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古詩賞析題而言,大體可歸納出五種問答模式
第壹種模式:分析詩歌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壹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式:這首詩描繪了壹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應答分析:這是壹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壹不可。
答題步驟:第壹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壹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詩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壹般用兩個雙音節詞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等。註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壹般可表述為:愉悅、歡快、激動、沈痛、悲憤、哀傷,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哀傷的情懷”是不夠的,還應答出為什麽而“哀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壹)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註:此詩寫於詩人經過“壹歲四行役”“三年饑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之時。
提問: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回答:此詩描繪了壹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壹)。這是壹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後暫時定居草堂的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表現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或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應答分析: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壹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說“直抒胸臆”“即事抒懷”)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
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寓情於景,如“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托物言誌,壹般是詠物詩,如《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托物寓理,壹般是哲理詩,如《觀書有感》(其壹):“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描寫手法主要有:
(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等。
(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靨,碧草見羅裙”。
(3)白描。如“春種壹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比興,比喻,擬人,誇張,雙關,用典,設問,反問,反語等
答題步驟:第壹步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第二步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麽是用了這種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種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鬥闌幹分外明。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提問:此詩主要用了什麽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壹)。天未放亮,星鬥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產生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之感(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或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應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壹般可表述為: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有節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等。
答題步驟:第壹步用壹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第二步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第三步指出這些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提問: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回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壹),“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分析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壹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麽字?為什麽?
提問變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妳認為它好在哪裏?
應答分析:古代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往往壹詞壹句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內容。這種題型是要求賞析時應聯系全詩的主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不同方面仔細揣摩、推敲,來理解作者煉字技巧的精妙。
答題步驟:第壹步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第二步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 居易
南浦淒淒別,西風裊裊秋。壹看腸壹斷,好去莫回頭。
提問: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妳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麽?
回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壹)。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壹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壹“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分析關鍵詞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麽?
應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壹個字或壹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第壹步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提問:“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麽?妳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麽?
回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壹)。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
古代詩歌鑒賞常見題型及答題思路
壹、分析意境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壹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壹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壹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應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個方面缺壹不可。答題步驟:
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題示例:
倦 夜 杜甫
竹涼侵臥內,野月滿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萬事幹戈裏,空悲清夜徂。
此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此詩通過描寫涼氣、月光、重露、飛螢、宿鳥等意象展現出深秋月夜的景象。(步驟壹)
渲染了幽清冷寂的氛圍。(步驟二)寄寓了詩人憂國憂時的感情,抒發了詩人無限的感慨和憂憤。(步驟三)
江寧夾口(其三)王安石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有去年痕。
這首詩的首句用了“月黃昏”三個字,請問,詩人借此營造的是壹種什麽氛圍?表達的又是怎樣的心緒?請結合詩的具體內容簡要賞析。
答:“月黃昏”三字為這首詩營造氛圍,表達心緒定下了基本色調。客船、“無燈”小店、半死楓樹,這些形象罩在昏黃的月光中,顯得暗淡朦朧(步驟壹),從而營造了壹種淒迷、蕭索、沈寂的氛圍(步驟二),表達了詩人孤寂悵惘的心緒(步驟三)。
二、分析技巧
提問方式:這首詩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技巧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就要熟悉常用的壹些表現技巧。表現技巧壹般分為抒情手法、藝術手法和修辭手法三大類。(此外還有結構特點)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誌)兩種。
表現手法主要有:
襯托: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使所寫事物鮮明突出。 聯想想像:由壹事物聯系到與之有關的另壹事物 或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 用典:借用歷史故事或化用前人詩句,使詩歌語言精練,內容豐富,增加表達表現力和感染力。
象征:形象生動具體,化實為虛。 白描:即不加渲染烘托,粗筆勾勒,真切深刻。 烘 托:以特定的環境氣氛的描寫來突出人物心緒、形象 抑揚: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 動靜結合:對事物、景物作動態、靜態的描寫,兩者相互映襯,構成壹種情趣。 虛實結合: 實寫,指對人物或事件進行直接的、正面的敘述和描寫。虛寫,指采用側面交代或烘托性的敘述與描寫。虛實結合,即兩種手法在敘述、描寫中同時使用。修辭手法主要有:
比喻:化平淡為神奇,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使詩歌所描繪的意象更加象生動。 借代:以簡代繁,以實代虛。 比擬:色彩鮮明,描繪形象,表意豐富。 誇張: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增強聯想,創造氣氛。 對偶:有音樂美,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疊詞:增強韻律感,起強調作用。 雙關:意在言外,言此而意彼,含蓄蘊藉。 互文: 上下文中相對舉而獨立的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互相補充、互相滲透,***同表達壹個完整的意思答題步驟:
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麽或怎樣用了這種手法 此手法有效傳達出了詩人怎樣的感情答題示例:
與夏十二登嶽陽樓 李白
樓觀嶽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對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答: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樓高聳入雲的情狀(步驟壹),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步驟二),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驟三)。
蝶戀花 暮春 蘇軾
簌簌無風花自墮。寂寞園林,柳老櫻桃過。落日有情還照坐。山青壹點橫雲破。
路盡河回千轉舵。系纜漁村,月暗孤燈火。憑仗飛魂招楚些。我思君處君思我。
註憑仗飛魂招楚些:語出《楚辭》意思是像《楚辭 招魂》召喚屈原那樣召喚離去的友人。
詞的下片是怎樣表現作者對友人的思念的?
答:虛寫(或想像)朋友路途遙遠,孤獨寂寞,化用召喚屈原的典故(步驟壹、二)表達與朋友早日重逢的願望(步驟三)。
三、煉字
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提問方式:這壹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麽字?為什麽?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妳認為它好在哪裏?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久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鑒賞,應將其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答題步驟:
解釋該字在詩句中的含義 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答題示例: 華子崗 裴 迪
日落松風起, 還家草露晞。雲光侵履跡, 山翠拂人衣。
請談談“侵”“拂”兩個字的妙處。
答:“侵”字寫夕陽余輝逐漸消退的過程(步驟壹),展現了詩人在夕陽中壹步步下山的生動情景(步驟二)。“拂”字運用擬人手法,增強了動感(步驟壹),也使人想見山色的青翠可愛、柔和多姿(步驟二)。這兩個動詞寫雲光山翠對詩人的眷戀不舍之情,折射出詩人對華子崗的喜愛和留戀(步驟三)。
四、詞(句)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句)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麽? 提問變體:前人認為,某詞(句)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妳有何看法?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壹個字或壹個詞(句)就構成了全詩的線索。抓住這個詞(句)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檢測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答題步驟:
該詞(句)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該詞(句)在全詩結構所起的作用答題示例:
江陰浮遠堂 戴復古
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裏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註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後期詩人。
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力,妳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
答: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壹句對此表現得最為強烈和集中(步驟壹)。該句壹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望的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之情。
五、分析語言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所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詩的語言風格壹般有:清新自然(王維)、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簡練生動等。答題步驟:
用壹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用詩中的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答題示例:
江村 杜甫
清江壹曲抱村流, 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梁上燕, 相親相近水中鷗。
老妻畫紙為棋局, 稚子敲針作釣鉤。多病所需惟藥物, 微軀此外更何求?
請簡要分析這首詩突出的語言特點。
答:清新、自然、質樸(步驟壹),描繪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鷗構成了壹派恬靜優雅的自然田園景象;老妻畫紙為棋局的癡情憨態,望而可愛;稚子敲針作釣鉤的天真無邪,彌足可愛。不作雕琢,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驟二、三)。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 李商隱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許多人說”留得枯荷聽雨聲“是全篇的點睛之筆,請說說妳的理解。
答:本詩是懷友詩。雨打枯荷的聲音,單調而淒清,更襯托出環境的寂寥,從而加深對友人的思念,所以說此句詩點睛之筆。
過香積寺 王維
不知香積寺,數裏入雲峰。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詩眼”是“咽”和“冷”二字。“咽”字寫出流泉經過高峻的山石發出幽咽之聲;“冷”字表現深山中樹木蔥郁,連照到松樹上的陽光仿佛也帶有寒意。(步驟壹、二)這兩句詩創造出壹種清幽、寂靜的意境,與詩人遠離世俗、追求清凈的思想感情相和諧。(步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