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荷塘夜色》是朱自清寫的壹篇 散文 。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整理的荷塘月色教學設計,相信這些文字對妳會有所幫助的。

?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學習《荷塘月色》細膩、傳神的語言,體會比喻和通感的表達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畫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寫法,體會其嚴謹結構。

 3、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4、通過朗誦欣賞《荷塘月色》的韻味。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3、了解作者創作的心情以及這種心情的普遍意義。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壹體。

 2、借助關鍵語句理解 文章 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壹、導入新課

 請看畫面,我們的眼前出現了壹大片碧綠的荷塘。面對此等美景,楊萬裏贊嘆道:?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寫出了荷花的艷麗的色彩。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楊萬裏。寫出了荷花的動態。

 周敦頤卻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

 可以說,荷花已經成為中國文學中壹道獨特的風景線,其意蘊可謂深遠,其意境可謂獨特而優美。

 今天我們來學壹篇寫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書)

 二、品讀課文

 (壹)講讀第壹自然段

 1.我們請壹個同學來朗讀第壹自然段,作者為什麽忽然想起荷塘,深夜離家去荷塘散步?

 解析因為?這幾天心情頗不寧靜?,通過寧靜的環境襯托並點明了作者頗不寧靜的心境,顯示了作者的煩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獨遊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全文的第壹句是文章的?文眼?。

 [板書]:緣由:頗不寧靜

 2.那到底是什麽原因讓作者如此?不寧靜?呢?

 解析關於朱自清心情?不寧靜?的原因,有人認為是源於對蔣介石4.12反革命政變的憤懣,聯系到朱自清當時的思想背景和這篇文章的寫作時間,這不能說沒有道理;也有人認為是源於作者的思鄉之情,因為結尾作者說?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還有人認為是源於作者作為壹名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面對人生十字路口而產生的苦悶、仿徨;甚至還有人根據壹些史料,認為朱自清的?不寧靜?是源於家庭生活的不和諧;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必要規定壹個權威性的唯壹答案,應該允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講讀第2節

 1、請壹個同學來讀壹下第二段。(評點學生的朗讀)請壹位同學找出小路的特點,並 說說 作者在這壹段中運用了什麽手法,這樣寫有什麽好處?

 [解析]:曲折、幽僻、樹多是小路的特點。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沒有月光(陰森森)?淡淡月光(很好),這壹對比就給以往那種陰冷的氛圍蒙上壹層朦朦朧朧的詩意,形成了靜悄、幽寂、朦朧的氛圍,這也是籠罩全文的氛圍。

 (三)講讀第3小節

 [提問]:這壹段是講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請說說這種感受的具體內容。怎麽理解這種感受?

 [解析]:重點理解這個 句子 :白天裏壹定要做的事,壹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作者懷著排除煩悶的心情來到荷塘邊上,月色淡淡,獨步塘岸,似乎進入了?另壹個世界?。這個世界裏?什麽都可以想,什麽都可以不想。?

 作者成了壹個?自由的人?。寫得很超脫現實,應該說這是作者內心所渴望而在現實達不到的。越是超脫越是自由,便越顯出作者在現實中的苦悶。

 板書感受:自由?(苦悶)

 (四)講讀第4小節:

 請同學們齊聲朗讀第4節,並劃出本節的比喻句。

 [提問]:作者依次寫了哪些景物?用了哪些比喻?

 [講解]:這裏用了許多比喻有什麽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壹句:

 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風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給人壹種美好、輕盈、動感的聯想。這壹比喻生動地寫出了荷葉出水很高的嬌美姿態,洋溢著情趣。由此可見,貼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繪的景物生動、具體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使人產生身臨境的感覺,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鮮明具體,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提問]:請問,作者究竟聽到歌聲沒有?在這壹句中作者將什麽比作什麽?它們之間有什麽***同點?這樣寫又有什麽好處?

 [解析]:清香是嗅覺上的感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是聽覺上的感覺,把香味比作歌聲,把嗅覺中感到的香味換成從聽覺中去感受、品味,使人產生了對香味的另壹具體形象,變換欣賞角度,有煥然壹新,奇趣無窮之感。歌聲是細柔飄忽,婉轉渺茫的,荷香是時有時無,持續不斷的。這兩種感覺有相似之處,把它們溝通起來,藝術的魅力也就出來了。

 [提問]:這壹句與壹般的比喻有什麽不同?裏面蘊含了幾種感官感覺?

 [解析]:這是壹種特殊的比喻,錢鐘書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們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味覺、嗅覺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時,在壹般情況下,彼此不能交錯;但在特殊情況下,五官功能卻能出現互相轉化、彼此溝通的現象叫?通感?,也叫?移覺?。這兩種不同感覺的相互溝通叫通感。在運用這種比喻時壹定要註意掌握事物之間在感官的感覺上的相似之處,或在特定環境下有這種溝通壹氣的感覺,做到妙不可言卻不是故弄玄虛。

 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詩人艾青曾寫詩這樣描繪日本著名指揮家小澤征爾:?妳的耳朵在偵察,妳的眼睛在傾聽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聲裏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這個句子笛聲裏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還有明亮的陽光,三種感覺相融會,那笛聲該多麽撩人情思。

 ?吳鉤和柳葉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葉眉不知怎麽心煩意亂地說:?大哥,妳給我吹個小曲兒,要酸酸的,甜甜的,涼涼的

 其實,通感並不僅僅在文學作品中才被使用,實際上日常用語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說某位同學的聲音很粗,難道他的聲音是有直徑的嗎?

 看,現在每壹個同學臉上都呈現出甜美的笑容。可是,妳們決不認為我是在說妳們的笑臉是抹了糖的吧!

 3.我們來比較壹下這段改動後的文字和原文,看看表達效果有什麽不壹樣。

 改動文字:荷塘上面,滿是葉子。葉子出水很高,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開著的,有打著朵兒的。微風過處,送來清香。這時候葉子和花也有壹絲的顫動,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見壹些顏色。

 (五)講讀第五段

 下面請同學們朗讀第五自然段

 1、作者寫月色時用了哪些動詞?作者是從幾個方面寫了月色?

 [解答]:瀉、浮、洗。

 2、假如把?瀉?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為什麽?

 [解析]:當看到?照?字妳不會想到流水,而?瀉?字喚起了人們對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寫出月光流動輕柔的情態,化靜為動,?照?字就顯不出這種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樣寫出壹種輕柔的動態,?升?則失之輕柔。

 [講解]:

 在這裏作者用了靜態動寫的描寫,把畫面寫活了。?月光如流水?靜靜地瀉?下來,這具有壹種恬靜的力度美,而青霧則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裏,朦朦朧朧地四處泛散開來,呈現迷茫空朦的景象,壹上壹下交結在壹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輕紗。大家想象壹下,牛乳和輕紗,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輕紗,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壹般流動

 (六)講讀第六節

 請全班學生朗讀第六節

 1、本節從哪幾個角度來寫荷塘四周之景

 這壹節重點在寫樹,從方位、距離、高低幾個角度來寫,視線由荷塘內部擴展到荷塘四周。樹多而密,重重圍住荷塘,與前面的?幽僻?相照應,這是總寫四周,接著寫近處的樹色、樹姿、遠處的樹梢上的遠山、又回過頭寫樹縫裏的燈光、樹上的蟬鳴和水裏的蛙聲,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

 2、寫出了環境何特點,表現作者怎樣的內心?

 再壹次展示出清淡朦朧、寧靜深遠的環境特點。最後壹句?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麽也沒有,?筆鋒壹轉,流露出作者內心的空虛與哀愁。並含蓄地表明作者雖完全沈醉在荷塘月色的寧靜的境界中。?淡淡的哀愁

 3、文章中有壹句話?這時侯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裏的蛙聲?似乎真的很熱鬧,而在剛才的分析中卻說,這是個?寧靜?的環境,這兩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這是用了反襯的手法,與王維的?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提問]:請同學們在這壹段中繼續找出運用反襯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兩個?漏?字,借月光、燈光襯托四周的灰暗,以蟬蛙的熱鬧襯托內心的煩惱。

  總結 第二段著重寫荷塘月色的優美景象。有勾勒,有細描,有渲染,有襯托,靈活多樣,井井有條。特別是語言運用得準確生動,有神韻,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與苦悶。

 (八)講讀第三段

 這壹段寫夜遊荷塘引起的聯想。

 1.從課文內容看,作者是邊走邊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麽?

 江南舊俗。

 他為什麽會想到江南舊俗呢?

 ①心裏寧靜,但寧靜裏又有淡淡的哀愁。(?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令我到底掂著江南了。?)

 ②深化主題(回到過去,說明對現實不滿,尤其是最後不覺到了家更說明擺脫不了現實,寧靜也只是片刻的。)

 1、聯想: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體現作者怎樣的情感。

 ?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種思鄉的哀愁,這種鄉愁正是當時作者苦悶矛盾心情在作者當時苦悶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平和對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即景生情 。

 2、?猛壹擡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體現作者怎樣的心緒。

 ?我?回到了現實,壹切照舊。到這裏,我們可以從整體上來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悶與仿徨讓作者?心裏頗不寧靜?,於是漫步荷塘進入醒著的?夢?境?另壹世界裏?。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於超脫現實的環境中,?這壹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裏壹定要做的事,壹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沈浸在荷塘月色裏,流露出淡淡的喜悅卻又無法擺脫淡淡的哀愁。?另壹世界裏的?我?和現實世界頗不寧靜的?我?拉開了距離。這樣的超脫現實的描寫越是寫得自由自在,則文末寫回到現實世界的我也就越顯得空虛、煩惱;?路燈是沒精打采?的,蟬聲和蛙聲是熱鬧的,?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麽也沒有。?展示出壹幅現實世界陰森可怕的圖畫,巧妙地回應了文首的?頗不寧靜?。最後,獨步月下荷塘排除煩悶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寧靜與和諧反襯出?我?那無法排除的煩悶。

 三、小結

 本文寫夜遊的動機、夜遊的聯想。從出門到回家,敘述線索清晰而有變化,結構自然嚴謹。寫景層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朧的景色與淡淡的喜悅和哀愁交融在壹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凝練而傳神。運用比喻、聯想、襯托等手法把景象表達得極其真切而富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