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我國最早用火燒水激技術開鑿的穿山隧道
陜西漢中石門是我國古代用於交通的穿山隧道,其內壁寬度、高度皆在4米以上。漢代壹軌之寬僅1.5米,可知石門內可容納兩車並行。北魏《石門銘》雲:「 ”瓊樓高閣,有車轔轔。……千載絕軌,百輛更新”。如實描繪了石門通車的盛況。石門之東漢永平四年(公元61年)明帝下詔開鑿。從檢索現有史料得知,它是我國古代最早的可供行人和車輛往來的隧道。當時開鑿石門隧道沒有炸藥,開鑿的方法是用火燒水激法,即先用火煆燒巖體,然後用水激淬,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讓山巖破碎開掘,足以顯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 漢中褒斜谷口是褒斜道最險要的隘口,絕壁陡峻,山崖邊水流湍急,很難架設棧道。東漢永平年間,漢明帝下詔在最險之處開鑿穿山隧道,歷時六年而成;古稱「 ”石門”。後石門道破廢,北魏梁、秦二州刺史羊祉重修褒斜道。 《石門銘》就是為紀念此事而作的,為著名摩崖石刻。 《石門銘》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的壹座裏程碑。因崖面廣闊,擺脫紙張限制,大書深刻,筆陣森嚴,氣勢雄峻,故而書風自然開張、氣勢雄偉、意趣天成,表現出大樸不雕的陽剛之美,堪稱鴻篇巨制。此摩崖石刻今已割移藏於陜西漢中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