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深處的.夜色,格外的靜謐,靜的能聽到自己的心跳。三叔聽到我們腳步和說話聲,總會大聲說,回去吧,天太晚了 我們不依,匆匆的走到地頭,坐在庵子壹旁的石頭上。三叔便借著月光,蹲在地裏,用指頭彈彈瓜皮,選上壹個十多斤的瓜,又沙又甜。吃飽了西瓜,壹溜煙小跑回家了。只剩下滿地碩大的西瓜,握著長長煙袋的三叔,還有那只很少吱聲的叭兒狗無論誰家的瓜,都是那樣的沙甜。因為瓜農用做香油的麻皮醬,經過發酵,作為肥料,施在每壹棵瓜的根部。澆瓜壹般都是在早上,壹桶桶山泉浸潤著瓜的根須。就是到了中秋,萬物始於蕭瑟,瓜田依然壹片青蔥。
暑期正盛,人們從瓜地買來幾個西瓜,用繩網卸到自家的水井,炎熱難耐的傍晚,把冷藏在井裏的西瓜打開,切成壹片片月牙狀,壹家人吃完壹個冷藏了壹兩天的西瓜,暑熱頓時散去,隨之安然進入夢鄉。歲月已經遠去。然而,那村落,那村落裏的瓜田,瓜田裏的庵子,庵子裏的老者和不知聲的叭兒狗,已經沈澱在歲月的深處,蛻變為壹幅水墨。每每三伏天,抑或淺秋,這幅水墨會格外清晰,格外親昵。那村落,因土壤板結,雨水短缺,成本高,產量低,種瓜人越來越少了。威縣,位於華北平原南部,土壤肥沃,地下水資源充裕,加上科學種瓜助力,威縣西瓜成了邢臺周邊市場的當家品種。
個頭不十分碩大,然而,個個沙甜。每每早晨,邢東市場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市民們從那裏買回壹袋袋西瓜,作為舉家消暑的飲品。賣瓜的老鄉叫賣著:威縣大西瓜,保沙保甜了!另壹位老鄉略顯滿足地說,這幾年,農村政策好,瓜的產量高,品質上乘,不愁賣,是農家壹大筆收入。 高溫難耐,或來了客人,取出冷藏在冰箱的西瓜,壹切兩半,放上少許白糖和檸檬攪拌,就成了祛暑,降溫的上等飲品。現在,西瓜已是家常瓜果,就是嚴冬,市場上的西瓜也是琳瑯滿目。種了長,長了熟。不熟沒關系,壹劑藥物可以讓西瓜壹夜成熟。有黑皮紅瓤,也有青皮黃瓤,還有無籽瓜。
切開,紅的瘆人,竟然有些不敢入口。日月在更叠,氣候在變化,科技在發力。然而,人們總在期待,曾經在沃土裏成長,成熟的西瓜,自身的基因能永遠的繁衍,不變質,不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