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是中國的考古學的前身,也就是對古器物的研究,有壹千多年的歷史,是從中國的北宋開始。
“金”就是銅的意思,銅器,有銘文,上面有字的銅器;“石”多半指的是石刻,有文字的石刻。然後在這些有文字的銅器和石刻上,依據材料,來核對古代的經濟、古代的史書,發現、糾正問題,並補充了很多問題。
因為他研究的是實物,所以也跟考古學搭壹點邊,但是跟後來的科學意義上的考古學還不太壹樣,科學意義上的考古學,第壹是有田野發掘、田野調查,有地層學、類型學、考古學文化,壹套方法論理論。
金石學是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壹類考古學,其主要研究對象為前朝的銅器和碑石,特別是其上的文字銘刻及拓片;廣義上還包括竹簡、甲骨、玉器、磚瓦、封泥、兵符、明器等壹般文物。
金石學研究涉及文字學、歷史、書法、文學、圖書學等方面。在漢朝就已經出現,但在宋朝和清朝最為發達。宋朝石鼓文的出土和清末甲骨文的發現是金石學的重要裏程碑。
金石學不等於現代的考古學。在當代,金石學經常和其他學科融合,而不是壹門獨立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