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序憐予乏絕,勸為黃山白嶽之遊,不果。
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壹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李白當年有詩寫道:“清溪清我心,水色異諸水,借問新安江,見底何如此。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裏。”
清代詩人黃仲則詠曰:“壹灘復壹灘,壹灘高十丈,三百六十灘,新安在天上。”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壹丟。兒啊,做得成生意,妳是娘的心頭肉;做不成生意,成鬼也孤幽。---徽州民謠
2. 徽州文化(外文名:Huizhou Culture),即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壹。指古徽州壹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而不等同與安徽文化。 徽州,古稱歙州,又名新安,為浙江省最早雛形唐末兩浙道的組成部分,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府治歙縣,包括今安徽黃山市大部、宣城市績溪縣及江西婺源縣,清代設。
1. 徽州文化是歷史上的徽州(前稱新安郡)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無論在器物文化層面、制度文化層面,還是在精神文化層面,都有深厚的底蘊和傑出的創造。徽州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百花園中的壹朵奇葩。
文化是壹種歷史現象。徽州文化亦然。東漢、西晉、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強宗大族的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中原文化,使這塊土地逐漸成了華夏名區。完全可以說,徽州文化是對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這裏更是文風昌盛,人文薈萃,成了“東南鄒魯”、“禮義之邦”。如果說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於北宋後期,明清時期達到鼎盛,那麽作為壹種極富特色的區域文化,它在全國領取風騷已約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內涵豐富,在各個層面、各個領域都形成了獨特的流派和風格。如新安理學、徽派樸學、新安醫學、新安畫派、徽派版畫、徽派篆刻、徽劇、徽商、徽派建築、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領域,有的雖然沒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學者和傑出人物,則如秋空繁星,不可勝數。
國內外學者註意對徽州問題的研究,始於本世紀30年代。進入80年代後,以研究徽州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徽學“(或“徽州學”)概念廣為傳播,研究朝著科學化方向發展,原徽州地區及國內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國家都相繼成立了專門的研究組織或機構。90年代後,徽州文化研究進入了新的階段,“徽學”被譽為與敦煌學、藏學比肩而立的中國三大地方學之壹。
3.有關徽州的詩詞、文化
徽州——歷史地名,簡稱“徽”,古稱歙州。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壹。指古徽州壹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四大文化圈,四大文化圈合而為壹,總稱安徽文化、皖文化。這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壹。
徽州文化的主要內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歷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樸學、徽州戲曲、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畫、徽州工藝、徽州刻、徽州文獻、徽州文書、徽派建築、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動植物資源等。涉及徽州經濟、社會、教育、學術、文學、藝術、工藝、建築、醫學等諸學科,凡與徽州社會歷史發展有關的內容,都屬徽州文化範疇,通常我們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來加以概括。
有關徽州的詩詞摘選如下:
《贈總上人兼簡無求居士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劉子翚
多謝徽州吳使君,新詩問勞意何勤。
無求已得心空樂,更作無心出岫雲。
《江東報英烈擬封二字侯喜成三絕》
年代: 宋 作者: 錢時
煥章飛報下徽州,英烈將褒二字侯。
千古沈沈黃壤骨,壹朝提上碧雲頭。
《張安國約同賦仇氏{匡去王加贛}甕酒》
年代: 宋 作者: 張栻
人間炎熱不可耐,君家甕頭春未央。
想當醉倒臥永日,夢繞清淮歸故鄉。
後生那得識此酒,從君乞方還肯否。
徽州作賦為欷歔,荊州詩來端起予。
《張提學寄先師文正公新集至代簡為答》
年代: 明 作者: 邵寶
遺書新刻自徽州,千裏緘來百拜收。
自信叔孫知不朽,未應巢父得長留。
秘藏不作山中計,重購還供海外求。
青眼獨看張侍禦,瓣香今有古風流。
《有友人憐予乏勸為黃山白嶽之遊》
年代: 明 作者: 湯顯祖
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
壹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徽州簡介:
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雛形浙江西道的壹部分,也是江南省分治後安徽之“徽”的來源。徽州地處黃山與天目山脈間,東臨吳越故都杭州,與浙西的金、衢、嚴三州唇齒相依,風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墻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築與之相得益彰。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壹。古徽州鐘靈毓秀,文化積澱非常深厚,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有人把這裏比作誕生了孔子孟子的山東曲阜和鄒城,稱徽州為“東南鄒魯”。
4.有關徽州的詩詞、文化
徽州——歷史地名,簡稱“徽”,古稱歙州。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壹。指古徽州壹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
徽州文化和淮河文化、廬州文化、皖江文化形成了安徽四大文化圈,四大文化圈合而為壹,總稱安徽文化、皖文化。這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中華文明的源頭之壹。
徽州文化的主要內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歷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學、新安醫學、徽派樸學、徽州戲曲、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畫、徽州工藝、徽州刻、徽州文獻、徽州文書、徽派建築、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動植物資源等。涉及徽州經濟、社會、教育、學術、文學、藝術、工藝、建築、醫學等諸學科,凡與徽州社會歷史發展有關的內容,都屬徽州文化範疇,通常我們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來加以概括。
有關徽州的詩詞摘選如下:《贈總上人兼簡無求居士二首》年代: 宋 作者: 劉子翚多謝徽州吳使君,新詩問勞意何勤。無求已得心空樂,更作無心出岫雲。
《江東報英烈擬封二字侯喜成三絕》年代: 宋 作者: 錢時煥章飛報下徽州,英烈將褒二字侯。千古沈沈黃壤骨,壹朝提上碧雲頭。
《張安國約同賦仇氏{匡去王加贛}甕酒》年代: 宋 作者: 張栻人間炎熱不可耐,君家甕頭春未央。想當醉倒臥永日,夢繞清淮歸故鄉。
後生那得識此酒,從君乞方還肯否。徽州作賦為欷歔,荊州詩來端起予。
《張提學寄先師文正公新集至代簡為答》年代: 明 作者: 邵寶遺書新刻自徽州,千裏緘來百拜收。自信叔孫知不朽,未應巢父得長留。
秘藏不作山中計,重購還供海外求。青眼獨看張侍禦,瓣香今有古風流。
《有友人憐予乏勸為黃山白嶽之遊》年代: 明 作者: 湯顯祖欲識金銀氣,多從黃白遊。壹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
徽州簡介: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雛形浙江西道的壹部分,也是江南省分治後安徽之“徽”的來源。徽州地處黃山與天目山脈間,東臨吳越故都杭州,與浙西的金、衢、嚴三州唇齒相依,風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墻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築與之相得益彰。
徽文化也成為中外學者重點研究的中華三大地域文化之壹。古徽州鐘靈毓秀,文化積澱非常深厚,自古以來人才輩出,有人把這裏比作誕生了孔子孟子的山東曲阜和鄒城,稱徽州為“東南鄒魯”。
5.求徽派古建築對聯
1.三墳五典卻是日常家用,四書六經原本濟世文章--見於磚雕以下見於民居中堂及楹聯:2.丹桂有根獨長詩書門第,黃金無種偏生勤儉人家3.迎送遠近通達道,進退遲速遊逍遙4.傳家無別法非耕即讀,裕後有良圖惟儉與勤5.知足常樂不極樂,但於得時思失時6.福向儉中來,德向寬處積7.石不能言最可人,花能解語還多事8.靜者心多妙,飄然思不群9.花影橫斜知月上,梅香入夢覺春來10.交友應學人長,處事當克己短11.壹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大和12.勵誌欲堅不欲銳,成功在後未在前13.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壹忍為高14.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交不移舊言不崇華15.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16.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就記錄這麽多吧,拋磚引玉。
6.皖南古村落詩句
1. 《鄉村四月》——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
子規聲裏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
才了蠶桑又插田。
2. 這首詩是南宋詩人翁卷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這首詩以清新明快的筆調,出神入化地描寫了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旖旎風光,表達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之情。
3.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滿川:指稻田裏的水色映著天光。川:平地。
子規:鳥名,杜鵑鳥。
才了:剛剛結束。蠶桑:種桑養蠶。插田:插秧。
4. 翁卷,字續古,壹字靈舒,南宋詩人,永嘉(今浙江溫州)人,生卒年不詳,他壹生沒有做過官,屢考進士不中,布衣文人。與趙師秀、徐照、徐璣合稱“永嘉四靈” 。他的詩大多講究技巧,有清新淡遠的意味,講究錘煉字句,寫景善白描,時有佳句,為人傳誦,著有《四巖集》、《葦碧軒集》。
7.外國作家贊美中國傳統建築的句子
1、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雲龍渾金毗廬帽。建築上采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前檐金柱減去六根,使空間寬敞。
2、金頂石壁,繪著各種各樣的鳥類圖案,色彩斑斕。地板上鋪著色調柔錦織緞繡的地毯,偶爾燃燒著幾朵艷紅色的火焰。
3、禦花園的亭臺樓閣之間點綴著生機勃勃的翠竹和奇形怪狀的石頭,那些怪石堆疊在壹起,突兀嶙峋,氣勢不凡。
4、園內,那玲瓏精致的亭臺樓閣,清幽秀麗的池館水廊,還有大假山、古戲臺、玉玲瓏等古代園林的傑作,都使我留戀往返。特別是那饒著圍墻屋脊建造的雕龍,鱗爪張舞,雙須飛動,好像要騰空而去似的,更令人感動不已。
5、浪漫與莊嚴的氣質,挑高的門廳和氣派的大門,圓形的拱窗和轉角的石砌,盡顯雍容華貴。
徽派建築所***有的灰瓦白墻和高大的門樓,門樓墻壁有精致的雕花,屋頂的雕花更為精致美麗,整個建築裏有壹套貫通的水系,再加上綠樹成陰、群山呼應,讓妳有種置身仙境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