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品為《綠山墻的安妮》,被譽為“世界上最甜蜜的少女成長故事”。馬克·吐溫評價道“安妮是繼不朽的愛麗絲之後最令人感動和喜愛的形象。
中文名
露西·莫德·蒙格瑪麗
外文名
Lucy·Maud·Montgomery[1]
別名
莫德
國籍
加拿大
民族
加拿大人
人物經歷
1874年11月30日,露西·莫德·蒙格瑪麗(Lucy Maud Montgomery,1874~1942)出生於加拿大的愛德華王子島的克利夫頓(現的新倫敦)。兩歲時,母親克拉拉·伍爾納·麥克內爾·蒙哥馬利(Clara, Ann woolner, McNeil Montgomery)死於肺結核,作為商人的父親休·約翰·蒙哥馬利(John Montgomery)不久便再婚並搬離了愛德華王子島,後定居於加拿大的西部地區,小露西則交由外祖父母撫養。從小與外祖父母壹起生活在卡文迪許村壹所老式的四周都是蘋果園的農舍裏,參與各種農活的小露西,接受著外祖父母嚴厲和無情的教育。可幸的是,愛德華王子島是加拿大最美麗的省份之壹,它培育了小露西對大自然的終身熱愛,這壹點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強烈的詩意表現。自幼喜愛文學的她,九歲時開始寫詩,十五歲時寫的壹篇作文獲全加作文競賽三等獎,並發表了自己的第壹首詩。1890年,露西被送到薩克其萬的亞伯特王子城與父親、繼母壹起生活,然而在壹年後,她便又返回了外祖父母的家,再度與他們壹起生活。1893年,露西在卡文迪許完成了學業後,她僅花費了壹年的時間便在夏洛特敦威爾斯親王大學完成了壹個預計需要2年才能完成的課程,而且獲得了教師職照。在1895年與1896年間,她在新斯科細亞哈利法克斯市的戴爾豪斯大學研習文學。在幾個愛德華王子島上的學校擔任教職之後,露西於1898年回到外祖父母位於卡文迪什的家,不過當時她的外祖父已經去世了。1901年與1902年間,她在哈利法克斯的先鋒報(Chronicle)與回聲報(Echo)工作了壹段時間。其間,她的兩次熱戀經歷雙雙不快告終。在1902年,露西為了照顧外祖母,所以再度回到卡文迪許。在這段時間開始寫下她的第壹部著作——《綠山墻的安妮》。這部處女作在遭到五次退稿後,終於在1908年被美國波士頓的佩奇出版社慧眼相中,並壹躍成為暢銷書,壹年中重印六次,第二年英國版也印刷了十五次。1906年,露西秘密地跟不久就要去蘇格蘭進修的牧師埃文·麥克唐納(Ewan Macdonald)訂婚,在1911年7月5日,也就在她的外祖母去世不久之後,兩人結婚。因為麥克唐納任職於安大略利斯克代爾(Leaskdale,位於歐克斯橋地區內)的聖保羅長老會教堂,所以他們舉家遷移到安大略。婚後,他們總***有3個兒子:切斯特·卡麥隆·麥克唐納(Chester Cameron Macdonald,1912年-1964年)、史都華·麥克唐納((Ewan) Stuart Macdonald,1915年-1982年)與休·亞歷山大(Hugh Alexander,1914年)。最小的兒子休·亞歷山大於生產時死亡,這件事可能成為了女作家書中安妮的第壹個孩子死亡(《夢中小屋的安妮》)的靈感。她在利斯克代爾的牧師住宅中創作了接下來的11本著作。這棟牧師住宅後來被賣給教會,成為了露西·莫德·蒙哥馬利博物館(Lucy Maud Montgomery Leaskdale Manse Museum)。在1926年,蒙哥馬利全家搬到了位於安大略荷頓山地區的住所(現蒙哥馬利紀念花園,可以從7號公路看到這個花園)。1942年4月24日,露西因冠狀動脈血栓癥病逝於多倫多,享年68歲。喪禮於長老會的教堂舉行,在綠山墻農舍守夜之後,被葬於卡文迪許社區公墓。壹年後,她丈夫也在此伴之長眠。
***2張
10歲
墓地
露西的小說處女作《綠山墻的安妮》俘虜了眾多女孩子的心,千百萬崇拜者的信如雪片般飛到愛德華王子島的女作家家裏,希望知道“小安妮後來怎麽樣了?”有趣的是,大文豪馬克吐溫的金貴文字也擠在成堆的信件中,老吐溫晚年虛弱淒涼,安妮的故事照亮了他的苦境。他激動快樂地寫道:“安妮是繼不朽的愛麗絲之後最令人感動和喜愛的兒童形象。”在讀者的鼓勵和支持下,露西認真地壹本壹本地把安妮的故事寫成了系列。作為妻子和母親的露西,除了負責壹切家務事外,還擔當起牧師太太的所有“社會工作”,如主日學校、聖誕演出、與各種各樣的人談心……在忙碌操勞的漫長歲月裏,她每天還堅持擠出幾個小時來閱讀與寫作,壹輩子耕耘成果累累,***創作了二十多種長篇小說,以及許多短篇小說、詩歌、自傳,還有十卷尚未出齊的私人日記。包括沒有被出版的作品在內,露西壹生的著作總***超過500部,她主要的著作被收藏在安大略的圭爾夫大學。從1980年代開始,她的所有日記逐漸由牛津大學出版社所出版。
個人作品
小說
1908年:《綠山墻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
1909年:《少女安妮》(Anne of Avonlea)
1910年:《果樹園小夜曲》(Kilmeny of the Orchard)
1911年:《說故事的女孩》(The Story Girl)
1913年:《黃金歲月》(The Golden Road)
1915年:《女大學生安妮》(Anne of the Island)
1917年:《夢中小屋的安妮》(Anne's House of Dreams)
1919年:《彩虹幽谷》(Rainbow Valley)
1921年:《壁爐山莊的麗拉》(Rilla of Ingleside)
1923年:《新月的艾米莉》(Emily of New Moon)
1925年:《艾蜜莉的詩樣年華》(Emily Climbs)
1926年:《藍色城堡》(The Blue Castle)
1927年:《艾米莉之戀》(Emily's Quest)
1929年:《瑪麗哥爾德的魔術》(Magic for Marigold)
1931年:《糾纏的命運》(A Tangled Web)
1932年:《銀色森林的芭特》(Pat of Silver Bush)
1935年:《芭特姑娘》(Mistress Pat)
1936年:《風吹白楊的安妮》(Anne of Windy Poplars)
1937年:《山丘之家的簡》(Jane of Lantern Hill)
1939年:《壁爐山莊的安妮》(Anne of Ingleside)
短篇故事集
1912年:《安妮的友情》(Chronicles of Avonlea)
1920年:《安妮的阿馮利記趣》(Further Chronicles of Avonlea)1974年:《永恒的安妮?雪麗》(The Road to Yesterday)
1979年:《醫生的戀人》(The Doctor's Sweetheart)
1988年:《安妮!與我同行》(Akin to Anne: Tales of Other Orphans)
1989年:《海濱戀曲》(Along the Shore: Tales by the Sea)
1990年:《Among the Shadows: Tales from the Darker Side》
1991年:《After Many Days: Tales of Time Passed》
1993年:《Against the Odds: Tales of Achievement》
1994年:《At the Altar: Matrimonial Tales》
1995年:《Across the Miles: Tales of Correspondence》
1995年:《安妮的聖誕節》(Christmas with Anne and Other Holiday Stories)
著作非小說
1934年:《Courageous Women》
詩
1887年:《蒙哥馬利詩集》(The Poetry of Lucy Maud Montgomery)
1916年:《夜巡警衛》(The Watchman & Other Poems)
自傳
1917年:《險峻的道路》(The Alpine Path: The Story of My Career)
1889年~1942年:《蒙哥馬利日記選集》(The Selected Journals of L.M. Montgomery)
綠山墻農舍
綠山墻農舍坐落在卡文迪許村,它原是《綠山墻的安妮》的創作背景,現建成博物館,室內再現了安妮、馬修、瑪麗拉的房間,仿佛他們是真實存在過的人物。女作家的墓在西邊不遠的地方,墓碑與綠山墻農舍遙遙相望,小說中令人神往的“情人的小徑”、“鬧鬼的森林”都圍繞在墓地周圍。入夜,可以聽到“鬧鬼的森林”的呼嘯和“紅色的海濱”的濤聲。每年都有數以千萬計的遊客慕名而來,其中不少是來驗證自己讀小說時所留下的深刻印象的。壹個作家在逝世後如此受人愛戴,壹個作家的故鄉能因為他筆下人物、景物的迷人魅力而成為壹個聞名世界的旅遊勝地,這在外國文學史上也是不多見的。
尋訪露西
作者:李文俊(外國文學專家)
壹九八七年我寫過壹篇介紹壹位英國女翻譯家的文章,並且套用了壹篇流行小說的題目,起名為《尋訪康斯坦司·加尼特》。其實我也僅僅是在文字材料上追蹤,並沒有進行實地考察。壹九八九年的六月,我倒真的有了壹次尋訪壹位女作家的機會。這次走得還真夠遠的,壹直去到大西洋西北角聖勞倫斯灣的壹個海島上。這壹次我要尋訪的是加拿大兒童文學作家,《綠山墻的安妮》(Anne of Green Gables)壹書的作者露西·莫德·蒙哥馬利(Lucy Maud Montgomery)。
回想起來,我之所以選中蒙哥馬利女士作為我考察的對象,很有壹點出自打抱不平的動機。我最早知道這位作家的名字,還是得自壹九八六年中國某份報紙上的壹篇報道。那篇“渥太華來訊”裏說:“加拿大青年導演凱文·沙利文將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露西·蒙哥馬利的名著《綠山墻的安妮》改編為電視連續劇,該劇在加拿大廣播公司電視臺播放,收看人數達五百五十萬,超過了其它電視片。”報道裏還提到:小說《綠山墻的安妮》發表於壹九〇八年,寫的是壹個孤女的故事。馬克·吐溫讀了這部小說後曾說“安妮是繼不朽的艾麗絲(指卡羅爾的《艾麗絲漫遊奇境記》中的小女主人公)之後最令人感動與喜愛的兒童形象。”我記得,看到馬克·吐溫的這句評語後我曾停下來沈思片刻。馬克·吐溫死於壹九壹年,他說這句話當然是在《安妮》壹九〇八年出版之後,當時他已垂垂老矣,心情也不好,但是卻如此推崇北方鄰國壹個名不見經傳的青年女作家的處女作,可見這本書裏總是有不同尋常之處。我也曾翻閱過吐溫的文藝論文集與自傳、傳記,未能查出這句話的出處,直到後來讀了蒙哥馬利的傳記,才知道這是吐溫寫給她的壹封信裏的話。老吐溫的書簡與千百封兒童崇拜者的信件壹起湧到蒙哥馬利在愛德華王子島村舍二樓的小書房裏,這真是件不可思議的事!
壹九八八年的夏天,我出乎意料地看到了《安妮》壹書的中譯本,馬愛農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不是在書店的櫥窗裏,也不是在圖書館的新書架上,而是在壹次會議的議事桌上。中國封面設計者筆下安妮的臉出現在壹大堆裸露肉體的圖像中間。如果有壹天我會寫自傳,大可誇耀生平也曾救過風塵,因為在那次會上我站起來走過去把《安妮》從那堆精神鴉片中撿出來,告訴有關的人這壹本絕對不是黃色小說。我看了看《安妮》的版權頁,知道這本壹九八七年八月出版的書印數為壹萬九千九百冊,而稍後出版的《玫瑰夢》與《情場賭徒》印數分別為十萬冊與二十二萬冊。
我也曾註意過壹些書評報刊,卻從未見到有文章提到《安妮》的中譯本,哪怕是壹句。中譯本像壹片雪花落在初冬的泥地上,落下時是無聲無息的,落下後馬上就消融了。小安妮在中國的遭遇太可憐了。要知道這本書不但在英語國家是壹本歷久不衰的暢銷書,而且被譯成數十種文字,拍攝成無聲、有聲電影,搬上舞臺,又改編成音樂喜劇。難道只有等同名電視劇在中國熒屏上連續播出①,人們才會知道安妮·雪莉這個名字嗎?我壹直為安妮在中國的命運感到不平,正因如此,在壹次加方資助的學術考察活動中,我報了去蒙哥馬利故鄉參觀並寫介紹文章的計劃。不久之後,加方同意了我的計劃,我又壹次踏上了分別三年的土地。
也許我應該先用些筆墨介紹這位女作家的生平。為了給我的考察活動作些準備,我動身之前仔細閱讀了莫利·吉倫(MollieGillen)所著的蒙哥馬利的傳記《事務的輪子》(The Wheel of Th-ings,壹九七六)壹書。下面的敘述基本上都取材於這部著作。
蒙哥馬利出生於壹八七四年十壹月三十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丘吉爾成了大名人後,蒙哥馬利有點得意地告訴友人,她的生日與這位英國首相的不但同年同月,而且還是同壹天!她出生的地點是加拿大最小的省份愛德華王子島北部壹個叫克利夫頓的小村子。她的父親是個商人,經常在加拿大中部經商,母親在小莫德(她不喜歡別人叫她露西,寧願用當中的名字,我後面也將這樣稱呼她)二十壹個月的時候就去世了。莫德只得與外祖父母壹起生活,她來到卡文迪許,這也是壹個小村莊,離她出生地只有幾英裏。莫德後來寫道:“我的童年與少女時代都是在卡文迪許壹所老式的農舍裏度過的,我家的四周都是蘋果園。”莫德對大自然的熱愛貫穿了她的壹生,也在她的作品中得到強烈的表現,這是與她在海島上度過的童年生活分不開的。
母親早逝,父親經商在外,她沒有兄弟姐妹(後來父親續弦,又生了幾個孩子,可是她們與她不親),無疑有些孤獨,她有時會對著碗櫃玻璃門上自己的影子訴說心事。不過外公兼任村郵務所的所長,學校就在路的對面,她並不缺乏小遊伴與觀察社會的對象。外婆是個樸實的農婦,也很愛她,但是不理解兒童,喜歡用僵硬的宗教信條來約柬天真活潑的心靈。莫德後來說:“在物質方面外公外婆對我是很寬厚的,我也是深深感激的,可是在別的方面他們對待我的態度是不聰明的。”她記得有壹次她幹了壹件小小的淘氣事情,外婆罰她跪下祈求上帝原諒,要她承認自己是壹個壞女孩。這件事使莫德非常反感。在小學校裏,莫德也挨過老師的鞭子,原因是她用了“by the skin of my teeth”這個說法,老師認為她不該用粗俗的口頭語。莫德後來發現,早在《舊約》的《約伯記》裏這個說法就已經出現了②。她為自己遭到這樣不公正的待遇而感到氣憤。
小莫德九歲時開始寫詩,用的是外公郵務所裏廢棄的匯單。她把寫成的壹首詠秋的詩獻給父親。父親看了以後說這不太像詩。莫德喊道:“這是素體詩!”“是夠素的。”她父親說。
莫德十五歲時寫的壹篇《馬可·波羅號沈沒記》在壹次全加作文競賽中得到三等獎。這是她根據親眼目睹的壹次發生在海島北岸的沈船事故寫成的。壹八九〇年八月,莫德由外公帶著來到父親經商的艾伯特王子城,繼母要她幫著帶孩子。她不能上學,自然覺得很痛苦。但是她能通過寫作把痛苦化解掉。她寫了壹首四行壹節***三十九節的長詩,投稿後居然被壹家報紙頭版壹整版登出來。當時她還不到十六歲。她繼續投稿,報紙上當時已稱呼她為“lady writer”(婦女作家)了。不久,她的短篇小說又在蒙特利爾得獎。壹八九壹年,父親把她帶回到故鄉,此後,在父親壹九〇〇年去世前的幾年裏,父女很少見面。莫德幼年喪母,又得不到父親的撫愛,她作品中經常出現孤兒形象與孤兒意識,便不是壹件偶然的事了。
莫德回到愛德華王子島後進了首府夏洛特敦的威爾士王子學院,壹八九四年畢業,得到二級師範證書。在島上教了壹年書後,她又進了哈利法克斯的達爾胡西大學學文學。在大學念書時,她仍不斷投稿。有壹個星期她壹連拿到三筆稿費。
壹八九五年七月,莫德得到壹級師範證書,她教了兩年書。壹八九八年三月,外祖父去世,莫德為了不使外祖母孤獨地生活,回到故鄉。從這時起除了當中不到壹年在哈利法克斯壹家報館裏當編輯兼記者兼校對兼雜差,直到壹九壹壹年外婆去世,她都過著普通農婦的生活,管理菜園、果園,制牛油燭,做家務事——地裏的活由壹個表兄幫著幹,同時還協助外婆做郵務所的事,如今外婆接班當了郵務所長(至今傳記辭典她的辭條裏還記載著她擔任過“助理郵務所長”這壹職務)。但是不管在什麽情況下,莫德都沒有停止寫作。她仍然不斷向加、美各刊物投稿。有時,發表了壹首詩只拿到兩元錢。有時,編輯會寄給她壹幅畫,讓她根據畫意“配”壹篇小說。但是她投稿的“命中率”不斷提高。
1897年
壹九〇七年五月二日,莫德在給友人伊弗雷姆·韋伯寫的壹封信裏說,秋冬寫了壹本書,在兩個月的懸念等待之後總算得到波士頓的佩奇公司的答復,說是願意接受出版。
其實莫德開始創作這本後來廣為人知的《綠山墻的安妮》還是在壹九〇四年的春天。它原來是莫德寫的壹個短篇小說,她把它擴展為壹部篇幅不大的長篇小說(合中文二十四萬字),到壹九〇五年的十月,莫德完成了這壹工程。她壹次又壹次地把它寄給出版社,前四次都只收到壹張印好的退稿條,第五次總算收到壹封信,裏面說審稿者發現作品有壹定的價值,“但是並不足以保證能得到讀者的歡迎”。莫德沮喪極了,便把手稿扔在壁櫃裏壹只舊帽盒裏。她準備閑暇時再把它壓成最初總***只有七章的規模,投給某個刊物連載,好換回三四十塊錢。
可是壹年之後她無意間找出這本手稿,跳著讀了壹些篇章,覺得寫得不算太壞,便重新投寄出去。這壹次稿子終於被接受了。
說起《安妮》之所以能寫成,還得歸功於莫德的記事本,她平時看到什麽想到什麽,就喜歡往本子上塗上幾行。有壹天她翻記事本,看到兩行不知何時寫下的字:“壹對年老的夫妻向孤兒院申請領養壹個男孩。由於誤會給他們送來了壹個女孩。”這兩行字啟發了她,使她開始寫小孤女來到壹個不想要她的陌生家庭的故事。莫德把“壹對夫妻”改成“兩個上了年紀的單身的兄妹”,因為單身者脾氣總是有點孤僻,這樣,與想象力豐富、快言快語的紅頭發、壹臉雀斑的小姑娘之間的沖突就益發尖銳了。小說的第壹、二、三章的標題都是“×××大吃壹驚”,使讀者莫不為小孤女的遭遇捏了壹把汗。小安妮也確實因為性格直率、不肯讓步與粗心大意吃了不少苦。但是最終的結局還是令人寬慰的。兒童文學作品總不能沒有壹個“快樂的結局”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