春景添上了感傷的壹筆,淺而不白,怨而不怒。讀者通過詩作女主人公的壹個小小的生活截面,不自禁的受到了感染,同樣的黯然憂愁起來。 幸好這女子既出身富貴,想必夫君亦會因家勢得到稍許照顧,不至於在行役中備極辛苦。否則落得個“可憐無定河邊骨,猶似春閨夢裏人”的下場,我們的女主人公可不知要哭成什麽了呢! 胡說到此,突然想起金庸《碧血劍》壹書裏金蛇郎君說過的話:“此時縱聚天下珍寶,亦焉得以易半日聚首?重財寶而輕別離,愚之極矣,悔甚恨甚!”,愀然久之。附錄
壹.<子夜吳歌> 李白
長安壹片月,萬戶擣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良人:丈夫。
玉關情:思念征人遠戍之情。
二.<蝶戀花> 歐陽脩
庭院深深深幾許?
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三.<玉 階 怨> 李 白
玉階生白露,
夜久侵羅襪。
卻下水晶簾,
玲瓏望秋月。
玉階: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像玉壹般的臺階。
羅襪:用絲羅做成的襪子。
卻下:放下的意思;水晶簾:指用水晶做成的簾子。
玲瓏:晶瑩剔透的樣子。
五.< 春 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六. <憶江南> 溫庭筠
梳洗罷,
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
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美麗的錯誤與閨怨詩
溫庭筠《望江南》: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蘋洲。
1、 這首詩寫什麽?
寫思婦樓頭,望人不歸。用思婦的形象和動態,寫她盼望與遠人團聚的心理。用“獨”寫出的她的孤寂。自然景物的描寫,景中有情,在思婦眼裏:夕陽余輝脈脈含情,綠水悠悠,含恨無窮,不見遠人歸來,芳草離離,蘋花搖曳,讓人愁思滿懷。
2、 這首詩的特點是什麽?
含蓄,精練,用擬人手法借夕陽流水來抒情。
壹、閱讀《錯誤》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妳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妳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1、 從主題上有閨怨詩的痕跡。繼承了含蓄委婉的特點。可以和《悲喜劇》比較閱讀。
本詩寫了壹個女子等待遠人歸來的主題。時光悠悠,蓮花開了又落,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街上傳來的馬蹄聲給處於憂愁包圍之中的她帶來希望,但那希望不過是個美麗的錯誤,那不是她所盼望的歸人,而只是壹個過客。
中國文人的"怨婦情結"
讀唐詩時,每每驚詫於詩人對“宮怨”、“閨怨”、“春宮”“春怨”之類詩的情有獨鐘, “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含情欲說宮中事,鸚鵡前頭不敢言”。這類宮怨詩描摹之細膩,刻劃之入微,纏綿緋惻、沈郁感人。幾乎所有的詩人都寫過這方面的詩篇,而且不乏名篇佳構。
中唐朱慶餘曾寫過這樣壹首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姑舅。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如果妳不看此詩的題目,妳真的要被這位新嫁娘羞澀嬌柔所感動。但是當妳看到《閨意獻張水部》這個標題之時,是不是大倒胃口。原來朱詩人的這首詩是在臨考前獻給主考官張籍的壹首意在取媚的詩歌。那位嬌滴滴地向夫君唱個喏:“郎君,妳看奴家的眉眼描畫可是符合時尚”的新嫁娘竟是朱詩人的“夫子”自況了。
真是無獨有偶,這位在朱詩人眼中的高高在上的張主考官也有類似的壹首詩《節婦吟》:“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裏。?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首詩用現代的話說是:您明知道我有了男人,卻還要贈我華美的珠玉,我對您的心意非常感激,但是我與丈夫曾經發誓生死與***,我只好把珠玉歸還給您,遺憾自己在沒有出嫁的時候就遇到您。坦率地說,當初,我沒有讀到全詩,而知讀“恨不相逢未嫁時”這壹句,內心是非常震撼的,我被這位女性的纏綿緋惻所感動。初讀張籍的全詩,我驚詫於張籍對女性堅貞情感的描寫之細膩。但是當我從資料中了解到,這位“妾”是詩人的自比時,心中竟有點吞怪怪的感覺了。這位朱慶餘心目中的偉大“夫婿”,卻在另壹個有權有勢的達官貴人面前自稱“賤妾”了——壹位淚眼婆娑、楚楚可憐的小女子。呵,呵!真是匪夷所思啊。
我突然明白了,中國古代的詩人對“宮怨”、“閨怨”、“春宮”“春怨”之類詩的為何情有獨鐘,為何能把這類詩寫得如此真切感人,因為他們與那些怨郁的女子具有同樣的遭遇,同樣的情懷,中國的文人骨子裏有著奴顏媚膝的怨婦情結,這種情結自屈原始,瓜瓞綿綿,經久不衰。
司馬遷說:女為悅已者容,士為知士者死。良禽擇木而棲,猛獸擇穴而居,中國古代的文人與婦女壹樣從來沒有獲得過獨立的人格,始終是權貴的附庸,他們的生與死,喜與悲,升與降,浮而沈,沒有握在自己的手中。由是,形成了中國文人的依附性和軟骨癥。即使如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李白,也還是向權貴韓朝宗寫過:“君侯何惜階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也。”這樣類似求乞的話語。
當在中國歷史上也不乏錚錚鐵骨的“士”,但總體來說這樣“硬漢”是稀有資源,鳳毛麟角。即使是被世上目為不茍同不屈服的“硬漢”,大多不過是“節婦”“烈婦”變種而已。如明朝的方孝孺威武不屈,慷慨就義。但是他所殉之“義”,不過是忠於明惠帝這個老主子罷了。方孝孺在被目為“篡位”的明成祖面前剛直不阿,但在明惠帝面前“俯首貼耳”卻是直不待言。
唐太宗說:人言魏征舉動疏慢,我但覺其嫵媚耳。唐太宗正是看到了中國文人的軟肋。明代被稱為中國的“中國的莎士比亞”的戲劇大師湯顯祖也有過類似的話語:“此時男子多化為婦人,側立俯行,好語巧笑,乃得立於時,”對中國文人性格刻劃可謂入木三分,與唐太宗的話異曲同工。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沽之哉,沽之哉,吾待價而沽”,如果賣了壹個好價錢,立於時乃好語巧笑;如果沒有賣壹個好價錢,或者賣不出去,不立於時,則怨恨憂傷。明於此,則可以讀懂中國文人的宮怨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