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作品有:《孤獨與深思》《羅馬風雲》《挑戰的手套》《金島》《偉大的牽線人》《第三個女人》《青春詩》《老虎!老虎!》《精神生活漫筆》《騎鵝旅行記》。
《孤獨與深思》是由法國詩人蘇利·普呂多姆所寫,由於他創作上的成就,1881年,他被選為法蘭西文學院院士。1901年,瑞典文學院為了“特別表彰他的詩作,它們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藝術和罕有的心靈與智慧的實證”,把第壹個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他。
人物簡介
蘇利·普呂多姆(SullyPrudhomme,1839-1907)法國詩人,原名勒內·弗朗索瓦·普呂多姆。生在巴黎壹個工商業者家庭,父親是工程師。蘇利·普呂多姆自小聰穎好學,但由於健康原因未能入大學深造。
早年當過職員、工程師、並從事過法律工作後轉入詩歌創作。堅實的科學修養使他想溝通詩與科學;而強烈的哲學興趣,使他更想從哲學思考中捕捉靈感,提煉詩的主題。
19世紀60年代前後曾參加帕爾納斯派詩歌運動,並成為該派的代表人物之壹。帕爾納斯派是由壹些標榜"為藝術而藝術"的高蹈派詩人組成的,是象征派的先驅。這讓詩人在藝術上主張遠離現實,冷靜、客觀,抑制個人感情的直接抒發。
1865年,蘇利·普呂多姆發表第壹部詩集國《韻節與詩篇》即露頭角,引起詩壇重視。此後發表的詩集《孤獨》(1869)、《徒勞的柔情》(1875)是抒情氣息較濃的兩部代表作,主要抒寫孤寂的心境,失戀的愛情,充滿憂郁的情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