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論文要寫從陶淵明詩文看東晉文人的隱逸心態,望提供資料思路構思。。有關書籍論文資料都成,越多越好

論文要寫從陶淵明詩文看東晉文人的隱逸心態,望提供資料思路構思。。有關書籍論文資料都成,越多越好

遠從先秦時代開始,隱逸即是中國歷代不曾缺少的現象。而歷代隱士亦隨著當代的學術思潮、民生經濟、政治局勢、社會風氣、宗教信仰、文化內涵等不同的背景,加上個人性格與素養的差異,而在另壹種生命型態中,詮釋著不同的隱逸特色,發展出更深刻、豐富的隱逸內涵,並在道德修持、藝術審美、知識傳布、學術研究等方面,彰顯著多樣化的價值。由此可知,隱士雖為對世局冷淡,而抱持疏離態度之人,但他們的言行、風格,卻往往成為當代及後世註目的焦點,甚至成為追慕、向往的對象,對整個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容忽視的影響力。

陶淵明身處魏晉末期的混亂政局,在絕望於濟世之心失落的同時,受到玄學思潮等時代解放之風的熏陶,加上個人質樸的本性、曠達的胸襟、委運任化的人生觀等因素交織的影響,沈浸於詩中情韻、酒中深味、琴中希聲、書中智慧、田園山水、天倫親情的懷抱之中,在濁世營造了壹方有情的美麗世界,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隱逸詩人之宗」的美譽。他的詩在清新質樸的語言中,散發著淡泊名利的襟懷,也彌漫著山水田園的閑適之美,在壹幅幅恬靜淡遠、美不勝收的田園詩中,款擺著詩人高妙的性靈和神韻,引領著國人,在詩與生活中,往更高的美學境界擺渡。不僅開拓了文學的新境界,更使他在浩瀚的中國文化中,以獨特的隱者姿態,閃耀著真淳的光芒,讓後人景仰不已。於是,隱逸不再是生命面臨無可奈何時的悲歌,而是生命美學的創作與展現。而他藝術造境般的詩歌,不僅引導著中國詩作的審美方向,他瀟灑的身影與真淳的形象,亦成為隱士中最令人向往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