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黃庭堅《題落星寺四首(其三)》古詩鑒賞

黃庭堅《題落星寺四首(其三)》古詩鑒賞

落星開士深結屋,龍閣老翁來賦詩。

小雨藏山客坐久,長江接天帆到遲。

宴寢清香與世隔,畫圖妙絕無人知。

蜂房各自開戶牖,處處煮茶藤壹枝。

---黃庭堅

落星寺在鄱陽湖北部,雄偉秀麗的廬山在其北。傳說天上偶然隕落下壹顆巨星,觸地即化作壹座小島,那便是星子縣境內著名的落星石,落星寺也因此得名。此寺噓吸於湖光山嵐之間,恍如仙境,加上那美妙的傳說,自然成了墨客騷人流連忘返的去處。

黃庭堅是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從分寧沿修水向東,就可直抵鄱陽湖。他來過幾次落星寺,今存於他詩集中《題落星寺》的詩***有四首,這裏選的是最為膾炙人口的壹首。詩題或作《題落星寺嵐漪軒》。

開頭兩句點出寺院的幽深和吸引著文人雅士的題詠。“開士”就是和尚。“龍閣老翁”是指詩人的舅父李公擇,他曾經做過龍圖閣直學士,當時頗有詩名。這裏其實是泛指歷代曾來此題詩的墨客騷人,也含有作者自況的意思。“深結屋”的“深”字是全詩的關鍵,落星寺坐落在山間深處,因而幽靜寂寥,下文便全從“深”字鋪展開去。

三四兩句是此詩的警句,“小雨藏山”的“藏”字將雨和山都寫活了。蒙蒙的細雨,從灰暗的天上飄散下來,密密麻麻的,給天地萬象都蒙上了壹層薄薄的輕紗,似乎要把眼前的壹切都包藏在它無邊無際的帷幔之中,詩人這裏所捕捉的就是這樣的形象。“藏山”二字,語本《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昧者不知也。”這是莊子的想象。而此句是想象與現實的結合,“小雨藏山”,人們司空見慣,然而只有在洞察敏銳的詩人筆下,才能以凝練的字句再現出這壹畫面。

天公既以小雨留客,詩人只得在寺中閑坐,也許與高僧談禪,也許有清茗壹杯相伴,然偶爾極目壹望,那遠接天涯的長江上時有星星點點的風帆慢慢駛近,但終因相距太遠,像是永遠也駛不到跟前。這壹句的詩意是從韋應物《賦得暮雨送李胄》“漠漠帆來重,冥冥鳥去遲”兩句化出。這壹聯對仗自然工穩,而且壹氣流走,不露斧鑿之痕,但仔細品味,自可見詩人錘煉冥搜的功夫。這裏雖是寫景,然而景中有人、有情,“客”是詩人自指,但好客的主人也已隱然可見。這兩句於寫景中表現了落星寺的清幽僻靜,寺院本深處山中,而山又包圍在雨中,整個寺院於是便蒙上了壹層迷離惝恍的色彩;而那天際風帆,離寺那麽遙遠,遙遠得恍若隔世,反襯出落星寺的遠離塵囂。

宴寢,指休息安寢的便室。韋應物有句雲:“宴寢凝清香”,(《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這第五句全從此化出。佛寺便室,清香壹炷,淡淡氤氳,悠然而至,似與這山水、佛寺、小雨渾然壹體,使人生出與世隔絕的感覺。詩人乘著遊興去看寺壁上的佛畫,其中以僧隆的寒山拾得圖最為妙絕。圖畫雖妙,但不為世人所知。這壹句其實是脫胎於韓愈《山石》中的“僧言古壁佛畫好,以火來照所見稀”兩句。

黃庭堅論詩,有“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之說。所謂“點鐵成金”,就是對古人陳言加以變化,便可化腐朽為神奇,成為自己的詩。所謂“奪胎換骨”依《冷齋夜話》的解釋:“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規摹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五句可說是“點鐵成金”,六句則是“奪胎換骨”。這兩句著意渲染落星寺的幽靜,緊扣著起句“深結屋”三字。

末二句是說: 寺中的僧房各各敞開著窗戶,像是密集的蜂房壹般,而到處都升起了縷縷青煙,告訴人們那裏正在以壹枝枯藤煮著香茗。枯藤在古代的詩畫裏經常出現,它不僅給人以淒幽的感覺,而且給人以美的聯想。且不說杜甫的“藍田丘壑蔓寒藤”,或是像元人小令中“枯藤老樹昏鴉”那樣的名句;就是在中國畫中,青藤、枯藤也是畫家筆下的心愛之物,甚至有的畫家將自己的名字取為青藤(徐渭);就連書法家也追求枯藤般的筆致。任華稱贊懷素的草書說:“更有何處最可憐,褭褭枯藤萬丈懸。”趙孟頫《論書》也說:“蒼藤古木千年意,野草閑花幾日春。”黃庭堅本人能書善畫,自然深明枯藤在藝術中的美學價值,因而這裏的以藤煮茶,自是山中雅事,在詩人看來,清冽的山泉,上好的香茗,只有枯藤文火,方可取其真味。從這個意義上講,最後的壹結,筆致輕淡,然而留給了讀者無限低回的余地。曲折地體現了寺中幽居的清虛絕俗之情。

這首詩在藝術上很有特色。從詩律上看,此詩屬於拗律,就是故意將句中的平仄交換,造成音調的拗折,使詩句有壹種奇崛瘦硬、不近凡庸的風貌。這種拗體所以為黃庭堅及江西派詩人所喜用,是與他們標新立異、出奇制勝的論詩宗旨相關的。

此詩還有壹個特點: 不用典故,不加藻飾,而全憑詩人烹字煉句的嫻熟技巧,以平淡的語言寫出,這在黃庭堅的詩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我國古代有所謂“白戰”的手法,猶如手無寸鐵的鬥士,全憑勇氣和智慧取勝。也如高雅的戲曲,不必假借舞臺上喧鬧的場面和豪華的布景,只憑它美妙的戲文、動聽的唱腔便可打動觀眾的心弦;而內行的鑒賞家,自可閉上眼睛,細細地咀嚼品味它的韻味。讀這首小詩,似乎也像是聆聽了壹曲優雅的清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