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遠上白雲間,壹片孤城萬仞山。 《出塞》王之渙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夜上受降城聞笛》李益
三千白雪歸青冢,萬裏黃河繞黑山。 《征人怨》柳中庸
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蘇武廟》溫庭筠
萬裏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沙場烽火親胡月,
海畔雲山擁薊城。 《望薊門》祖詠
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書邊事》張喬
野營萬裏無城郭,雨雪紛紛連大漠。胡雁哀鳴夜夜飛,
胡兒眼淚雙雙落。 《古從軍行》李頎
大漠窮秋寒草衰,孤城落日鬥兵稀。《燕歌行》高適
北風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壹夜春風來,
千樹萬樹梨花開。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劍河風急雲片闊,沙口石凍馬脫蹄。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岑參
君不見,走馬川,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夜吼,
壹川歲石大如鬥。《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岑參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關山月》李白
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別董大》高適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
長煙落日孤城閉。《漁家傲》範仲淹
2.描寫梅和雪的詩句《終南望余雪 / 終南望殘雪》
唐代: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譯文:
終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皚皚白雪好似與天上的浮雲相連。
雪後初晴,林梢之間閃爍著夕陽余暉,傍晚時分,城中又添了幾分積寒。
《梅花》
宋代: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淩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譯文:
墻角有幾枝梅花,正冒著嚴寒獨自盛開。
遠遠的就知道潔白的梅花不是雪,因為有梅花的幽香傳來。
《蔔算子·詠梅》
宋代:陸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著 同:著)
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譯文:
驛站之外的斷橋邊,梅花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無人過問。暮色降臨,梅花無依無靠,已經夠愁苦了,卻又遭到了風雨的摧殘。
梅花並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艷鬥寵,對百花的妒忌與排斥毫不在乎。即使雕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塵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壹樣散發出縷縷清香。
3.求下列詩句的解釋1、滹沱河邊壹派漠南春天的大好景色,柳樹抽芽,依依青翠,還有大群塞外的駿馬在河邊(停駐).唐代詩人李益隨軍荒涼的邊陲,寫下了不少的邊塞詩,其中就有詠柳詩五首,他在滹沱河邊看到碧柳青青,就會聯想到春天的腳步聲已臨近,兩句寫景詩,後兩句賦意:“萬裏關山今不閉,漢家頻許郅支和.”2、江邊的紅樓映襯著雨後新晴的天空,春天的西瀼溪上泛起了壹道道波紋.橋東橋西的楊柳風姿綽約,人們來來往往間(隱約)傳來了歌聲.這是劉禹錫在巴蜀寫的九首竹枝詞之壹,竹枝詞是巴蜀之地的民歌、俚歌,這首主要描繪的還是春天來臨時當地的美景和輕松的生活狀態,表達的應該是壹種萬象更新的情景和感受.3、羌笛為何要吹出哀怨的《折楊柳》的古曲呢,這是因為自古以來春風是吹不到玉門關的.鶴雪-神隱 引用的內容基本可以表達這個意思了網上沒有標準註釋,答案基本是我自己的壹些理解和感受,希望對妳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4.關於牛首山詩句《寒食前壹日行部過牛首山七首》
年代: 宋 作者: 楊萬裏
嶺花袍紫不知名,澗草茸青取次生。便是常州草蟲本,只無蚱蜢與蜻蜓。
《同葉夢錫趙德莊遊牛首山》
年代: 宋 作者: 韓元吉
不辭扶病觸春寒,及此新晴壹日閑。雲外經年見雙闕,馬頭乘興數前山。
清泉細酌巉巖上,佛窟同探紫翠間。我亦無心話禪悅,銜花百鳥自飛還。
《遊牛首山敘誌》
年代: 明 作者: 蔣主孝
夙昔抱奇氣,遨遊山水中。山水豈不佳,心懷自忡忡。
於今老將至,遨遊興無窮。青天倚絕壁,白石懸孤桐。
時乘小紅車,朝西暮復東。登登牛頭嶺,浮雲繞蒼空。
楊柳落晴雪,桃李吹春風。斜陽下鳥道,野雉藏蒿蓬。
偶逢碧眼僧,呼我贅世翁。叩之不復語,矯首看歸鴻。
《牛首山》
年代: 明 作者: 王寵
終南望鹹陽,少室邇京洛。神宇壯維藩,佳氣郁環崿。
茲山何崷崒,川嶺麗繡錯。攢蹙亙千巖,縈紆盤萬壑。
星辰互翻動,雷雨或解作。谷候異涼溫,峰形殊今昨。
瑤草雪中華,紅泉風外落。江翻映組練,日照輝金薙。
遊衍多聖仙,翔舞集鸞鶴。循山構累榭,嵌空結菌閣。
飄飄曳靈幡,窅窅鳴天樂。宸居暨泰清,長楊亙五柞。
登祗警神衛,方望肅王略。弱齡耽名山,雅誌涉丹龠。
招隱冀淹留,采秀憐沃若。秉我上皇心,排筌入玄漠。
《牛首山閱楞嚴夜坐》
年代: 明 作者: 殷邁
壹軸楞嚴閱未終,四山風靜暮林空。忽逢華屋身能入,自得神珠道不窮。
樹影欲迷雲度處,經聲遙聽月明中。***傳鹿鳥春深後,猶向煙蘿禮法融。
5.有關白帝城的詩句妳好!
如下壹些:
白帝城邊古木疏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
出自:《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年代:唐 作者: 高適 高適詩詞全集 只要高適的結果
白帝城邊足風波
白帝城邊足風波,瞿塘五月誰敢過。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撥谷飛鳴奈妾何。 。
出自:《荊州歌》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李白詩詞全集 只要李白的結果
白帝城邊古木疏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上秋帆遠,白帝城邊古木疏。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 。
出自:《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年代:唐 作者: 高適 高適詩詞全集 只要高適的結果
白帝城邊樹色秋
巫山枕障畫高丘,白帝城邊樹色秋。朝雲夜入無行處,巴水橫天更不流。 。
出自:《巫山枕障》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李白詩詞全集 只要李白的結果
乘濤鼓枻白帝城
江心蟠石生桃竹,蒼波噴浸尺度足。斬根削皮如紫玉,江妃水仙惜不得。梓潼使君開壹束,滿堂賓客皆嘆息。憐我老病贈兩莖,出入爪甲鏗有聲。老夫復欲東南征,乘濤鼓枻白帝城。路幽必為鬼神奪,拔劍或與蛟龍爭。重為告曰:杖兮杖兮,爾之生也甚正直,慎勿見水踴躍學變化為龍。使我不得爾之扶持,滅跡於君山。
出自:《桃竹杖引,贈章留後(竹兼可為簟,名桃笙)》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杜甫詩詞全集 只要杜甫的結果
白帝城西萬竹蟠
月峽瞿塘雲作頂,亂石崢嶸俗無井。雲安酤水奴仆悲,魚復移居心力省。白帝城西萬竹蟠,接筒引水喉不幹。人生留滯生理難,鬥水何直百憂寬。 。
出自:《引水》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杜甫詩詞全集 只要杜甫的結果
嵯峨白帝城東西
嵯峨白帝城東西,南有龍湫北虎溪。吾孫騎曹不騎馬,業學屍鄉多養雞。龐公隱時盡室去,武陵春樹他人迷。與汝林居未相失,近身藥裹酒長攜。牧豎樵童亦無賴,莫令斬斷青雲梯。 。
出自:《寄從孫崇簡》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杜甫詩詞全集 只要杜甫的結果
公孫白帝城
亂後今相見,秋深復遠行。風塵為客日,江海送君情。晉室丹陽尹,公孫白帝城。經過自愛惜,取次莫論兵。 。
出自:《送元二適江左》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杜甫詩詞全集 只要杜甫的結果
遷居白帝城
伏枕雲安縣,遷居白帝城。春知催柳別,江與放船清。農事聞人說,山光見鳥情。禹功饒斷石,且就土微平。 。
出自:《移居夔州郭》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杜甫詩詞全集 只要杜甫的結果
細雨何孤白帝城
江閣要賓許馬迎,午時起坐自天明。浮雲不負青春色,細雨何孤白帝城。身過花間沾濕好,醉於馬上往來輕。虛疑皓首沖泥怯,實少銀鞍傍險行。 。
出自:《崔評事弟許相迎不到應慮老夫見泥雨…必愆佳》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杜甫詩詞全集 只要杜甫的結果
6.描寫終南山的詩句《終南山》
作者:王維
太乙近天都,連山到海隅。
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
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
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
我覺得頸聯不錯,提問者可自行參考下列賞析:詩歌的藝術創作,貴在以個別顯示壹般,以不全求全,劉勰所謂“以少總多”,古代畫論家所謂“意余於 象”,都是這個意思.。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很懂得此中奧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個字的壹首五言律詩,為偌大壹座終南山傳神寫照。
首聯“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先用誇張手法勾畫了終南山的總輪廓。這個總輪廓,只能得之於遙眺,而不能得之於逼視。所以,這壹聯顯然是寫遠景。
“太乙”是終南山的別稱。終南雖高,去天甚遙,說它“近天都”,當然是藝術誇張。但這是寫遠景,從平地遙望終南,其頂峰的確與天連接,因而說它“近天都”,正是以誇張寫真實。“連山接海隅”也是這樣。終南山西起甘肅天水,東止河南陜縣,遠遠未到海隅。說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實,說它“與他山連接不斷,直到海隅”,又何嘗符合事實?然而這是寫遠景,從長安遙望終南,西邊望不到頭,東邊望不到尾。用“連山接海隅”寫終南遠景,雖誇張而愈見真實。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註“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次聯寫近景,“白雲回望合”壹句,“回望”既與下句“入看”對偶,則其意為“回頭望”,王維寫的是入終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剛走過的路。詩人身在終南山中,朝前看,白雲彌漫,看不見路,也看不見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幾步,就可以浮遊於白雲的海洋;然而繼續前進,白雲卻繼續分向兩邊,可望而不可即;回頭看,分向兩邊的白雲又合攏來,匯成茫茫雲海。這種奇妙的境界,凡有遊山經驗的人都並不陌生,而除了王維,又有誰能夠只用五個字就表現得如此真切呢?
“青靄入看無”壹句,與上句“白雲回望合”是“互文”,它們交錯為用,相互補充。詩人走出茫茫雲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靄,仿佛繼續前進,就可以摸著那青靄了;然而走了進去,卻不但摸不著,而且看不見;回過頭去,那青靄又合攏來,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這壹聯詩,寫煙雲變滅,移步換形,極富含孕。即如終南山中千巖萬壑,蒼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異草,值得觀賞的景物還多,壹切都籠罩於茫茫“白雲”、蒙蒙“青靄”之中,看不見,看不真切。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於進壹步“入看”。另壹方面,已經看見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戀,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雲”、“青靄”俱“合”,則剛才呈現於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籠以青紗,或裹以冰綃,由清晰而朦朧,由朦朧而隱沒,更令人回味無窮。這壹切,詩人都沒有明說,但他卻在已經勾畫出來的“象”裏為我們留下了馳聘想象的廣闊天地。
第三聯高度概括,尺幅萬裏。首聯寫出了終南山的高和從西到東的遠,這是從山北遙望所見的景象。至於終南從北到南的闊,則是用“分野中峰變”壹句來表現。遊山而有“分野中峰變”的認識,則詩人立足“中峰”,縱目四望之狀已依稀可見。終南山東西之綿遠如彼,南北之遼闊如此,只有立足於“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於眼底;而“陰晴眾壑殊”,就是盡收眼底的全景。所謂“陰晴從壑殊”,當然不是指“東邊日出西邊雨”,而是以陽光的或濃或淡、或有或無來表現千巖萬壑千形萬態。
對於尾聯,歷來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評價。有些人認為它與前三聯不統壹、不相稱,從而持否定態度。王夫之辯解說:“‘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則山之遼廓荒遠可知,與上六句初無異致,且得賓主分明,非獨頭意識懸相描摹也。”(《姜齋詩話》卷二)沈德潛也說:“或謂末二句與通體不配。今玩其語意,見山遠而人寡也,非尋常寫景可比。”(《唐詩別裁》卷九)
這些意見都不錯,然而“玩其語意”,似乎還可以領會到更多的東西。第壹,欲投人處宿”這個句子分明有個省略了的主語“我”,因而有此壹句,便見得“我”在遊山,句句有“我”,處處有“我”,以“我”觀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處宿”而要“隔水問樵夫”,則“我”還要留宿山中,明日再遊,而山景之賞心悅目,詩人之避喧好靜,也不難於言外得之。第三,詩人既到“中峰”,則“隔水問樵夫”的“水”實際上是深溝大澗;那麽,他怎麽會發現那個“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樹林,有音響。詩人尋聲辨向,從“隔水”的樹林裏欣然發現樵夫的情景,不難想見。既有“樵夫”,則知不太遙遠的地方必然有“人處”,因而問何處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詩人側首遙望的情景,也不難想見。
總起來看,這首詩的主要特點和優點是善於“以不全求全”,從而收到了“以少總多”、“意余於象”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