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歌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內容,對於增進學生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同體意識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是因為在古典詩歌鑒賞過程中,往往是從古典詩歌創作的背景作為切入點,學生在更好地認知古代生活的同時增進學生的文化認同。古典詩歌的時代特點較為鮮明,教師通過宏觀的講解古典詩歌的時代背景,掌握古典時代的創作背景,有助於學生對作者所在時代特點的了解。而在此基礎上,通過講解作者的生平事跡,且每個作者的人生軌跡也不同,引導學生在掌握作者的生平事跡之後,從而理解和感受不同見聞和心理狀態形成的文學風格。即便是在同壹時期,不同作者所表現的視角也不同,即便是同壹作者,在不同時期,所表現的心境也不同,所以通過掌握古典詩歌的鑒賞技巧,能更好地感知作者在創作時的深切感知。
2.有助於學生良好誦讀習慣養成,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誦讀作為最為常見的鑒賞古典詩歌的技巧,通過誦讀古典詩歌,有助於學生準確語感的培養,並從中掌握不同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情感,使得學生的鑒賞與發現事物美的能力得到雙重提升。比如在鑒賞王安石的《示長安君》時,為引導學生從中感受作者表達的愴情之感,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誦讀中間兩聯,通過誦讀逐聯的方式,欣賞作者愴情之感的表現手法。由於已經明確了詩歌的整體情感,學生在誦讀過程中,主要是結合詩句來解讀,需要需要切實了解愴情之感就是悲傷之情,學生在誦讀老去之悲和離別之愁與故土之思的過程中,就能更好地豐富整首詩歌的情感,再通過誦讀頷聯和頸聯而感受到其抒情方式的差異,前者是間接抒情,而後者的直接抒情。在頷聯中,由於有畫面來烘托情感,學生在誦讀的時候就會聯想到其呈現的畫面,結合其中的修飾詞所表現的物象特點與場景氛圍,給學生呈現了良好的場景,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做作者借景抒情和場景烘托的抒情手法。而在頸聯中,學生通過誦讀會發現,作者連用了自憐與又作,這兩個詞語將情感直接表達出來,在誦讀中,既要思考其單個含義,又要從整體上細讀,使得學生更加細致入微地分析,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這樣學生通過加強古典詩歌的誦讀,不僅能養成良好的誦讀習慣,而且還能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
3.有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鑒賞技巧,強化學生的古典文學鑒賞素養
在古典詩歌鑒賞中,由於整個教學過程具有較強的系統化,鑒賞古典詩歌,往往需要在朗讀和誦讀的基礎上,加強對其的分析和探究,從而更加系統地掌握鑒賞的技巧,尤其是通過不斷積累,學生的古典文學鑒賞素養也能得到有效地提升。比如鑒賞詩歌中的修辭手法時,就能有效地掌握作者寫作的意圖,而在分析內容之後,又能有效地掌握作者的情緒表現。而在分析詩歌的意象之後,往往能創作出作者所要描繪的景象,有助於學生更好地對古典詩歌的理解,使得學生鑒賞能力得到強化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古典文學鑒賞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