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陶姓的由來

陶姓的由來

陶姓的來歷? 陶姓起源參考之壹 歷史來源: 壹; 以地名為氏。據《姓苑》所載,上古有陶唐氏 ( 堯帝 ),居於陶邑 ( 山東定陶縣 ) ,其後有陶氏。 二; 以官為氏,據《左傳》所載,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為衛侯,分到「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又據《元和姓纂》所載,周朝初年,虞閼之父虞思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職。其後有陶氏。 家族名人 陶侃(259~334)晉代名臣,潯陽(今湖北省黃梅縣北)人,字士行,明帝時拜征西大將軍,都督荊襄軍事,平定蘇峻之亂,初為廣州刺史,每日搬運磚塊以鍛鏈體力,為人忠順勤勞,時人比之諸葛亮。 陶弘景 (452~536)南朝秣陵人,字通明。工草隸,好道術;齊高帝時,為諸王侍讀,梁時隱於句曲山,自號華陽隱居;武帝時,禮聘不出,然朝廷大事,無不諮詢,時稱為「山中宰相」;卒贈大中大夫,貞白先生。著述甚多,其本草集註壹書,是將本草經依藥性與種屬重新整理而成。 陶潛(365~427)東晉潯陽柴桑人,陶侃的曾孫,壹名淵明,字元亮,安貧樂道,嘗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比,世稱靖節先生,詩名尤高,堪稱古今隱逸詩人的宗師。 地望分布:河南濟陽郡,安徽丹陽郡,江西潯陽郡。 陶姓起源參考之二:帝堯封陶、子孫為姓 陶姓的起源已有4300多年的歷史了。說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說到我國歷史上遠古時期的帝堯陶唐氏。 陶唐氏是帝堯的封號,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按當時的習慣,堯的後人有的就以陶為姓,有的就以唐作為自己的姓氏。 而80年代在山西省臨汾市郊區發現的陶寺遺址。也和另壹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著直接的聯系。 中國譜牒研究會副會長張海瀛:“咱們現在站的這個遺址,叫陶寺遺址,這個遺址在咱們國家的考古歷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這個遺址與陶姓的起源關系也非常大。傳說帝堯開始被封於陶地(山東定陶),後來又改封到唐地(河北唐縣),所以,帝堯的號就叫陶唐氏,帝堯的後代當中,有壹支就是以他最初的封號以陶為姓的,這就是咱們中國陶姓的起源。另據記載:帝舜的後人當中,有壹支是負責制造陶器的,給了他個官銜,叫做陶正,是以制陶為職業的,這支後代以職業為氏,也姓陶。” 也就是說,陶姓有壹支是源自帝堯的後代,有壹支是源自帝舜的後代,但不管是源自堯還是源自舜的陶姓,他們實際上是壹脈相傳的壹家人。因為堯把娥皇和女英兩個女兒嫁給了舜,所以,舜帝後裔的體內也流著堯帝的血液。 有壹句關於娥皇和女英的對聯是這樣說的:、父帝王夫帝王父夫帝王,姐皇後妹皇後姐妹皇後,由此,我們更可以看出這兩支陶姓的血緣關系。 我國歷史上的陶姓名人可謂數不勝數,晉代時期,陶姓人氏曾壹連出現過好幾位了不起的人物,如以珍惜光陰而著稱的陶侃,他的格言是,人要珍惜每壹分光陰,由於他辦事認真、勤奮,曾先後出任晉朝八個州的都督,並統率軍隊四十年之久。而陶侃的曾孫陶淵明,更以不朽的詩歌作品而千古留名,壹篇《桃花源記》已被歷代學子視為必讀之作,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句,也被人們傳誦了千百年而不衰,而他不為五鬥米折腰的故事,更為後世誌趣高潔的讀書人奉為座右銘。陶淵明四十壹歲時曾任江西彭澤縣令,僅八十多天就棄官歸隱,從他的奇文***欣賞,疑義相與析的詩句中,我們仍可看出他歸隱後經常和鄰居們壹起爭論並分析歷史上的往事。 據《姓氏考略》記載,陶姓人氏很早就由最初的發祥地山東定陶、河北唐縣及山西臨汾等地向各地遷徙,陶姓繁衍到後來,就在江蘇鎮江及丹陽壹帶形成望族大戶、而早在東漢時期,陶姓就已在江西九江縣成為名門望族。 從隋唐時期開始至後來的歷朝歷代,陶姓族人就從中原陸續遷徙到福建安家落戶。 臺灣的陶氏族人,......>>

陶姓的詳細來歷 陶姓起源 壹.姓氏淵源: 第壹個淵源:源於祁姓,出自堯帝繁衍居地陶,屬於以居邑名為氏。 上遠古時期的堯帝,初居於陶(今河南孟南或山東定陶西南部),以制陶為業,官名“陶正”。後封於唐,為唐侯,故稱陶唐氏。他的子孫有以居地為姓者,相傳姓陶。 第二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唐堯之後,屬於以職業技藝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纂》和《姓苑》記載,堯擔任部落首領以前,曾在今山東省定陶縣西北壹帶地方居住,以市面上作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堯的後裔,有的以祖上職業命姓,遂形成陶姓。 第三個淵源:源於祁姓,出自商朝七族中的陶氏,屬於以職業技藝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篡》、《風俗通》記載,商朝七族中有陶氏,都是以陶冶為職業者。陶冶即熱指陶工與鑄工。原為掌握此項專業技術,役使奴隸的低級貴族。春秋之後,從事制陶業的庶民也有以“陶”技為姓,稱為陶氏。 第四個淵源:源於虞姓,出自舜之裔孫虞閼之後,屬於以官職名為氏。 據史籍《元和姓篡》記載,相傳舜把部落首領禪位給禹後,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朝,把禹的後裔封於虞,故舜之後為虞姓。西周初年有人名虞閼,是舜的裔孫,其父名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質器物制作的官職。虞閼繼承父職,仍為陶正,其子孫遂以官職名命姓,稱為陶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唐姓,出自宋朝唐谷避帝諱而改姓,屬於因謚改姓為氏。 據史籍《宋史本傳》、《東都事略?陶谷傳》等記載,宋有陶谷,字秀實,州新平人(今陜西彬縣)。原姓唐,為避晉祖(石敬瑭)名諱,改姓陶。其子孫遂相傳姓陶,形成陶氏的壹支。 第六個淵源:源於蒙古族,出自巴爾虎旗蒙古陶國渾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巴爾虎旗蒙古陶國渾氏原居內蒙古喀爾喀地區,因不堪遭受葛爾丹部族的迫害,率巴爾虎族萬余人南下,遊牧於今河北張家口壹帶。清康熙三十壹年(公元1692年)經清朝庭準議,全族移駐盛京(今遼寧沈陽),其中壹部分族人駐守丹東鳳凰城、岫巖等地並獨豎壹旗,稱蒙古九旗。後取原姓首字諧音漢字“陶”為氏。 第七個淵源:源於各民族變姓,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滿族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以及錫伯爾族托庫爾氏漢姓均改為陶氏。 今白族、傣族、京族、苗族、瑤族、彜族、布朗族、 *** 等民族均有陶姓。 得姓始祖:唐堯。 上古聖帝。在其擔任部落首領之前,曾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另說堯帝少年智慧,十三歲時就助其兄摯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歲時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稱陶唐氏。堯開創了禪讓制,逝世後把帝位禪讓給了沒有壹點血緣關系的舜。堯賢明民主,為世所敬重。後世子孫或以技藝為氏,或以封地為氏,稱陶姓。他們尊唐堯為陶姓的得姓始祖。 二.各支始祖: 陶河清:字漣漪,號景山。宋開寶時授應天巡捕,從曹彬破賊有功擢滇州刺史,宋建隆元年庚申八月十五子時生,宋明道元年壬申七月初九已時沒,葬寧邑七都五區羅溪寺對岸山喻氏屋後子山午向碑墓記。配:陳氏,宋開寶八年乙亥二月初壹未時生,宋天聖三年乙醜十二月二十午時沒,葬寧邑七都五區羅溪寺後山丙寅山申向。子壹:嶽降 三.遷徙分布: 陶姓的起源已有四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說起陶姓的始祖,就要說到我國歷史上遠古時期的帝堯陶唐氏。陶唐氏是帝堯的封號,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按當時的習慣,堯的後人有的就以陶為姓,有的就以唐作為自己的姓氏。而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山西省臨汾市郊區發現的陶寺遺址。也和另壹支源自舜帝的陶姓有著直接的聯系。中國譜牒研究會副會長張海瀛:“咱們現在站的這個遺址,叫陶寺遺址,這個遺址......>>

陶姓的歷史有多少年,起源於什麽時候? 蘭陵美酒起源於商代,盛於兩漢,其釀造史同中國的青銅器壹樣古老,古蔔辭中“鬯其酒”的記載,便是蘭陵美酒的最早見證,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壹代聖哲荀子兩任蘭陵令,為蘭陵酒業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基礎。 1995年秋,江蘇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墓發掘中出土了具有2148年歷史的蘭陵酒。出土的陶制球形壇內,泥封上印有“蘭陵貢酒”、“蘭陵丞印”、“蘭唐代詩人李白,開元二十八年五月來山東遊歷,痛飲神往已久的蘭陵美酒,觸發靈感,寫下了“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的千古絕句。勤勞智慧的蘭陵人,精選優質原料(高粱、小麥、豌豆),將三千年的蘭陵美酒傳統工藝與現代高新技術相融匯,釀造了酒體香醇、回味悠長的美酒,構成了蘭陵美酒獨特的風格氣韻,以蘭陵酒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獨具特色,打造了中國酒文化的壹枝奇葩。

陶氏家族的起源 陶姓來源有六 滿族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錫伯爾族托庫爾氏漢姓均為陶;今白、傣、京、苗、瑤、彜、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百家姓裏陶是第幾位啊 百家姓裏陶是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為當代中國第83姓,陶姓歷史來源:(1)以地名為氏。據《姓苑》所載,上古有陶唐氏,居於陶邑,其後有陶氏。(2)以職官為氏。據《左傳》所載,周初,武王弟康叔受封為衛候,封到了“殷民七族”,其中有陶氏,即掌管制作陶器的工匠。(3)《元和姓纂》載,周代初年,虞閼父虞思為陶正,即掌管陶器制作的官職。其後亦有陶氏。

百家姓陶姓排多少位 陶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1。

陶姓來源有六:

1、出自唐堯。據《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載,堯擔任部落首領之前,以制作陶器為業,其後子孫有以其職業技藝命氏,稱陶姓。

2、亦出自唐堯。據《辭源》所載,相傳堯帝初封於陶(故城在今山東定陶西南),後徙封於唐(故城在今河北唐縣),其後子孫以封地為氏。

3、出自虞舜。據《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舜之裔孫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質器物制作的官職),其子虞閼承襲父職,其後子孫以官為氏。

4、以職業為姓。據《風俗通》所載亥商朝七族中有陶姓,都是以陶治(陶工和鑄工)為職業,從事制陶的庶民也有以“陶”技為姓的。

5、避諱而改。據《宋史本傳》所載,宋有陶谷,原姓唐,避晉祖諱,改姓陶。

6、出自他族改姓。滿族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錫伯爾族托庫爾氏漢姓均為陶;今白、傣、京、苗、瑤、彜、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唐堯。上古聖帝。在其擔任部落首領之前,曾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另說堯帝少年智慧,十三歲時就助其兄摯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歲時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稱陶唐氏。堯開創了禪讓制,死後把帝位禪讓給了沒有壹點血緣關系的舜。堯賢明民主,為世所敬重。後世子孫或以技藝為氏,或以封地為氏,稱陶姓。他們尊唐堯為陶姓的得姓始祖。

百家姓陶氏的起源及人口有多少? 來源於居地,上遠古時期的堯帝,初居於陶,以制陶為業,後封於唐,為唐侯,故稱陶唐。他的子孫有以居地為姓者,相傳姓陶。陶姓在全國約有人口314萬

百家姓陶氏的起源及人口有多少? 壹、來源有六

1、出自唐堯。據《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載,堯擔任部落首領之前,以制作陶器為業,其後子孫有以其職業技藝命氏,稱陶姓。

2、亦出自唐堯。據《辭源》所載,相傳堯帝初封於陶(故城在今山東定陶西南),後徙封於唐(故城在今河北唐縣),其後子孫以封地為氏。

3、出自虞舜。據《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舜之裔孫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質器物制作的官職),其子虞閼承襲父職,其後子孫以官為氏。

4、以職業為姓。據《風俗通》所載,商朝七族中有陶姓,都是以陶治(陶工和鑄工)為職業,從事制陶的庶民也有以“陶”技為姓的。

5、避諱而改。據《宋史本傳》所載,宋有陶谷,原姓唐,避晉祖諱,改姓陶。

6、出自他族改姓。滿族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錫伯爾族托庫爾氏漢姓均為陶;今白、傣、京、苗、瑤、彜、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唐堯。上古聖帝。在其擔任部落首領之前,曾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另說堯帝少年智慧,十三歲時就助其兄摯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歲時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稱陶唐氏。堯開創了禪讓制,死後把帝位禪讓給了沒有壹點血緣關系的舜。堯賢明民主,為世所敬重。後世子孫或以技藝為氏,或以封地為氏,稱陶姓。他們尊唐堯為陶姓的得姓始祖。

二、當代陶姓分布與圖譜

當代漢族陶姓的人口200萬,為全國第壹百零二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16%。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陶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的態勢。陶姓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安徽、江蘇、湖北、湖南四省,大約占全國陶姓總人口的40%,其次分布於浙江、江西、重慶、雲南、四川、河南,這六省市的陶姓又集中了30%。安徽為陶姓第壹大省,占陶姓總人口的13%。全國形成了長江流域地區高比率陶姓分布帶。在近600年間,陶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由東部和南部向華中回!遷成為陶姓遷移的主流。陶姓分布很廣,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陶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浙滬、皖蘇大部、河南東南、湖北西部、江西北部、福建北端、雲貴桂、川渝南部、湖南西:南和東北部、廣東西北、青海東部、甘肅中部、黑龍江西南、吉林、內蒙古東部,陶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壹般達到0.2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0.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了全國總面積的25.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60%的陶姓人群。在皖蘇北端、魯豫大部、川渝鄂大部、陜甘南部、寧夏、青海東南、新疆西北、廣東大部、海南西部、江西南部、福建中部、內蒙古東部、黑龍江東北、遼寧,陶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2%--0.24%之間,其覆蓋面積占了全國總面積的31.7%,該地區居住了大約31%的陶姓人群。

資料主要來自百科,謝謝

我姓陶,我是江西的,想知道這個姓氏的來源 陶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壹百零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壹六。

尋根溯源

陶姓來源有六:

1、出自唐堯。據《元和姓纂》和《姓苑》所載,堯擔任部落首領之前,以制作陶器為業,其後子孫有以其職業技藝命氏,稱陶姓。

2、亦出自唐堯。據《辭源》所載,相傳堯帝初封於陶(故城在今山東定陶西南),後徙封於唐(故城在今河北唐縣),其後子孫以封地為氏。

3、出自虞舜。據《元和姓纂》所載,西周初年,舜之裔孫虞思,官至陶正(即管理陶質器物制作的官職),其子虞閼承襲父職,其後子孫以官為氏。

4、以職業為姓。據《風俗通》所載,商朝七族中有陶姓,都是以陶治(陶工和鑄工)為職業,從事制陶的庶民也有以“陶”技為姓的。

5、避諱而改。據《宋史本傳》所載,宋有陶谷,原姓唐,避晉祖諱,改姓陶。

6、出自他族改姓。滿族陶佳氏、托和羅氏、達斡爾族吐欽氏、古隆氏,錫伯爾族托庫爾氏漢姓均為陶;今白、傣、京、苗、瑤、彜、布朗、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唐堯。上古聖帝。在其擔任部落首領之前,曾在今山東定陶西北居住,以制作陶器為職業,其地世稱為陶丘。另說堯帝少年智慧,十三歲時就助其兄摯帝治理天下,因功封在陶丘,十五歲時又改封在唐,所以史稱陶唐氏。堯開創了禪讓制,死後把帝位禪讓給了沒有壹點血緣關系的舜。堯賢明民主,為世所敬重。後世子孫或以技藝為氏,或以封地為氏,稱陶姓。他們尊唐堯為陶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由上可知,陶姓最初是以山東定陶為發祥地。周以前,陶姓於史書不顯。春秋時才出現了第壹位名載史冊的人物,即以節義傳論千古的女性陶嬰。春秋戰國時期,陶姓逐漸南移到今河南蘭考壹帶,後經繁衍發展,形成了陶姓歷史上的第壹大郡望――濟陽郡。西漢時,有陶舍、陶搐出仕長安,而陶青功封開封侯,子孫世襲其職並家於當地。兩漢時期,陶姓人逐漸南遷於江蘇、安徽壹帶,並在長江之南落籍,如東漢徐州州牧、溧陽侯陶謙即為丹陽(今安徽宣城)人。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河南、山東陶姓開始南遷江浙,而原居蘇北、皖北之陶姓亦渡江入浙贛。此期在江南壹帶湧現出了不少陶姓名人,如東晉侍中太尉、鄱陽(今江西波陽)人陶侃,其後遷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著名詩人陶淵明即為其重孫。南朝宋孝昌相陶貞寶,晉安侯陶隆均為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後經不斷繁衍,陶姓在上述地方形成了族大人眾,子孫昌盛的局面,於是後世陶姓以丹陽、潯陽為其郡望堂號。宋代以前,陶姓發展依舊以上述兩地為主源,在江南各地緩慢播遷,並有陶姓壹支進入湖南。宋代時,陶姓在北方得以發展,陜、豫、魯、晉、冀等地均有陶姓人。南宋末年,江南壹帶狼煙四起,陶姓有播遷於湘、鄂、閩、粵、桂之地者。明初,陶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壹,被分遷於江蘇、安徽、河南、河北、山東、北京等地,而兩湖之陶姓則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入居四川,進而播遷雲貴高原。清時,陶姓已廣布全國,並有渡海赴臺,進而播遷海外者。如今,陶姓分布以江蘇、上海、浙江三省為多,三省陶姓約占全國漢族陶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

郡望堂號

陶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濟陽郡,治所在濟陽,轄境相當今河南蘭考東,山東東明南;

2、丹陽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

3、潯陽郡,治所在潯陽(今江西九江)。

堂號:

“丹陽”、“愛菊”、“潯陽”、“五柳”、“寸陰”等。

宗族特征

1、陶姓南遷要早於其他姓氏。早在兩漢時期,陶姓已有人渡過長江並繁衍發展。

2、陶姓多品性高潔之人。如不為五鬥米折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