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讀《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

讀《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

?

? 上次讀《人生由我》,我花了壹個晚上的時間。這次讀《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我也花了壹個晚上的時間,不同之處在於,這次之所以只花了這麽點時間,是因為我根本就讀不懂。

說起來,《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似乎不難,總***就四篇。第壹篇《世界作為表象初論》,第二篇《世界作為意誌初論》,第三篇《世界作為表象再論》,第四篇《世界作為意誌再論》,邏輯清晰,簡單明了。但是壹看到序言我就傻眼了,因為人家叔本華大聲宣布:“領會康德的哲學的某些定義,是想要讀懂這本書的壹個前提”。我當然懂不了康德,他那個物自體,全世界真懂的也沒幾個,還有什麽二律背反,簡直叫人暈菜。幸好康德說過人類的理性是有限的,有些東西永遠也認識不了。既然如此,我就套用壹下康德的理論:我的理解力是有限的,根本不可能讀懂叔本華。

? 給自己的愚飩找了個漂亮的借口,可是可是……我依然想努力靠近真理。這些絕頂聰明的人是如何看待人生解讀世界的,我依然好奇。

? 很幸運,我有威爾?杜蘭特。靠著他寫的《哲學的故事》,我多少了解了壹點叔本華在《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裏說了啥。

? 首先,叔本華認為“世界是我的表象”,所以認識世界要由內而外,只能通過我們的感覺來完成,也就是說叔本華是個唯心主義者。(如果妳跟我壹樣是個害怕邏輯推理的懶讀者,知道這些,第壹章裏寫的那些主體、客體、表象、意誌、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五種關系之類的內容都可以免讀了)

其次,世界的本質是意誌。什麽是意誌呢?“意誌是人的心靈中唯壹永恒不變的東西……通過不間斷的目的或者說對既定目標的執著”,“意誌統壹意識,將意識的所有表象和思想凝聚在壹起,並與它們形成壹個連續的和諧整體”。意誌是壹個人思想綿延的源泉。性格寓於人的意誌中。人的肉體也是意誌的產物。意誌永不疲倦,即使人在睡夢之中。意誌是人的本質。意誌甚至可以戰勝死亡,通過犧牲自己,繁殖後代的方式。由於意誌本身意味著欲求,而欲望是無限的,欲望的滿足是有限的,所以人生註定是痛苦的。“人生就像壹個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左右擺動”,“欲求是普通大眾無休止的痛苦之源,而無聊則是上流社會的痛苦之源。對於中產階級,休息日代表著無聊,工作日則代表著欲求”。

最後,叔本華斷言“人生其實就是壹場悲劇”。那麽,怎麽辦才好呢?追求智慧而非財富。“不論是對內在,還是對外在,理性都是必要的,能使我們完全滿足的莫過於明晰的知識”。他建議大家吟誦詩歌、欣賞繪畫、聆聽音樂、皈依宗教。他認為人生的終極智慧是涅槃,也就是將壹個人的自我降至欲望和意誌的最低點。他說“人的生命如果是壹個炙熱的圓形軌道,那麽我們就是在上面不停地奔跑……那些看穿個體化原理的人……他會跳出這個圈子,站在圈外從整體上看這炙熱的圓形軌道。這個時候,他的意誌不再肯定現象,取而代之的是對這壹切的否定”。“在死亡來臨時,因為死是解散意誌的現象也就是肉身,所以死對於他是壹種解脫,不會有任何的厭惡和懼怕。在這裏,消散的不僅是現象,連本質也隨之消失了。對於這樣結局的人,這世界也同時告終了”。因此,叔本華在全書結尾時公然宣稱“我們應該知道,“無”是懸在壹切美德和聖性後面的寶藏……對於那些從沖動的意誌禁錮中超脫出來的超俗之人來說,這凡俗人眼中的真實世界,包括所有的恒星和銀河系在內,本來就是個“無””。結尾處這個叔本華,似乎成了個佛教徒。只可惜他並不是個徹底的佛教徒,所以他把涅槃等同於虛無,以為人死後壹切皆化為虛無,不知道佛法裏還有個空中生妙有。

那麽,我們可以認同叔本華嗎?美好的生活是謊言,死亡才是最大的恩賜?

? 又想起了初讀大陸編輯的叔本華作品《欲望與幸福》時,那個為書中的經典句子頻頻點頭的我。但我清楚地記得自己點頭的同時也在懷疑——存在於生死之間的壹切真的毫無意義?可是飄蕩在空中的雲朵給我美感,那份美感給我真實的愉悅;美妙的旋律也讓我感動,那份感動也給我真實的幸福。告訴我,到底該相信哪壹個?

? 感謝威爾?杜蘭特。他說,“患病的身體,神經質的頭腦,閑適但空虛,憂郁而又無聊的生活,這壹切構成了叔本華哲學的生理學基礎“。“叔本華勸誡世人過壹種寧靜、單調的隱居生活,他懼怕社會,也感受不到人際交往的價值和快樂。但是,如果快樂不與他人分享,快樂也不成其為快樂了”。“快樂是消極的嗎?唯有遍體鱗傷、遠離世事的靈魂才會如此褻瀆生命。快樂是本能的和諧運作……生命本身是壹種積極的力量,生命每壹種正常機能都能或多或少地給予人快樂”。至於欲望,杜蘭特說,“如果欲望滿足後接踵而至的是新的欲望,我們又該怎麽辦?也許,最好的辦法還是永不知足”。真是美國人,勇往直前,毫不含糊。

? 我喜歡杜蘭特的坦率與樂觀,但我同時也不能否認叔本華的悲觀裏有許多合理的成分。也許,對每壹個閱讀的人而言,更重要的還是不斷地認識自我,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模式,因為“實際上,這個世界既不與我們為敵,也不與我們為友,它只是我們手中的原材料。它可以是天堂,也可以是地獄,壹切取決於我們的內在”。

?

? 2021/8/28於驪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