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寒蟬的詩句 1. 關於寒蟬的詩句有哪些
1、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宋 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
2、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魏晉 曹植《贈白馬王彪》
3、涼風繞曲房,寒蟬鳴高柳。踟躕感節物,我行永已久。——魏晉 陸機《擬明月何皎皎》
4、寒蟬欲報三秋候,寂靜幽齋。葉落閑階,月透簾櫳遠夢回。——唐 馮延巳《采桑子·寒蟬欲報三秋候》
5、記醉踏南屏,彩扇咽。寒蟬倦夢,不知蠻素。——宋 吳文英《霜葉飛 重九》
6、衰柳寒蟬壹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元 盧摯《沈醉東風·題紅葉清流禦溝》
7、抱葉寒蟬靜,歸來獨鳥遲。萬方聲壹概,吾道竟何之。——唐 杜甫《秦州雜詩二十首》
8、誅茅蔔居總為此,五月仿佛聞寒蟬。東南飄風動地至,江翻石走流雲氣。——唐 杜甫《楠樹為風雨所拔嘆》
9、無機絡秋緯,如管奏寒蟬。乃眷情何極,宸襟豫有旃。——唐 許敬宗《奉和秋日即目應制》
10、穆陵關上秋雲起,安陸城邊遠行子。薄暮寒蟬三兩聲,回頭故鄉千萬裏。——唐 郎士元《送別》
2. 有關寒蟬的詩句
唐代駱賓王《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宋代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對長亭晚。
三國曹植《贈白馬王彪》:寒蟬鳴我側
唐代馮延巳《采桑子》:寒蟬欲報三秋候,寂靜幽齋。
宋朝趙彥瑞《點絳唇》: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
宋朝晏幾道《采桑子》:壹寸愁心,日日寒蟬夜夜砧。
唐代郎士元《送別》:薄暮寒蟬三兩聲,回頭故鄉千萬裏。
宋朝敖陶孫《夜坐》:來雁無消息,寒蟬久寂寥。
3. 含有寒蟬的詩句
1、寒蟬淒切宋柳永 《雨霖鈴·寒蟬淒切》2、寒蟬鳴我側魏晉曹植 《贈白馬王彪》3、寒蟬鳴高柳魏晉陸機 《擬明月何皎皎》4、寒蟬欲報三秋候唐馮延巳 《采桑子·寒蟬欲報三秋候》5、日日寒蟬夜夜砧宋晏幾道 《采桑子·前歡幾處笙歌地》6、彩扇咽、寒蟬倦夢宋吳文英 《霜葉飛 重九》7、衰柳寒蟬壹片愁元盧摯 《沈醉東風·題紅葉清流禦溝》8、聞之似寒蟬唐白居易 《遊悟真寺詩壹百三十韻》9、寒蟬始悲鳴唐白居易 《酬牛相公宮城早秋寓言見示兼呈夢得 時夢得》10、抱葉寒蟬靜唐杜甫 《秦州雜詩二十首》11、五月仿佛聞寒蟬唐杜甫 《楠樹為風雨所拔嘆》12、如管奏寒蟬唐許敬宗 《奉和秋日即目應制》13、古木寒蟬滿四鄰唐劉長卿 《鄖上送韋司士歸上都舊業(司士即鄭公之孫,》14、逆旅悲寒蟬唐岑參 《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15、寒蟬碧樹秋唐杜甫 《晚秋長沙蔡五侍禦飲筵,送殷六參軍歸澧州覲》16、薄暮寒蟬三兩聲唐郎士元 《送別》17、初聽寒蟬淒切宋朱敦儒 《念奴嬌·晚涼可愛》18、柳外寒蟬懶宋洪適 《生查子》19、或者寒蟬自比宋魏了翁 《水調歌頭·宇宙壹大物》20、落葉寒蟬悲宋葛長庚 《菊花新·忽水遠天長》21、聽得寒蟬聲斷續宋葛長庚 《酹江月/念奴嬌》22、寒蟬晚、正傷行客宋無名氏 《雨中花慢·宴闕倚欄郊外》23、疏磬寒蟬樹幾重唐許渾 《長慶寺遇常州阮秀才》24、竹上寒蟬盡散時唐方幹 《聽段處士彈琴》25、寒蟬計會壹時鳴唐方幹 《李戶曹小妓天得善擊越器以成曲章》26、白露寒蟬急唐韋莊 《閨月》27、但老樹寒蟬元張可久 《木蘭花慢 維揚懷古》28、寒蟬停哀響宋黃庭堅 《送吳彥歸番陽》29、默默同寒蟬宋文天祥 《高沙道中》30、寒蟬遂不號宋陳與義 《連雨書事》31、噰寒蟬鳴魏晉陸機 《擬明月皎夜光詩》32、冽冽寒蟬吟魏晉徐幹 《於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詩》33、寒蟬久寂寥宋敖陶孫 《夜坐》34、又似寒蟬吸曉風宋白玉蟾 《快活歌二首》35、寫出寒蟬濕兔來宋陳傑 《和張純父霜月三首》36、勿謂寒蟬吾原學宋李昴英 《迎廣帥徐意壹大參五首》37、忍作寒蟬儔宋劉黻 《追和淵明貧土詩七首》38、滿樹寒蟬噪不休宋釋法泰 《頌古四十四首》39、寒蟬初宋楊冠卿 《秋懷十首微雲淡河漢疏雨滴梧桐為韻》40、寒蟬泣露曳秋聲明朱權 《宮詞》。
4. 含有“寒蟬”的詩句有哪些
1.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
譯文: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壹陣急雨剛停住。
2. 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魏晉曹植《贈白馬王彪·並序》
譯文:秋風激發微薄的涼意,寒蟬在我的身側哀鳴。
3. 記醉踏南屏, 彩扇咽寒蟬,倦夢不知蠻素。——宋吳文英《霜葉飛·重九》
譯文:如今只有寒蟬嗚咽,她的彩扇又在哪裏?我的愛妾又去了何地?
4. 衰柳寒蟬壹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元盧摯《沈醉東風·重九》
譯文:衰敗的楊柳,寒秋的鳴蟬,天地間壹片哀愁,這時節,有誰肯送酒來和我壹起解憂?
5. 久雨寒蟬少,空山落葉深。——宋秘演《山中》
譯文:長久的雨期寒蟬變少了,空山裏堆滿了落葉。
5. 描寫寒蟬的詩句以及作者出處
唐代駱賓王《詠蟬》:“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宋代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對長亭晚。
三國曹植《贈白馬王彪》:寒蟬鳴我側
唐代馮延巳《采桑子》:寒蟬欲報三秋候,寂靜幽齋。
宋朝趙彥瑞《點絳唇》: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
宋朝晏幾道《采桑子》:壹寸愁心,日日寒蟬夜夜砧。
唐代郎士元《送別》:薄暮寒蟬三兩聲,回頭故鄉千萬裏。
宋朝敖陶孫《夜坐》:來雁無消息,寒蟬久寂寥。
6. 含有“寒蟬”的詩句有哪些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宋柳永《雨霖鈴·寒蟬淒切》 譯文: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淒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壹陣急雨剛停住。秋風發微涼,寒蟬鳴我側。
——魏晉曹植《贈白馬王彪·並序》 譯文:秋風激發微薄的涼意,寒蟬在我的身側哀鳴。記醉踏南屏, 彩扇咽寒蟬,倦夢不知蠻素。
——宋吳文英《霜葉飛·重九》 譯文:如今只有寒蟬嗚咽,她的彩扇又在哪裏?我的愛妾又去了何地?衰柳寒蟬壹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元盧摯《沈醉東風·重九》 譯文:衰敗的楊柳,寒秋的鳴蟬,天地間壹片哀愁,這時節,有誰肯送酒來和我壹起解憂?久雨寒蟬少,空山落葉深。——宋秘演《山中》 譯文:長久的雨期寒蟬變少了,空山裏堆滿了落葉。
7. 詩詞中“寒蟬”的意象是什麽
1.高貴的象征
玉蟬常被用作裝飾品和皇冠。這是因為古人認為蟬不染,不吃雜物,只喝露水為生。古人認為蟬是以吃喝為生的,所以他們把蟬視為高貴的象征,高唱贊歌,或用蟬來寄托理想和抱負,或比喻自己坎坷不幸的生活。
2.不朽
蟬在中國古代也象征著復活和永生。這種象征意義主要來自其生命周期。先是幼蟲,然後是地上的蟬蛹,最後是飛蟲。所以古人認為,蟬的壹生是壹個又壹個,沒有死過。在周朝晚期至漢代的墓葬中,人們總是把壹只玉蟬放進死者的口中,以求得庇護和永生。
3.精神不朽
蟬可以生活在地球上,並從地球上出現。從漢代開始,蟬的出現就被用來比喻人類的重生。如果把玉蟬放在死者口中,成語叫“蟬形含玉”,它體現了神仙的不朽和生命的復活。身上戴著蟬,顯出高貴。因此,玉蟬不僅是活人的裝飾品,也是死人的安葬品。
4.學術卓越
由於歷史文化的傳承,人們仍然喜愛玉蟬首飾,並賦予更多的含義,如連續獲得第壹名、出擊等。現在有壹種說法,玉蟬可以使人在學習的同時思維敏捷,可以激勵人努力學習。所以穿上它對讀者和孩子都很好。我希望孩子們能努力讀書,學校排名第壹。
5.合並財富
蟬,古稱金蟬,有“錢”的諧音,寓意財源滾滾。蟬和“纏結”有“金錢”和“纏結”的諧音。它們還具有“金錢糾葛”的含義。因此,許多商人更喜歡他們。
擴展資料:
《寒蟬賦》詩的意思:含著大自然的氣息,飲著露水,那麽它是清高的。不享受稻子小米等谷物,那麽它是廉潔的。居住下來卻不需要巢穴,那麽它是節儉的。季節氣候雖然變化,但它只是堅守平常心,是它有誠信的表現。
《寒蟬賦》是當代古文名家楊威的代表作之壹。
具有以下特點:
8. 有關蟬的詩句
“秋蟬鳴樹間,玄鳥逝安適?”(玄鳥,即燕子)(《古詩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鳴蟬厲寒音,時菊耀秋華”(潘嶽《河陽縣作二首)
“ 哀蟬無留響,叢雁鳴雲霄。”(陶淵明《己酉歲九月九日》)
“園柳吟涼久,嘶蟬應序驚”(隋 王由禮《賦得高柳鳴蟬》)
“造化生微物,常能應候鳴”(唐 許裳《聞蟬》)
“高蟬多遠韻,茂樹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
“流音繞叢藿,余響徹高軒”(南朝 蕭子範《後堂聽蟬》)
“清吟曉露葉,愁噪夕陽枝。忽爾弦斷絕,俄聞管參差” (唐 劉禹錫《酬令孤相公新蟬見寄》)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泉溜潛幽咽,琴鳴乍往還。長風剪不斷,還在樹枝間。”(唐 盧仝《新蟬》)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宋 辛棄疾《西江月?月夜行黃沙道中》)
“得飲玄天露,何辭高柳寒”(南朝陳?劉刪《詠蟬詩》)
“飲露身何潔,吟風韻更長”(唐?戴叔倫《畫蟬》)
“聽秋蟬,秋蟬非壹處。細柳高飛夕,長楊明月曙;歷亂起秋聲,參差攪人慮。單吟如轉簫,群噪學調笙;風飄流曼響,多含斷絕聲。……”
“聽鳴蟬,此聽悲無極。群嘶玉樹裏,回噪金門側;長風送晚聲,清露供朝食。晚風朝露實多宜,秋日高鳴獨見知。輕身蔽數葉,哀鳴抱壹枝。……”(隋 盧思道 《和陽納言聽鳴蟬篇》)
(2)蟬本無知,然許多詩人卻聞蟬而愁,只因為詩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國維《人間詞話》)。正如
宋代詩人楊萬裏所說:“蟬聲無壹添煩惱,自是愁人在斷腸”(《聽蟬》)。
唐 司空曙“今朝蟬忽鳴,遷客若為情?便覺壹年老,能令萬感生”(《新蟬》);
唐 白居易 :“壹聞愁意結,再聽鄉心起。渭上新蟬聲,先聽渾相似。衡門有誰聽?日暮槐花裏”(《早蟬》);
唐 劉禹錫 :“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壹入淒涼耳,如聞斷續弦”(《答白刑部聞新蟬》);
唐 孟浩然:“日夕涼風至,聞蟬但益悲”(《秦中寄遠上人》),
唐 元稹:“紅樹蟬聲滿夕陽,白頭相送悲相傷”(《送盧詩》)。
唐 雍裕之:“壹聲清溽暑,幾處促流身。誌士心偏苦,初聞獨泫然”(《早蟬》);
五代楚 劉昭禹:“莫侵殘日噪,正在異鄉聽”(《聞蟬》);
唐 盧殷:“深藏高柳背斜暉,能軫孤愁感昔圍。猶畏旅人頭不白,再三移樹帶聲飛”(《晚蟬》);
唐 姚合:“秋來吟更苦,半咽半隨風”(《聞蟬寄賈島》);
宋 柳永:“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息。”(《雨霖鈴》);
宋 劉克莊“何必雍門彈壹曲,蟬聲極意說淒涼” 《三月二十五日飲方校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