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40年代,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船只行經此處時,經常被硬物刮傷船底。令行船人沒有想到的是,這個硬物竟然是壹頭“牛”的牛角。而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水底不只有“牛”,還有“人”。直到1989年,浸入水中達壹千多年後,開元鐵牛,也就是黃河大鐵牛終於重見天日。
發現鐵牛的位置是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黃河東岸, 歷史 上著名的蒲津橋就位於此處。浸入水底的***有四尊鐵牛,每尊鐵牛旁各有壹鐵人,如牧策牛。經過考古學家考證,鐵牛鑄於唐開元十三年(725年)。
據史料稱,這四尊龐大鐵牛都是用來栓鐵索之用,鐵索又連舟組成黃河上最早、最長、最大的黃河大浮橋,是溝通山西、陜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紐帶。元末橋毀,久置不用,之後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
為什麽固定橋索的是黃河大鐵牛,而不是其它動物?鐵牛除了起固定索橋作用外,還有多種作用。《易經》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古人雲: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鑄鐵牛置於河岸,對肆意泛濫的黃河水是壹種震懾,象征著攔擋洪水、征服水患,造福於民。
古時候哪裏像現在有動物園,有網絡?想看什麽動物就能看什麽動物。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老水牛就是忠誠踏實的大力士,誰能告訴我們在當時那個年代裏,有什麽動物比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更能適應這份職責?
老祖宗那時候認識的動物都在十二生肖裏,能進十二生肖的動物都是當時人們最熟悉的動物,據說貓都是後來物種,沒能趕上排位十二生肖,被老鼠占據了位置。在當時建造任何動物像的時候,都不可能超出十二生肖範疇。因此打造這麽大的鐵橋拉索,舍鐵牛還能選誰?
之所以用大鐵牛拉鐵索橋,主要原因牛是力的象征。牛安穩、祥和的形象讓人看著踏實,可以安定人們的情緒。過橋時,人們看到洶湧澎湃的黃河水,心理上頓生壹股畏懼感,這時看到兩邊拉著大鐵索的牛,讓人頃刻間情緒安定下來,放心過橋。黃河古道四個大鐵牛,是用於穩固鐵索橋的鐵制樁子而築的。開元鐵牛亦稱唐代鐵牛,位於永濟市城西十五公裏,蒲州城西的黃河古道兩岸,各四尊。鑄於唐開元十二年,元末橋毀,久置不用,被人們稱為“鎮河鐵牛”。因黃河變遷,逐漸為泥沙埋沒。距蒲州城西墻51米,距西城門 110米。鐵牛頭西尾東,面河橫向兩排。伏臥,高1.5米,長3.3米,兩眼圓睜,呈負重狀,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後均有橫鐵軸壹根,長2.33米,用於拴連橋索。牛側均有壹鐵鑄高鼻深目胡人作牽引狀,現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寬0.6米。四牛四人形態各異,大小基本相同,據測算,鐵牛各重約30噸左右,下有底盤和鐵柱,各重約40噸,兩排之間有鐵山。
那麽唐人為什麽築鐵牛拉鐵索呢?這個有幾方面原因。
壹、牛踏實、穩重而又性情敦厚
牛性情穩重、敦厚、勤懇耐勞,人們心目中的感覺有壹種信賴感,對於以牛為形象的鐵樁子充滿信心。直接的感覺有大力牛拉著呢,沒事!放心過橋。
二、在古代陰陽五行中,牛屬土,土能克水。
古有陰陽五行、相生相克之說,土能克制洪水,也就是古人所說的“兵來將擋水來土屯”。這大力牛,性情安穩、踏實有力,又五行屬土,可以克制洪水,是最可信賴的吉祥物。
三、牛是農耕文化的象征
古代生活都是以農耕為主,農業生產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牛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代表著農業發展的前景。所以這裏的大鐵牛就預示著另壹層意義,也就是所有的壹切都是為了農業發展,鐵索橋也是這樣。
綜合以上分析,這裏用牛拉著大鐵索有深遠的現實和象征意義。沒有什麽動物比牛更適合拉鐵橋的鐵索了。鐵牛除了起固定索橋作用外,還有多種作用。《易經》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古人雲: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鑄鐵牛置於河岸,對肆意泛濫的黃河水是壹種震懾,象征著攔擋洪水、征服水患,造福於民。
其實為什麽是牛是千古疑雲, 歷史 上爭議很多,什麽牛屬土力氣大,都是瞎扯蛋,翻閱古籍還有用大象老虎的鐵塊,後來浮橋建造者吸取古人教訓改用鐵柱子,這下再也沒有人好奇為什麽是鐵柱子了,凡事要動腦子,多思考,不然我瞎編幾句話妳們就信了,哈哈哈哈
因為牛脾氣總體而言最老實穩重,為人們耕田梨地又不怕辛苦,在農民心裏,牛是家裏的寶貝,是家裏的種田的好幫手,好收獲的希望。牛的力氣在人們馴養家畜裏也是最大的,又乖又忠誠又有力氣……
而治理水患最初也是為了保護農田不被洪水淹沒,造成糧食絕收,糧食是人類生命的根本,也間接保證這國度政權的穩定。所以古時候,用鐵牛治理或者鎮壓水患。
肯定不能用野生動物,因為不馴服於人類!家畜之類在古代最好的最受重視的就是牛!
很多人說古代沒見過什麽動物,胡說,山海經,龍之九子,哪壹個不是古人想出來的,趙州橋也是古人的傑作,原來財政緊張,撥款建橋都是很慎重的事情,何況和黃河水患,唯壹的原因就是牛就是土,土克水,僅此而已
牛,在上古十二生肖中,名醜,象征劈地聖物。鼠,名子,象征開天。合為:開天劈地。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從道文化裏講,海即是道,道壹化三才。黃河似壹,天,地,人和為三才。橋合三地之融,彰顯了“道用德性”,意在:行道用德。體現了唐道文化的深刻運用。中國橋文化,註重於“行道用德”文化上,它的長,寬,高,都於天文歷法吉數相關。故,古人有踏橋風俗。橋便成了橫通天塹的梁,也喻“天”。用牛喻地,與人同承,展現了壹幅:天時地利人和的吉祥圖騰。
而十二生肖中各獸,皆有“名”旨。如:虎,喻“威”,兔喻“道(化三才)”。意境是行威(權)有道。由於獸名旨意不同,牛為地,當然只能用鐵牛了。這是中國 歷史 上道文化的圖騰文化效應,不可以用其它獸代替。否則,就失去了中國 歷史 文化發展史上的道文化意境了。
《易經》裏說:“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水來土掩” 象征著攔擋洪水、征服水患,造福於人民。
鼠年即將過去,明年就是牛年,預祝2021好年景!!!
十二生肖中“牛”排第二位,而神話故事中,其他屬相的動物都對“鼠”能排第壹頗有異議,而對牛的排位眾生肖神獸們卻無異議!
黃河蒲津渡遺址中發現的大鐵牛,稱為開元鐵牛,亦稱之為唐代鐵牛。鑄於唐開元十三年,當時大鐵牛的主要作用是來固定蒲津浮橋之用。
開元年間蒲州壹帶經濟發展迅速,當時的蒲州城壹躍成為全國六大城郭之壹,而蒲津渡之前壹直所用的是竹索連舟橋且年久失修,已經承受不起馬車輜重、貨物的的通過,嚴重跟不上發展節奏。當時的唐玄宗李隆基聽到奏請大筆壹揮便批準了重修蒲津橋。
最終修造蒲津橋方案敲定,竹索改為鐵索,以四尊龐大鐵牛為鎖樁。鐵牛鑄成後分別臥於兩岸,將鐵索拴系於其身,建起了黃河上第壹座固定鐵索橋。
而大鐵牛的 歷史 任務就是鎖樁,而蒲津橋是連接山西、陜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紐帶。元朝時被毀之後曾經荒廢過壹段時間,明朝時再度被啟用,直到黃河改道後徹底沈寂下去。
直到1988年,永濟縣經過嚴密的勘察,這四尊大鐵牛終於再次重見天日。最大的鐵牛有72噸,最小的也有45噸重,這壹重要考古成果,引起 社會 的廣泛關註。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以農業為主,農耕是主要的生產活動,而牛耕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代。
而牛耕技術和鐵器的使用,極大地節省了 社會 勞動力,擴大了生產規模,促進了 社會 生產力的發展,進而推動了當時 社會 制度的變革,促使奴隸制 社會 向封建制 社會 制度轉變。
牛耕的 歷史 更是貫穿整個中國2000多年的 歷史 。牛漸漸地便和農耕緊密的聯系在了壹起。
牛文化應運而生。
中國古代,每年的立春就有“鞭牛迎春”的傳統活動,用來祝願今年的收成乃至國運的美好願景。
“鞭春牛”的習俗延續著至今
《周禮·月令》:“出土牛以送寒氣。”
《漢書·禮儀誌》中說:“立春日,……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鬥食令吏皆服青草,立青幡,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
宋朝景佑元年,全國頒行《土牛經》。
清朝乾隆年間,把立春鞭土牛列為國家慶典。
清康熙《濟南府誌·歲時》中說:“立春日,官吏各具彩杖,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
《義縣誌·歲時》有“鞭春牛”的唱詞:“壹鞭曰風調雨順,二鞭曰國泰民安,三鞭曰天子萬歲春。”
可見,不管是普通的農民還是統治者,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已經和牛牢牢的聯系在了壹起。
統治者對牛的重視程度更甚。
唐朝的昌盛毋庸置疑,而開創唐帝國的高祖即位之初,就下了《減用牲牢詔》古代祭祀,牛羊豬三牲叫“太牢”,羊豬叫“少牢”。其中意思就說,國家草創,民生雕敝,需要休 養生 息,而耕牛更是農業生產的重要資料,要減少祭祀中牛的使用。
而大家知道中國古代帝王改元時都要大赦天下,以顯示皇恩浩蕩,意思就是差不多的都能無罪釋放。而
唐昭宗《改元天復赦文》中明確劃定範圍,惟十惡五逆,屠牛鑄錢,合造毒藥,謀故殺人,及持仗行劫,官典犯入已贓,兼以逾濫身名,冒優官囚,及刑獄之內,官吏用情,致成冤濫,不問有贓無贓,並不在原免之限。
“屠牛鑄錢”就是字面意思,殺牛造假錢的免談。可見在唐朝時殺牛已經是重罪了!
而開頭所說的類似於十二生肖中的牛的,便是牛文化其中之壹。
十二生肖中的醜牛,為什麽會是醜牛呢?
有兩種說法
壹,生肖牛與十二地支的第二位“醜”相對應,所以排在第二位,稱為“醜牛”。而根據屬牛人出生的不同年份,又可以將生肖牛分為乙醜牛、丁醜牛、己醜牛、辛醜牛、癸醜牛。
二,我們知道牛自古以來對農業就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餵好牛也是農民伯伯的大事。在醜時(壹點至三點),農家自會起身餵牛。牛與醜時聯系在壹起,便成了“醜牛”。
遠古時候人們便以牛為圖騰。
《山海經》中記載:炎帝為牛首人身,實際上,其部落是以牛為圖騰。
《史記》記載:炎帝“起於烈山、居姜水”,是姜氏部落首領。他生活在原始 社會 仰韶文化階段的早期。
遠古,炎帝率領他的部落在西北方沿著大河遊牧漁獵,後來到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區。他以牛舌的嗅覺嘗草,以牛眼的敏感識谷,以牛的氣力移山倒海、造田興農。
牛漸漸地便成為民間的保護神,淵源於遠古的動物圖騰信仰,後來演變為動物神。從秦代時候已有祭牛神的風俗。
到了近代,牛的意義更加深刻,魯迅《自嘲》中的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出現了孺子精神。
孺子牛,典出《左傳》:齊景公很愛幼子,曾口中銜繩,假作牛,讓幼子牽著嬉戲。而魯迅用此典故來把自己比作,願意為廣大人民,像老黃牛壹樣勤勤懇懇,無怨無悔的奉獻。
大家開始喜歡牛了麽?
古時候哪裏像現在有動物園,有網絡?想看什麽動物就能看什麽動物。在普通老百姓的心目中,老水牛就是忠誠踏實的大力士,誰能告訴我們在當時那個年代裏,有什麽動物比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更能適應這份職責?老祖宗那時候認識的動物都在十二生肖裏,能進十二生肖的動物都是當時人們最熟悉的動物,據說貓都是後來物種,沒能趕上排位十二生肖,被老鼠占據了位置。在當時建造任何動物像的時候,都不可能超出十二生肖範疇。因此打造這麽大的鐵橋拉索,舍鐵牛還能選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