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涪陵區怎麽樣
還是不錯的 涪陵區 目錄[隱藏] 區情概況 轄區人口 地理氣候 自然資源 綜合經濟 社會事業 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大城市化進程 ——涪陵從“壹條街”到“壹座現代化大城市”的歷史跨越 涪陵,這座有著兩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從巴國故都壹路走來,走過秦時明月,走過漢唐雄風,走過明清夜雨,迎來太平盛世;涪陵,這座因三峽工程、重慶直轄等歷史機遇而大放異彩的濱江新城,砂石譜長堤,五橋跨兩江,四岸成壹片,妙景千章煥發,江山更多嬌。 六十年風雨兼程,六十載春華秋實。60年,對於人類歷史長河而言,只是短暫的壹瞬;60載,對於壹座快速成長的城市而言,卻發生著“滄海桑田”、“翻天覆地”的驚人巨變,實現了從“壹條街”到“壹座現代化大城市”的歷史跨越—— 從“壹條街”到“四環路” 沿江壹面坡城市的特點就是呈帶狀分布,階梯狀後靠拓展,涪陵城市更不例外。 建國初期,涪陵城只有壹條長約1公裏、從大東門到秋月門的“通城馬路(中山路)”和十多條石板街道及狹窄的石級坡坎巷道,無任何公路與外界聯系,涪陵的第壹臺汽車(吉普車)還是用人力從船上搬下來擡到中山路。南門山以上還是壹片荒郊野嶺,交通極為不便。城區東至烏江崩土坎,西至長江南岸秦義園,南達南門山石嘴街,城區面積1.37平方公裏,居民3.2萬人。 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前,涪陵基本沒有大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只建設了沿江路、建設路、公園路、廣場路、高筍塘路等幾段公路,1958年始建、70年代中期續建、改造的“圍城馬路(人民路)”直到1980年才完工。 涪陵城市道路第壹輪大規模建設則是改革開放後至重慶直轄前。1985年開工,歷時五年,分段建成鵝(頸關)橋(烏江大橋)路(即“三環路”),而人行道、路燈、行道樹等配套設施,是用了達10年時間才逐步延伸形成;80年代末建成四環路,帶來城市版圖迅速擴張。期間,烏江大橋、長江大橋建成通車,亙古天塹變通途,涪陵不再因長江、烏江不夜渡而成為“孤島”,城市與外界的交通聯系更加方便快捷。 從“道路改造”到“環境打造” 重慶直轄後,涪陵城市建設不僅註重道路的新建與改造,而且更加註重環境的打造和功能的完善,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涪陵以區建委及其所屬的城鎮發展公司和涪陵城投集團為主體,先後投資數十億元,建設了壹大批有影響、凝聚人心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極大地改善了城市面貌。新建和拓寬改造城區主幹道,先後完成興華東西路擴建、體育南、北路新建、黎明南路改造和四環路、望宏路、涪薅路、長江大橋南引道拓寬改造等工程,城市道路提檔升級,涪陵主城交通狀況極大改善。鵝頸關立交橋建成通車根治了鵝頸關久治不愈的交通堵塞“頑癥”,打通了涪陵西大門的進出口通道。 實施“民心工程”,造福市民百姓。涪陵著力加強城市環境建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美化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味,努力加快現代化山水園林城市建設步伐,先後建成南山苑、羅家花園、涪陵廣場、堡子城公園、秋月苑、黎明花園、烏江橋頭花園、實驗移民花園、煙草花園、涪陵體育館、涪陵飯店、涪陵體育場、青年廣場和城區生活垃圾處置工程、汙水處理廠;在高筍塘、興華中路、廣場路和黎明路口修建地下通道,徹底改變了城區“臟、亂、差”的現象。作為1999年國慶五十周年大慶,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首次突破1億元,五大獻禮工程之壹的涪陵廣場集休閑、娛樂、集會等功能於壹體,成為涪陵人民的“城市客廳”,形成了壹道亮麗的風景。 其間,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投資最多、戰線最長、影響最為深遠,被譽為“萬裏長江第壹堤”的涪陵防護大堤和被成為“亙古涪州第壹路”的濱江路工程先後開工建設,港區、碼頭、泊位依堤而建,高檔樓盤如雨後春筍,城市面貌煥然壹新;順江、董家灣兩個移民小區建設全面啟動,移民遷建如火如荼。濱江路建成通車則成為涪陵城市發展史上重要的裏程碑,徹底改善了城區路網結構,緩解了城區道路交通壓力,拓展了城市發展空間。 從“江南主城”到“兩區五片” 如果說,直轄後到2002年前,涪陵城市建設和改造的重點還是在江南主城,那麽,從2002年開始,涪陵城市便拉開“西進北連”、建設李渡新城的大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濃墨重彩。 無論是《99規劃》確立的“壹城四片”組團式發展格局,還是《04規劃》確立的“壹城兩區五片”城市發展格局,李渡都是涪陵未來發展的重點和城市拓展的新區。為此,涪陵提出“拉開城市骨架,擴大城市容量”的戰略思路,決定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加快建設李渡新城。而新壹屆區委、區政府建設工業園區、打造“工業涪陵”的舉措又為城市新區的發展推波助瀾。 2002年是涪陵提出提前10年建成50萬人口大城市,實現“五年拉開骨架,七年完善設施,八年集聚人口”目標,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第壹年。就在這壹年,涪陵城市建設吹響向李渡進軍的號角。以區建委及其所屬城鎮發展公司、涪陵城投集團為建設主體的李渡環城大道北段拓寬改造和李渡新城主幹道、李渡長江大橋、涪陵東西幹道、火車站站前大道、李渡南北快速幹道等工程相繼開工建設。隨後,涪陵開展“項目年”活動,李渡東西幹道、府院路、新城主幹道(二期)等工程陸續開工,李渡新城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由涪陵東西幹道、李渡長江大橋、李渡南北快速幹道構成的涪陵城區快速通道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對於加快推進李渡、龍橋兩大工業園區建設,拉開城市骨架,拓展城市新區,使涪陵盡快融入重慶“1小時經濟圈”,建設具有山水園林特色的現代化大城市和重慶中部區域性中心城市意義重大而深遠。目前,李渡片區已經初步形成“五縱五橫”的主骨幹道路網路(其中,區建委及其所屬城鎮發展公司、涪陵城投集團建設“兩縱三橫”),園區建設、新城開發進程全面提速。 新城建設與舊城改造同步推進,“壹城兩區五片”大城市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連接江東和江北片區的長江三橋與連接江南主城與江東片區的烏江二橋國慶前夕建成通車,為建國60周年獻上厚禮,城區“兩江四岸”連成壹片形成環線,“壹城兩區五片”聯動發展,標誌著涪陵城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拉開城市骨架、擴大城市容量、完善城市功能”。江南舊城改造成為近年城市建設重點,百萬平方米房屋拆遷全面展開,涪陵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通江景觀大道建設和公園路、中山路改造加快推進,江東堤防工程建設全面啟動,江北護岸工程建設納入議事日程。僅涪陵今年城市建設投入預計超過20億元。 目前,涪陵即將掀起新壹輪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高潮,中山路、江東涪豐北線公路改造,江北濱江路二期、江南濱江路二期、火車站站前大道二期、城市橋隧工程、9座城市公園、兩江三大廣場等項目正在抓緊推進前期工作,部分項目即將開工建設。 從“經營城市”到“搭建平臺” 涪陵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大發展是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直轄後的10余年。資金是城市建設的關鍵,融資是涪陵城市建設遭遇的最大難題。城市建設者們創新觀念,拓寬思路,采取“向上爭、銀行貸、自己籌、招商引”等方式,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籌集數十億乃至上百億建設資金鑄就涪陵城市發展新輝煌。 挖掘城市資源,成功“經營城市”。區建委及其所屬城鎮發展公司、涪陵城投集團引入“經營城市”理念,建成高筍塘、廣場路、興華中路、黎明路地下商場和涪陵廣場、體育場、體育北路、黎明路農貿市場、建涪路農貿市場等市政基礎設施,成功探索“以城建城、以城興城”的市場化之路,積累形成了數億元的建設資金和資產,緩解了政府財政投入壓力。 創新模式,招商引資。區建委及其所屬城鎮發展公司采用“BOT(建設-經營-移交)”模式引資3.6億元建設長江二橋,首開涪陵“BOT模式建設城市基礎設施之先河,成為迄今為止全區唯壹案例。涪陵城投集團、城鎮發展公司、水電投資集團等廣泛采用“BT(建設-移交)”模式建設烏江二橋、長江三橋、李渡城市道路、涪陵東西幹道(隧道)等十多項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區建委、城鎮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及城投集團並首開BT融資先河,極大地緩解了投資壓力。 搭建平臺,銀行融資。新壹屆涪陵區委、區政府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搭建招商平臺和融資平臺,多渠道籌集資金,強力推進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城市建設步伐。目前,金融機構已向李渡、龍橋兩大園區貸款和發放理財產品上十億元,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熱火朝天。 如今的涪陵,城市年輪天天成長,壹條條道路建成通車,壹座座大橋氣勢恢弘,壹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壹處處供市民娛樂消遣的休閑場所相繼落成,城市骨架不斷拓展,城市功能不斷完善,高筍塘的繁華、南門山的時尚、易家壩的休閑、體育場(館)的動感、濱江路的前衛、太極大道的現代無不述說涪陵城市的文明與抱負,彰顯城市的朝氣與活力……用“滄海桑田”、“脫胎換骨”等詞語來表述和概括涪陵城市60年發生的翻天覆地的驚人變化壹點兒也不為過。到2008年底,涪陵城市建成區面積38.1平方公裏,城市人口達51.9萬人,城鎮化率達53.91%,城市道路總長153公裏,綠化覆蓋率37.3%,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8.14%,汙水集中處理率99%。 涪陵壹座設施完善、功能配套、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大城市正在崛起! [編輯本段]區情概況 滲透了古巴國歷史傳承的幽香,洋溢著濃郁現代文明的氣息,三峽庫區的明珠重慶市涪陵區,邑枕長、烏兩江,素為烏江流域物資集散地,有渝東南門戶之稱,是聞名遐邇的中國"榨菜之鄉"。全區幅員面積2946平方公裏,轄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私營經濟示範區和44個鄉鎮、街道辦事處,總人口113萬,市區人口50萬。涪陵區自然條件好,人文資源豐富。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紅心蘿蔔是聞名海內外的三大特產;程朱理學"點易洞"、水底碑林白鶴梁是名聞中外的名勝古跡。 涪陵是重慶主城區連接渝東南20個區縣的城鄉經濟走廊,經渝涪高速公路距重慶主城區100公裏,距重慶江北國際機場80公裏,渝懷鐵路、國道319線、規劃中的重慶至湖北利川鐵路(渝利鐵路)及沿江高速公路穿越涪陵境內。涪陵港和集裝箱碼頭功能及運力居重慶前列,已實現江海聯運,直通海外。水、電、氣價格便宜,基礎設施完善,商貿活躍。涪陵是三峽工程主要淹沒區之壹,將搬遷224戶工礦企業,動遷人口11萬人,移民湮沒補償靜態投資34.45億元,居重慶庫區第四位。 "弄潮兒向濤頭立"。敢為人先的涪陵人民,正朝著把涪陵建設成為新興工業基地,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重慶市區域經濟中心,三峽庫區經濟發達,社會進步,環境優美,人民富裕,城鄉***榮的大城市目標,同舟***濟,開拓奮進。 [編輯本段]轄區人口 2008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為113.8萬人,比上年增加3500人。其中農業人口80.76萬人,非農業人口33.04萬人。分性別看,男性人口58.35萬人,女性人口55.45萬人,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2。全年出生人口18039人,人口出生率為15.9‰;死亡人口12637人,死亡率為11.1‰;自然增長率為1.1‰,比上年下降0.31個千分點。全區年末常住人口為102.55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55.28萬人,農村常住人口47.27萬人。? 全年有3809人獲得國家計劃生育獎勵扶助,兌現計劃生育獎勵扶助金487.6萬元;向7806名獨生子女父母發放壹次性獎勵金187.4萬元。 [編輯本段]地理氣候 涪陵區位於四川盆地東南邊緣,介於北緯29°21′至30°01 ′,東經106°56′至107°43′之間,幅員面積2941.46平方公裏。最東點為焦石鎮白雞堡,最西點為增福鄉大茶園,最南點為同樂鄉金家店,最北點為叢林鄉紅墻院,全境東西寬74.5公裏 ,南北長70.8公裏。 在行政區劃位置上,位於重慶市中部,東鄰豐都縣,南接武隆縣、南川區,西連巴南區,北靠長壽、墊江縣。涪陵城區位於烏江與長江匯合處,歷來是川東南水上交通樞紐和烏江流域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區境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帶,順長江西上120公裏即達重慶市,東下通聯華中、華東各省;逆烏江而上可達鄂湘邊界及黔東各地。 地貌 區境處於四川盆地東部的“盆東平行嶺谷區”與“巫山大婁山中山區”過渡地帶,壹般海拔為200—800米,最低處龍駒鄉三塊石海拔138米,最高處武陵山主峰磨槽灣海拔2033米。地形總的趨勢是西北部地勢較低,多為河谷丘陵、低山,東南部較高,多為丘陵山地。由於巖性和地質構造上的 涪陵地貌 差異,區境呈現兩類迥然不同的地貌景觀。西北部碎屑巖廣泛分布,屬盆東平行嶺谷範圍,以構造剝蝕地貌為主,河谷為寬谷;東南部大片出露炭酸鹽地層,屬南北經向構造體系,以巖溶地貌為主,河谷多為窄谷。區境地貌類型多樣,交錯分布,很難準確區分,但根據地質構造、地形趨勢和地貌類型的組合特征,仍可將區境地貌分為沿江丘陵低山區、坪上低山帶壩區和後山區3個壹級區,以及沿江丘陵、沿江低山、後山低山槽谷帶壩、後山低中山4個二級區。 氣 候 區境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其總的特點是:四季分明,熱量 充足,降水豐沛,季風影響突出;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升高,氣溫 遞降,降水遞增,立體氣候明顯。四季特點:春早,常有" 倒春 寒"和局部的風雹災害;夏長,炎熱,旱澇交錯,伏旱頻繁; 秋 短,涼爽而多綿雨;冬遲,無嚴寒,雨雪少,常有冬幹。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區土地面積***2941.46平方公裏(現統計局數),其中:耕地面積65649公頃,園地面積5332公頃,林地面積96189公頃,內陸水域面積13406公頃,人均占有耕地0.89畝。 礦產資源 涪陵區礦產資源品種多,儲量大。最具優勢的是石灰石資源,表內儲量4億噸以上,含氧化鈣52%以上,適宜建設大型水泥廠和高標號水泥。 區境主要礦產有煤、天然氣、鐵、鋁土礦、石灰石等。 動物資源 涪陵區境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東洋界中印亞界華中區盆地東部平行嶺谷帶農田動物群和盆地南緣中低山地帶亞熱帶森林農田動物群的過渡地區,其特點是:南(中低山區)北(嶺谷區)方種類均有,以南方為多,但稀有珍貴種少,有不少有代表性的亞種;獸類方面有穴居、生活在巖石上的多種蝠類。 植物資源 區境植物因環境有利而終年生長,以常綠植物為主。農作物可四季栽培,糧食作物可壹年兩熟和兩年五熟。因自然地理 環境比較復雜,植物種類豐富,類型多樣。還因古地理環境關系而保存有不少古老的珍稀植物,如禿杉、銀杏、杜仲、鵝掌 楸、紅豆樹等,以及壹些蕨類植物。植物成分以亞熱帶植物為主體,代表品種有柑、橘、油桐、慈竹、棕櫚、荔枝、龍眼、黃桷樹等,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區及河谷地區;亦有溫帶的樺木、楊、柳、槭等植物,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帶。有明顯的垂直分布特征。現有植被的組成及其分布,因市境開發較早而反映了人類活動的深刻影響,表現在栽培植物的種類繁多,自然植被因大多先後遭到人為破壞而保存較少。 區境植物種類據粗約統計,孢子植物(含菌類、地衣、苔 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含裸子、 被子植物)***有 330 余科 1500余屬4000余種。 土壤 涪陵區土壤總面積2265.19平方公裏(1978年末數,下同),分別占總幅員面積的和陸地面積的76.9%、83.0%。由於地形、地貌、土壤母質、氣候條件、自然植被分布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形成了涪陵區的土壤組合:三叠系雷口坡組、飛仙關組和侏羅系出露地層,形成區境大片紫色土,占全市土壤面積的50.4%;三叠系的須家河組、嘉陵江組以及二叠系、誌留系出露地層,形成了區境後山地區的大片山地黃壤,占全區土壤總面積的49.1%;長江、烏江水系沿岸則在第四世紀以來形成了帶狀、零星分布的沖積土,約占全區土壤總面積的0.5%。 區境河谷、平壩、低丘陵地區秦漢時代已大量開發,許多山和低中山地唐宋時代已辟為畬田和梯田。清代乾隆年間及以後,山地亦廣泛墾殖為耕地,農業土壤面積不斷壙大。這方面使丘陵坡地森林不斷減少,水土流失不斷加劇,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更為嚴重造成大量的瘦、薄坡地。另壹方面,由於人們對土壤的改良,使土壤屬性、肥力發生發質的變化,如區境大量的水稻土即是這樣形成的。 區境土壤根據其屬性並結合成土條件和成土過程的分類原則,可分為4個土類,6個亞類,18個土屬,64個土種。4 個土類按耕作方式劃分,除水稻土外,其余3類合稱旱作土。 水資源 有河流14條,主要有長江,烏江等豐富的水資源 農產品資源 涪陵區農產品資源獨具特色。除水稻、玉米、小麥、紅苕、柑桔、蠶繭、生豬等大宗農產品外,涪陵榨菜和紅心蘿蔔(又稱胭脂蘿蔔)、時鮮蔬菜等,逐漸形成特色和規模。特別是享有"世界三大名腌菜之壹"盛譽的"涪陵榨菜",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有較大影響力。 百度詞條:/view/1798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