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新羅唐關系的詩句 1.求有關君臣(關系)的詩句、諺語
關於"君臣"的詩句1、君臣相顧盡沾衣(唐·白居易·《長恨歌》)2、政爾良難君臣事(宋·辛棄疾·《賀新郎》)3、君臣留歡娛(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4、君臣壹夢(宋·蘇軾·《行香子》)5、千載君臣魚有水(宋·劉克莊·《念奴嬌》)6、唯願君臣千萬世(宋·宋太宗·《緣識》)7、君臣已與時際會(唐·杜甫·《古柏行》)8、君臣壹德、誌交孚(宋·無名氏·《六州》)9、眼見他壹刀兩斷君臣定(清·賈鳧西·《木皮散人鼓詞》)10、妳看他魚水君臣倒也情意高(清·賈鳧西·《木皮散人鼓詞》)11、君臣際會誠難(宋·曹勛·《沁園春》)12、壹體君臣祭祀同(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13、異代君臣莫更論(宋·蘇泂·《金陵雜興二百首》)14、君臣不易逢(宋·張镃·《雜興》)15、五位君臣(宋·釋惟壹·《偈頌壹百三十六首》)16、君臣相遇(宋·陳著·《水龍吟》)17、君臣壹夢(宋·蘇軾·《行香子 過七裏瀨》)18、君臣稱瑞頻騰奏(宋·嶽珂·《宮詞壹百首》)19、君臣千載(宋·毛滂·《沁園春》)20、五位君臣(宋·釋道寧·《偈六十九首》)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慎子〉 ●以壹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壹人(唐·張蘊古) ●國君好仁,則必無敵於天下也(宋·朱熹)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 ●天下之眾本在壹人(宋·周敦頤) ●吐壹言可以匡俗振民,動壹議可以固邦興國(梁·王僧孺) ●治天下者惟君,亂天下者惟君(清·唐甄) ●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壹正君而國定矣----〈孟子〉 ●為君之道,以教令為先,誅罰為後(三國·諸葛亮) ●統治者必須具備外柔內剛的氣質(喬·愛略特) ●談吐彬彬有禮,柄政獨斷專行(朗費羅) ●試圖用暴力控制人的思想的人是暴君,而屈從於他的人則是奴隸(英格蘭) ●不講法律,壹意孤行的統治者就是暴君(伏爾泰) ●國家的頭號敵人是暴君,在他的統治下,國家沒有法律,而只有壹個統治者,他把法律掌握在自己手中,因而平等就不復存在(歐裏庇得斯) ●暴君統治國家就像壹個倒置的圓錐體(塞·約翰遜) ●對暴君的反抗是對上帝的依從(傑弗遜) ●若有可能,奴隸也會成為暴君(塞·約翰遜) ●暴君們通常要去砍斷他們爬上王位的階梯,他們擔心,如果梯 子留在那兒,別人也會爬上來(托·富勒) ●壹個暴君無論殺戮多少人,也殺不掉自己的繼承 者(塞涅卡) ●父子不能知其子,則無以睦壹家;君不能知其臣,則無以齊萬家(唐·吳兢) ●明君不能畜無用之臣,慈父不能愛無用之子(唐·王勃) ●君臣不相安,天下必亡(宋·蘇軾) ●末不可以強於本,指不可以大於臂。
下輕上重,其覆必易---〈淮南子〉 ●賢君擇人為佐,賢臣亦擇主而輔(明·馮夢龍) ●壹朝天子壹朝臣(明·湯顯祖) ●為君難,為臣不易〈論語〉 ●伴君如伴虎 ●誰離王冠太近,誰離死亡也就不遠(丹尼爾) ●位歷將相,國家之柱石臣也〈漢書〉 ●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史記〉 ●壹國之政,萬人之命,懸於宰相,可不慎歟(宋·王禹楗) ●任重者其憂不可以不深,位高其責不可以不厚(宋·王安石) ●良禽相木而棲,良臣相主而佐 ●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怒(宋·晁說之) ●為人臣者,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漢·賈誼) ●興利除害,尊主安民〈漢書〉 ●厲精圖治,將有大為〈宋史〉 ●閑時故把忠臣慢,差時不聽忠諫,危時卻要忠臣幹(元·鄭廷玉) ●欲知宰相能否,但視天下安危(清·申涵煜) ●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韓非子〉 ●宰相之耳,待天下之心識而後能發聖神也(唐·白居易) ●宰相肚裏能撐船。
2.關於龍鳳的詩句
移
唐韓愈
天昏地黑蛟龍移,雷驚電激雄雌隨。
清泉百丈化為土,魚鱉枯死籲可悲。
龍
唐李嶠
銜燭耀幽都,含章擬鳳雛。西秦飲渭水,東洛薦河圖。
帶火移星陸,升雲出鼎湖。希逢聖人步,庭闕正晨趨。
驪龍
唐唐無名氏
有美為鱗族,潛蟠得所從。標奇初韞寶,表智即稱龍。
大壑長千裏,深泉固九重。奮髯雲乍起,矯首浪還沖。
荀氏傳高譽,莊生冀絕蹤。仍知流淚在,何幸此相逢。
龍潭
唐應物
石激懸流雪滿灣,五龍潛處野雲閑。
暫收雷電九峰下,且飲溪潭壹水間。
浪引浮槎依北岸,波分曉日浸東山。
回瞻四面如看畫,須信遊人不欲還。
3.
答:新羅與中國相鄰,兩者貿易往來十分頻繁
(1)妳知道材料壹中的僧人分別是誰嗎?圖壹人物在歷史上有何主要貢獻?
(2)註重對外交往是唐朝作為開放社會的壹個亮點,閱讀材料二,請用壹句話歸納唐朝與新羅的關系。
(3)結合材料三,簡要分析西方學者把中國人稱為“唐人”的原因。
(4)結合材料四及上述問題的回答,請概括唐朝的對外政策給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哪些啟示?
參考答案:
(1)鑒真、玄奘;鑒真東渡日本,積極傳播唐朝文化
(2)例:新羅與中國相鄰,兩者貿易往來十分頻繁
(3)例:因為唐朝前期政治穩定,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唐政府采取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使唐與世界各國之間的友好交往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所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聲望,中國人也被稱為唐人。
4.唐朝與新羅的交往概況
選自2006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選修)中國古代史》,第79頁。
隋唐同朝鮮半島上的國家都有來往。
7世紀後期,新羅和唐朝的往來更加頻繁。唐朝的留學生中,以新羅最多,最著名的是崔致遠。
唐朝的長安和沿海許多城市設有“新羅坊”、“新羅館”,接待新羅商旅。
新羅立國,參用唐朝制度,還設立國學,教授儒學。新羅從唐朝引入茶種、雕版印刷術和高超的制瓷、制銅技藝。
新羅人喜讀唐詩,許多文人會寫唐詩。此外,在姓氏、服飾、節令、風俗等方面,都有濃重的中華文化色彩。
5.新羅與唐朝的文化交流表現在哪些方面
唐朝(618-907AD)與統壹新羅(668-935AD)的關系可以開元二十壹年(733)為界,分成兩個時期。
在此以前是冷戰階段,新羅主要忙於半島內部統壹事業的鞏固和發展,雙方來往較少,只有少數幾次朝貢、冊封。 還在高句麗滅亡以前,新羅就不斷蠶食百濟故土,以致唐朝扶持的故百濟太子扶余隆不敢就國。
高句麗滅亡以後,新羅對百濟的侵奪更加頻繁。唐遣使責問,新羅於總章三年(669)“遣欽純角幹、良圖波珍 入唐謝罪。”
[30]然而,唐朝的幹涉並未使新羅的政策發生根本+轉變。新羅的目的很明確:在不招致唐朝大軍壓境的前提下,南吞百濟,北並高句麗,實現半島統壹。
結果百濟故地多為新羅所占,並設置州郡,疆域也擴展至高句麗南境。唐朝本來對半島就沒有領土野心,因而很容易就承認了這壹既成事實。
高宗上元三年(676)二月,唐“徙安東都護府於遼東故城,先是有華人任東官者,悉罷之。徙熊津都督府於建安故城。”
[31]於是新羅也不再向北拓展,雙方關系大致穩定下來。然而,唐、羅相互還抱有戒心,以至開耀元年(681)新羅文武王金法敏卒,唐也沒有作應有的舉哀活動。
七、八世紀之交,雙方的冷凍關系終於被渤海國(698-926)的成立所打破。渤海國興起後,不僅在唐朝的東北擴展勢力,而且向韓半島開疆拓土,阻礙了統壹新羅的發展。
唐王朝為了有效地牽制渤海的力量,需要與新羅交好以使渤海兩面受敵;而新羅實現統壹後,也需要恢復與中原王朝傳統的友好關系,壹方面大力吸收唐朝的先進文化以促進本國的發展,另壹方面依靠與唐朝的盟好同渤海以及日本在政治上進行抗衡。在這種情況下,當開元二十壹年(733)唐玄宗要求新羅出兵夾擊渤海時,新羅便馬上做出積極反應。
於是,兩國關系進入了持續友好、全面發展階段。 1.政治關系 據《舊唐書·東夷新羅傳》載,開元二十壹年,“渤海 越海入寇登州。
時(新羅王)興光族人金思蘭先因入朝留京師,拜為太仆員外卿,至是遣歸國發兵以討 。仍加授興光為開府儀同三司、寧海軍使。”
從此,新羅王壹直都兼寧海軍使壹職。《資治通鑒》卷213,開元二十壹年,“上遣大門藝詣幽州發兵,以討渤海王武藝。
(正月)庚申,命太仆員外卿金思蘭使於新羅,發兵擊其南鄙。會大雪丈余,山路阻隘,士卒死者過半,無功而還。”
唐玄宗在給新羅王金興光的詔書中說:“近又得思蘭表,稱知卿欲於 江(即大同江。——引者)置戍,既當渤海沖要,又與祿山相望,似有遠圖,固是長策。
且蕞爾渤海,久已逋誅,重勞師徒,未能捕滅。卿每疾惡,深用嘉之。
警寇安邊,有何不可,處置訖,因使以聞。”[32]對新羅的行動大表歡迎。
為了更有力地打擊渤海,唐將大同江以南的土地全部讓給了新羅。新羅景德王七年(748),於北境置大谷城等十四郡縣,與唐形成了對渤海的夾擊之勢。
以後,唐朝也還曾向新羅求助。例如,據《三國史記》卷10《新羅本紀第十·憲德王紀》記載,元和十四年(819),唐憲宗遣揚州節度使趙恭征發新羅兵以討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新羅憲德王命順天將軍金雄元率甲兵三萬以助。
除軍事同盟外,唐、羅雙方在這壹時期還保持了正常的封貢和使節往來[33]。每次新羅王薨逝,必遣使來華告哀,唐朝皇帝則為之輟朝舉哀,並遣使持節賫詔書往新羅吊慰,追贈故王官爵,賻贈錦彩等物。
同時,新羅國新王登位,也必請加冊命,唐朝皇帝則遣使持節賫詔書往新羅冊立,加封新羅王官爵,冊新王之母為太妃,妻為妃,並賜王以旌節,賜重臣以門戟,賜王、王妃、王太子、重臣以衣物。新羅重視唐之冊封甚至到了這樣的地步:貞元十六年(800),新羅王金俊邕立,唐遣司封郎中兼禦史中丞韋丹持節冊命其為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尉、新羅王。
當韋丹行至鄆州時,金俊邕卒,於是唐召韋丹還。到了元和三年,新羅“遣使金力奇來朝。
其年七月,力奇上言:‘貞元十六年,奉詔冊臣故主金俊邕為新羅王,母申氏為太妃,妻叔氏為王妃。冊使韋丹至中路,知俊邕薨,其冊卻回在中書省。
今臣還國,伏請授臣以歸。’”而唐朝也滿足了他的要求,“令奉歸國”[34]。
朝貢與回賜是統壹新羅與唐朝中後期交往的重要內容。新羅朝貢頻繁,有時甚至壹年三次。
[35]賀正使或貢使來華時,唐皇帝壹般宴見於內殿,授以官爵,賜以衣物。來使回國時壹般都賫回唐皇帝嘉獎新羅王、盛贊兩國友誼的詔書及賜與新羅王、王妃、重臣的禮物。
如《冊府元龜》卷975外臣部褒異門雲:“(開元十二年)五月辛酉,新羅賀正使金武勛還蕃,上降書謂新羅王金興光曰:‘卿每奉正朔,朝貢闕庭,言念所懷,深可嘉尚。又得所進雜物等,並逾越滄波,跋涉草莽,物既精麗,深表卿心。
今賜卿錦袍、金帶、及彩素***二千匹,以答誠獻,至宜領也。” 甚至在安史亂中,新羅對唐朝的禮節往來也沒有停止。
至德元載(756),唐玄宗避安祿山之亂幸蜀,新羅使者溯江至成都朝貢。唐玄宗大為感動,禦制並書五言詩賜新羅景德王,以“嘉新羅王歲修朝貢,克踐禮樂名義”[36]。
新羅所派的賀正使、朝貢使多為宗室大臣乃至王弟王子。完成使命後,他們有的即時回國,有的就留唐作為質子(也稱侍子),宿衛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