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唐詩七言絕句精選十首

唐詩七言絕句精選十首

#能力訓練# 導語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詩歌的壹種體裁,簡稱七絕,屬於近體詩範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下面是 分享的唐詩七言絕句精選十首。歡迎閱讀參考!

1.唐詩七言絕句

 山行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古詩簡介

 《山行》是詩人杜牧的壹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壹幅動人的山林秋色 圖,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壹幅和諧統壹的畫面。在這首詩中,杜牧以情馭景,敏捷、準確地捕捉足以體現自然美的形象,並把自己的情感融匯其中,使情感美與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為壹體。

 全詩構思新穎,布局精巧,於蕭瑟秋風中攝取絢麗秋色,與春光爭勝,令人賞心悅目。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誌,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翻譯/譯文

 深秋時節,我沿山上蜿蜒的山路而行.雲霧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可以看見幾戶人家。我不由自主地停車靠邊,是因為這傍晚楓林的美景著實吸引了我(亦可譯為直到夜幕降臨),那被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花兒還要紅。

2.唐詩七言絕句

 春夜洛城聞笛

 朝代:唐朝|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古詩簡介

 《春夜洛城聞笛》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該詩抒發了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詩的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後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

 翻譯/譯文

 是誰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發出悠揚的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在今夜的曲中,聽到故鄉的《折楊柳》,哪個人的思鄉之情不會因此而生呢?

3.唐詩七言絕句

 早發白帝城

 朝代:唐朝|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古詩簡介

 《早發白帝城》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時所創作的壹首七言絕句,是李白詩作中流傳最廣的名篇之壹。詩人是把遇赦後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壹體來表達的。全詩無不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但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翻譯/譯文

 清晨我告別高入雲霄的白帝城;江陵遠在千裏船行只壹日時間。

 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覺輕舟已穿過萬重青山。

4.唐詩七言絕句

 秋夕

 朝代:唐朝|作者: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古詩簡介

 《秋夕》是晚唐詩人杜牧所作的壹首七言絕句,描寫壹名孤單的宮女,於七夕之夜,仰望天河兩側的牛郎織女,不時扇撲流螢,排遣心中寂寞。

 換個心境體會,本詩描繪的卻是壹幅“秋夕乘涼圖”,宮女的活潑輕快之情躍然紙上。蘅塘退士贊曰:“層層布景,是壹幅著色人物畫。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翻譯/譯文

 秋夜,精美的銀色蠟燭發出微弱的光給畫屏上添了幾分清冷之色,壹位宮女手執綾羅小扇,輕輕地撲打飛舞的螢火蟲。天階上的夜色清涼如水;坐榻仰望星空只見牽牛星正遠遠眺望著織女星。

5.唐詩七言絕句

 逢入京使

 岑參〔唐代〕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譯文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之淚沾濕雙袖難擦幹。

 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筆寫書信,只有托妳捎個口信,給家人報平安。

 註釋

 入京使:進京的使者。

 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龍鐘:涕淚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鐘。”這裏是沾濕的意思。

 憑:托,煩,請。傳語:捎口信。

6.唐詩七言絕句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益〔唐代〕

 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樂烽壹作:回樂峰)

 不知何處吹蘆管,壹夜征人盡望鄉。

 譯文

 回樂烽前的沙地潔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猶如深秋白霜。

 不知何處吹起淒涼的蘆管,惹得出征的將士壹夜都在思念家鄉。

 註釋

 受降城:唐初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壹種說法是:公元646年(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壹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來。

 回樂烽:烽火臺名。在西受降城附近。壹說當作“回樂峰”,山峰名,在回樂縣(今寧夏靈武西南)。

 蘆管:笛子。壹作“蘆笛”。

 征人:戍邊的將士。盡:全。

7.唐詩七言絕句

 嫦娥

 李商隱〔唐代〕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譯文

 雲母屏風上燭影暗淡,銀河漸漸斜落晨星也隱沒低沈。

 嫦娥應該後悔偷取了長生不老之藥,如今空對碧海青天夜夜孤寂。

 韻譯

 雲母屏風染上壹層濃濃的燭影,銀河逐漸斜落啟明星也已下沈。

 嫦娥想必悔恨當初偷吃下靈藥,如今獨處碧海青天而夜夜寒心。

 註釋

 嫦娥:原作“姮娥”,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傳說是夏代東夷首領後羿的妻子。

 雲母屏風:以雲母石制作的屏風。雲母,壹種礦物,板狀,晶體透明有光澤,古代常用來裝飾窗戶、屏風等物。

 深:暗淡。

 長河:銀河。

 曉星:晨星。或謂指啟明星,清晨時出現在東方。

 靈藥:指長生不死藥。

 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見到碧色的海,深藍色的天。碧海:形容藍天蒼碧如同大海。

 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會感到孤單。

8.唐詩七言絕句

 江南逢李龜年

 朝代:唐朝|作者:杜甫

 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古詩簡介

 《江南逢李龜年》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的作品。安史之亂後,杜甫漂泊到湖南壹帶,和流落的宮廷歌唱家李龜年重逢,回憶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頻繁相見和聽歌的情景而感慨萬千寫下的詩。此詩是杜甫絕句中最有情韻、最富含蘊的壹篇,只有二十八字,卻包含著豐富的時代生活內容。詩中撫今思昔,世境的離亂,年華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淒涼流落,都濃縮在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語言極平易,而含意極深遠,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那種昔盛今衰,構成了尖銳的對比,使讀者感到詩情的深沈與凝重。

 詩是感傷世態炎涼的。李龜年是開元初年的歌手,常在貴族豪門歌唱。杜甫少年時才華卓著,常出入於岐王李範和秘書監崔滌的門庭,得以欣賞李龜年的歌唱藝術。詩的開首二句是追憶昔日與李龜年的接觸,寄寓詩人對開元初年鼎盛的眷懷;後兩句是對國事雕零,藝人顛沛流離的感慨。僅僅四句卻概括了整個開元時期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語極平淡,內涵卻無限豐滿。蘅塘退士評為:“少陵七絕,此為壓卷。”

 翻譯/譯文

 當年在岐王宅裏,常常見到妳的演出;

 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賞妳的藝術。

 沒有想到,在這風景壹派大好的江南;

 正是落花時節,能巧遇妳這位老相熟。

 註釋

 李龜年:唐朝開元、天寶年間的樂師,擅長唱歌。因為受到皇帝唐玄宗的寵幸而紅極壹時。“安史之亂”後,李龜年流落江南,賣藝為生。

 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範,以好學愛才著稱,雅善音律。

 尋常:經常。

 崔九:崔滌,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書令崔湜的弟弟。玄宗時,曾任殿中監,出入禁中,得玄宗寵幸。崔姓,是當時壹家大姓,以此表明李龜年原來受賞識。

 江南:這裏指今湖南省壹帶。

 落花時節:暮春,通常指陰歷三月。落花的寓意很多,人衰老飄零,社會的雕弊喪亂都在其中。

 君:指李龜年。

9.唐詩七言絕句

 回鄉偶書

 賀知章〔唐代〕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譯文

 年少時離鄉老年才歸家,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卻已經疏落。

 家鄉的兒童們看見我,沒有壹個認識我。他們笑著詢問我:妳是從哪裏來的呀?

 註釋

 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麽變化。壹作“難改”。

 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發。壹作“面毛”。衰(cui):現壹些教材版本讀“shuāi”。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

 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笑問:壹本作“卻問”,壹本作“借問”。

10.唐詩七言絕句

 楓橋夜泊

 張繼〔唐代〕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裏敲響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註釋

 楓橋:在今蘇州市閶門外。

 夜泊:夜間把船停靠在岸邊。

 烏啼:壹說為烏鴉啼鳴,壹說為烏啼鎮。

 霜滿天:霜,不可能滿天,這個“霜”字應當體會作嚴寒;霜滿天,是空氣極冷的形象語。

 江楓:壹般解釋作“江邊楓樹”,江指吳淞江,源自太湖,流經上海,匯入長江,俗稱蘇州河。另外有人認為指“江村橋”和“楓橋”。“楓橋”在吳縣南門(閶闔門)外西郊,本名“封橋”,因張繼此詩而改為“楓橋”。

 漁火:通常解釋,“魚火”就是漁船上的燈火;也有說法指“漁火”實際上就是壹同打漁的夥伴。

 對愁眠:伴愁眠之意,此句把江楓和漁火二詞擬人化。就是後世有不解詩的人,懷疑江楓漁火怎麽能對愁眠,於是附會出壹種講 法,說愁眠是寒山寺對面的山名。

 姑蘇:蘇州的別稱,因城西南有姑蘇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楓橋附近,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另壹種說法,“寒山”乃泛指肅寒之山,非寺名。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

 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鐘」或「分夜鐘」。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可是經過許多人的實地查訪,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