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九課《古詩三首》教案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引導學生通過多媒體,反復誦閱讀古詩,體會詩的意境,了解詩歌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學習本課可先引導學生解詩題,知作者,並通過設計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自讀古詩,把握節奏,再通過自由交流理解詩意,其間適時引導朗讀,體會詞語的用法、詩的意境,在理解品讀中感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學準備: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古箏曲《漁舟唱晚》。
學生:搜集三首詩的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壹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並背誦古詩。
3.通過在讀中想象意境,描繪意境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4.想象詩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
了解詩意,體會古詩的意境。
難點
想象詩句描繪的景象,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過程:
壹、畫面引入新課
1.(多媒體播放《漁舟唱晚》古箏曲,欣賞“殘陽照水圖”和“新月東升圖”)同學們看了這麽美的畫面,有什麽想說的嗎?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的內容。(根據不同的話進行點評)同學們講得很詳細,語言也很美,但是有壹個人比妳們更厲害,他僅用了28個字就把這兩幅畫面的意境描繪得淋漓盡致。妳們相信嗎?想知道他是誰嗎?他是怎樣講的呢?
2.觀看多媒體(走進作者及課文內容),了解詩人及作詩背景。
二、指導學詩,體會意境
1.理解題意。
(1)題目“暮江吟”妳是怎樣理解的?
(2)從題目看出這首詩是寫景還是敘事?寫了什麽時候的景色?
2.學生讀詩自學,初步弄清古詩的含義,根據自己對詩的理解,大膽想象,用彩筆繪畫壹幅《暮江吟》的圖畫。
三、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1.從學生的繪畫中挑選出幾份具有代表性錯誤的圖畫張貼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對比詩文進行評析。
2.多媒體出示前兩句:“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兩句詩描寫了什麽樣的景色?
3.多媒體出示後兩句詩:“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註釋,學生自讀自悟後兩句詩。
可憐:可愛。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麽意思?指名回答。
(3)為什麽“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師指點回答。(因為這是可愛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還是彎彎的月牙。)
4.最後壹句詩用了兩個比喻,它們分別是把什麽比作什麽?妳們能說出來嗎?
師指點: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瑩發亮的珍珠。
(1)提問:詩中描繪的是什麽時候江邊的景色?
(從傍晚到夜幕降臨的江邊景色,可見詩人從黃昏時起,壹直玩賞到新月升起的時候)
(2)從詩中描繪的景物,妳可以體會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可以體會到詩人對大自然的喜悅、熱愛之情)
5.朗讀指導。
(1)請大聲地自由地朗讀古詩,看誰能讀出詩的韻律美,節奏美,讀出詩人的情感。
(2)(教師播放動畫:詩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誦)此時妳們就是那位身著古裝的白居易,面對奇景吟詩壹首……誰先來展示壹下?
(3)有與他不同理解的嗎?以妳的理解讀讀吧!全體同學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誦讀。
(4)看同學們讀得熱火朝天,我心裏直癢癢,誰來和老師比試讀壹讀。
(5)聽範讀。(出示課件:壹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壹句,平緩,輕柔;第二句,驚嘆;後兩句贊美)
(6)大家看著畫面,聽著音樂再次齊聲讀壹遍。(呈現秋景圖,播放古典樂)
四、繪畫著色,感受詩文的畫面美
學生通過學詩,了解了詩中描寫了深秋時候,從傍晚到夜幕降臨江邊的景色,妳們能把這兩幅畫塗上適當的顏色嗎?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的生字、詞語。
2.有感情的朗誦古詩、背誦古詩並默寫古詩。
3.體會詩人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贊美及詩句所蘊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詩句的含義,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引導學生欣賞古詩,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難點
體會詩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學過程:
壹、介紹詩人,導入新課
1.今天我們來學習我國宋代的文學家、書畫家蘇軾的壹首詩。(板書:題西林壁)
2.誰來說了妳對蘇軾相關情況的了解。
(學生介紹蘇軾的生平及寫此詩的背景,教師指點、補充)
二、自主學習,初步感知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正確、流利。
2.同桌互讀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4.借助註釋和字典,理解詩中詞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標出來。
5.小組學習,交流討論,嘗試解決不理解的問題。
三、匯報交流,深入感悟
1.小組匯報。
2.教師對學生匯報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引導,並適時提問: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妳有沒有體驗過從不同角度看事情,結果各不相同的例子?妳從這首詩中受到什麽啟發?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文,想象古詩描繪畫面,體會古詩的意境。(教師範讀)
4.兩個同學對讀,深入體會。
5.小組接龍練習背誦。
四、小結學法
初讀,讀準讀通;再讀,了解大意;三讀,理解句意;四讀,體會情感;五讀,想象情境。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書寫本課生字、詞語。
2.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古詩的大意,領悟古詩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難點
借助註釋理解詩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長短,應取長補短的道理。
教學過程:
壹、新課導入
1.在冬天,同學們最希望的就是下壹場雪了。老師帶了壹些圖片讓大家壹飽眼福。(課件出示:人們把雪稱為報春使者)
2.在冬天,我們總要提到壹種植物,它就是梅花。(課件出示:人們也把梅稱為報春使者)
3.那麽雪和梅爭著報春,誰更美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壹首《雪梅》。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作者在詩裏想告訴我們什麽呢?我們來理解詩意。指名讀註釋。結合註釋,和同桌交流,說說詩意。
(1)壹、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爭春,彼此各不相讓,誰也不肯認輸,連詩人要評論它們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擱下筆來好好地想壹想,煞費壹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顏色的潔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氣味的芳香上,卻要輸給梅花壹段了。
(3)顏色潔白是雪的長處,是梅花的短處;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長處,卻是雪的短處。(板書:各有長短)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不服輸的語氣;詩人為難的語氣;各有長短的語氣)
3.雪和梅爭春,為什麽比不出高低?假如沒有梅花,就不能映襯出雪的潔白無瑕;沒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顯出梅花不畏風霜,吐露芬芳的高貴品格。怎樣才能更完美呢?(板書:取長補短)
4.讓我們壹起踏雪尋梅,看看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吧!(課件引出主題)只有取長補短,既有晶瑩潔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動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報春使者。
5.這首詩寫雪與梅的古詩不僅向我們展示了雪與梅互相映襯的美景,還告訴我們應該取長補短的道理。讓我們來背壹背古詩。
三、拓展延伸
1.這首詩的作者在寫完詩後大發感慨,又寫了壹首《雪梅》,算是對前壹首的補充與解釋。壹起來看看。(課件出示《雪梅(二)》)
2.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九課《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三首古詩有***同之處,又有不同的側重點,站在不同的角度描寫不同的事物。而古詩教學更重要的是在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熟讀成誦,並懂得壹定的人生哲理。1.教學效果(思效)。
古詩教學壹直以來都是不好把握的,很多古詩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於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上得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創設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這也是古詩教學的重難點。
古詩中有些語句不好理解,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我告訴學生壹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壹句俗語:“*者迷,旁觀者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來討論,懂得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
還有“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也需要引導學生聯系實際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2.教學收獲(思得)。
(1)古詩詞學習以“讀”為本。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能夠做到放手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註重了資源開發。在理解重點詞句的基礎上,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後讓學生反復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寫字環節中若是能夠到學生身邊單獨指導的話會更好。
(2)抓住關鍵詞語加深古詩的理解。比如啟發學生抓住“鋪”“瑟瑟”等關鍵詞,以及“珍珠”“弓”形象的比喻,“澗、瑟”的字形和字義的理解;比如“可憐”壹詞的理解;比如“壹道殘陽鋪水中”的“鋪”的巧妙之處,以點帶面“牽壹發而動全身”,從而保留了古詩的整體美,放手給學生自讀感悟的個性空間。
(3)尊重學生的誦讀意願。課上我給足學生時間,放開手腳盡是讓學生獨立練讀,而不是課堂上那種整齊劃壹的齊讀,達到熟讀成誦,培養他們對古詩句的語感,把古詩的語言納入自己的語言中來。
3.不足之處(思失)。
古詩教學說起來簡單,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並沒有符合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的不足就是課堂局限於三首古詩的學習,沒有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古詩的理解不能僅僅局限於這壹首詩,而應該聯系相關資料,拓展大量相關古詩詞,橫向縱向聯系起來體會“處處皆學問”的道理。
4.改進措施(思改)。
3.部編版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九課《古詩三首》教學反思
《暮江吟》:《暮江吟》這首古詩,是白居易在前往杭州赴任途中所寫,展現了壹幅色彩絢爛的秋江暮景圖。
在教學這首詩時,我設計如下的學法步驟:知詩人,破詩題;懂字義,解句意;體詩境、悟詩情。大部分同學通過學習理解了詩意,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並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節課從總體上講我還比較滿意,自己覺得有以下幾個地方做的不夠好:
壹、在破詩題、介紹完作者後應介紹壹下寫作背景,這樣有利於學生對詩句的理解。
二、學生回答問題後應及時給予激勵性評價。這節課上我的評價方式有些單壹,缺乏激勵性,有時還不及時。
三、教學方式不夠靈活,學生的學習熱情沒有充分調動起來。
四、朗誦古詩的時間不充足,應采用多種方式誦讀。
《題西林壁》:
教學《題西林壁》這首詩時,我課前先布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於題壁詩的,有關於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以便於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於詩歌學習。
由於這首詩的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註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討論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探討這首詩的含義,使大家明白了壹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對壹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看?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只看到他的優點呢?還可以舉出其他事例,告訴同學們今後應如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妳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沒想到,學生回答地讓我驚訝!他們說出了很多連我都沒發現的例子,我不得不稱贊他們的觀察力,我順勢又提了個問題:通過學習了古詩,妳受到了什麽啟發?他們回答地也比較到位。通過這樣的學習,從而達到了兩個目的,壹是體會詩中的情和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學生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我認為在教學古詩時,讓學生以詩人的身份去讀去感悟,效果較好。
整堂課用“賞美景、品名詩”這條線串起來,這樣活而不散。在這堂課中我還做到了個性化朗讀和多元化感悟,使得學生更能品出“詩中有畫、詩中有歌、詩中有理”的韻味,實現了學習目標。
當然,還有壹些不足之處:
1.由於學生感悟很多,所以預設的拓展的內容沒有出示;雖然力求關註每位學生,設計了多樣化評價、解說式評價、引導性評價等評價方式,但真正到了課堂上,還是覺得不盡完美。
2.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於求成。在前兩句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壹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後有什麽啟發時,學生思維轉不過來,於是我直接點撥,沒有給學生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心裏擔心著時間所剩無幾了)。其實,應該給學生充分思考、討論的時間,最後的拓展閱讀完不成的話,可以放到課後。
《雪梅》:
通過這節課,我有了以下幾點收獲:
1.*了詩歌教學的單壹模式。
傳統的詩歌教學就詩教詩:揭示詩題,了解詩人,讀通詩歌,了解詩意,體會詩情,背誦詩歌。教學方式呈單線形,模式化,而我認為我這堂課視野寬闊,以梅花為主題來重新構建課堂。從歷代詩人吟詠梅花的詩句入手,體會梅花的色香味以及內在精神,展示了較為廣闊的梅文化背景;然後再切入文本,解讀文本。所以這堂課不能簡單地歸為工具性或人文性,我覺得更是壹種文化性。
2.提升了詩歌教學的審美藝術。
意味著創新,本堂課每壹個教學環節、教學細節乃至教師的教學語言都是經過教師反復推敲,精心打磨,仿佛“在牛乳中洗過壹樣”的清新亮麗。例如誦讀詩歌的創新藝術——師生接讀,反復引讀,前後回讀,創設情景地讀,步步升華地讀,詩意濃濃,回味無窮。再如教學流程的設計藝術——由梅花的外形到內在品質,由梅花到像梅花壹樣的人,再由梅花的主人到讀梅花的學生,最後由梅花魂擴展到民族魂,壹氣呵成,藝術無痕。再看整堂課的教學節奏——該艷則艷,該淡則淡;能簡則簡,當艷不讓;疏密有致、濃淡相宜,就像壹幅墨梅圖,素雅中透出幽香,賞心悅目,沁人心脾,讓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