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靈石文史

靈石文史

李仁海? 王俊才

古渡悠悠,壹處神奇的古老大地

(壹)

壹灣浩浩蕩蕩的汾河水由北向南,不舍晝夜地奔流不息。當行至位於靈石雀鼠谷西岸的夏門村時,河水壹波三折,形成了壹個巨大的“S”形。原本湍鳴的河水似乎要喘口氣,觀賞壹下此處的勝景,步子稍微放慢了些。這裏的確是壹個好去處,河谷深深、汾水長長、古村幽幽,時有小獸林間嬉戲,更多飛禽水上翩翩。當妳登臨高處,鳥瞰河谷,妳壹定會驚奇地發現,這裏擁有壹幅雀鼠谷中最大的上天賜予的山河落雁圖。

不是麽?連綿起伏的韓侯嶺橫亙河東,高峻挺拔的秦王嶺在河西峭立。壹條奔騰的汾河水從兩山之間穿過,把相望的兩座山分別劃歸於太行、呂梁兩大山系。就象壹首歌所唱:左手壹指是太行,右手壹指是呂梁。秦王嶺下,壹個古老的村莊仿佛壹個巨大的落雁在此棲息,壹臥千年。

這樣壹個古老而美麗的村莊,何時誕生?何時興盛?何時取名夏門?據傳,在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是壹片茫茫水澤,人稱晉陽湖。湖水年年泛濫,兩岸百姓苦不堪言。為了根除水患,禹王四出察看水情,思謀治水方略。絞盡腦汁,竟無壹計。不知不覺,小船飄到了壁立千韌的靈石口,望著蕩漾的湖水,禹王久久不語。忽然,壹陣風襲來,他身旁的酒壇“咣當”壹聲,壇壁上多了壹個大洞,壇內的酒嘩地從洞口湧了出來。禹王不禁眼前壹亮,壹個絕妙的主意湧上心頭:變“以塞為主”為“以導為主”。他決心從這個石壁上開鑿出壹個巨大的缺口,導出湖水。經過數年的不懈努力,靈石口終於被打開了,湖水從缺口處飛流直下,直奔黃河。此後,晉陽湖變成了晉中盆地。“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的美麗傳說口口相傳,越傳越遠。

有人被靈石口的秀麗風光所吸引,在此墾荒建屋,定居下來。他們為了感念大禹的功績,將自己的村莊取名為夏門。清人李先達曾作《夏門道中》,對大禹的功績和夏門的秀美風光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峭削夏門道,疏排禹力神。

沙寒流水急,石亂野橋新。

仄徑猶容馬,窮椒尚住人。

清風攜滿袖,肅穆小陽春。

壹座古老的村莊,壹座古老的城堡,壹條古老的汾河,相互依存,相互輝映,這又該s是壹幅怎樣的畫卷呢?

(二)

夏門村的所處的地理位置可以概括為:河谷狹長,群山聳立,汾水湍急,南北要沖。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這裏成為古今兵家多次交鋒之地。

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李淵父子與隋將宋老生激戰,宋老生大敗。此為李淵父子入主長安之路上的壹次決定性戰役。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率兵追擊宋金剛,屯兵秦王嶺(此嶺由此得名),靈嘉慶版縣誌載:“秦王嶺峰巒雄峭,汾水撼其麓,折而南越,昔秦王世民從高祖取霍邑曾駐兵於此,今馬蹄跡尚存。”當年,與宋金剛壹日八戰,斬敵數萬,唐遂平定並州。

發生在夏門附近的兩場戰役,不僅為大唐江山的百年基業紮下了堅實的基石,還為秦王後來的龍袍加身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淵父子賺取了數百年的大唐江山,可謂是龍虎相爭中最大的贏家。而作為戰役的發生地夏門村,卻沒有得到過多的恩賜,唯壹收獲的便是與此役有關的三個地名:秦王嶺、老生寨、馬灣。

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侵入靈石,燒殺搶掠,塗炭生靈。靈石人民不甘心屈服於金人的統治,到處組織義軍抵抗。義軍首領李武功曾任本邑縣尉,後升為右武大夫河東路軍馬都統治。他身先士卒,奮勇抗金。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其部將李實率義軍千人,在夏門村對岸的韓侯嶺連營結寨,與金兵大戰,壹舉掃平金兵。

抗日戰爭時期,衛立煌將軍也曾以韓侯嶺為依托,和日軍激戰七天七夜,用生命和熱血譜寫了壹首悲壯的抗日之歌。1938年4月,決死二縱隊五總隊在韓侯嶺伏擊日軍,斃敵60余人,傷敵百余人,燒掉日軍車4輛,擊毀10余輛。同年7月初,山西新軍政衛隊在秦王嶺伏擊日軍,殺敵多人。如今,戰爭的硝煙雖已散盡,可英雄的故事越傳越奇、越傳越廣。為這片神奇的土地塗上了壹層悲壯的血色。

(三)

綜觀夏門村的歷史,盡管朝更代改,隸屬頻變,但是山川地貌,依然固我。從好多文人墨客在夏門村留下的詩歌中可以看出,夏門自古以來就是壹條交通要道。可以通南北,可以達東西。這裏建築文化、商業文化、民間文化的積澱異常豐厚,那壹條條石頭鋪就的古巷,那壹道道青磚壘起的堡墻,仿佛在講述著曾經的繁華。從前,這裏有渡船往來,人稱夏門渡。從秦王嶺下來,渡過汾河,便可到達韓信嶺古道。據考,這條橫貫東西的古道壹直沿用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三彎口公路開通。汾河邊有壹許家客店可以歇腳。來往客商住上壹宿,人長精神馬長膘。第二天,旭日升起,趕早上路,至於要南去還是北往,那是旅人的事了。

唐代詩人張祜收在全唐詩中有壹首《過汾水關》雲:

千裏南來背日行,關門無事壹侯贏。

山根百尺路前去,十夜耳中汾水聲。

汾水關,位於夏門村壹帶。既是官府在此設立的壹個官卡,又是靈石進入隰州的古渡口。從詩中,我們不難看出,此處還是連接南北的重要通道。詩人千裏迢迢由南而來,途經夏門,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了下來。可見,夏門留給詩人的印象很深,要不,詩人怎麽會筆下生輝呢?

從古至今,詠贊夏門的詩歌很多,據不完全統計,約近400首之多。留下那麽多的詩詞歌賦,這絕不是偶然的。我們可以做這樣壹個推斷,夏門村雖然風光秀美,但並非什麽名勝之地,根本不值得那麽多文人騷客、達官顯貴到此壹遊。而是他們路經此地,感嘆於此情此景,即興而作。從唐玄宗李隆基和他的大臣們出巡山西,路經靈石雀鼠谷,君臣和吟的十二首詩歌中我們可以進壹步得出這樣壹個結論:唐時的夏門不僅是壹個關口,還是壹個供旅人歇息的渡口。至於什麽時候蕭條冷落,我們沒有去考證,只知道,那壹首首美麗的詩篇永遠刻在了夏門這塊神奇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