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洗三齊中伏月意思:清晨的雨水洗凈了夏日的塵埃,涼爽的風吹拂著大地
《和元伯中伏夜雨南洋河水泛》宋代,黃庶:
雨洗三齊中伏月,乖龍連夜起雲門。溪聲鬥似銀河落,驚斷詩書壹夢魂。譯文:清晨的雨水洗凈了夏日的塵埃,涼爽的風吹拂著大地。在盛夏的七月,乖龍突然從雲門冉冉升起,徐徐飛翔。溪水的聲音如同天河瀑布壹般,宛如銀河從天而降。
這動人的聲音在耳邊回蕩,仿佛將人帶入了詩書之中,讓人的靈魂陷入了壹場美妙的夢境。詩書之夢中的人被這聲音驚醒,不禁感到心神蕩漾不已。這壹切仿佛只是壹場夢境,但又似乎是真實存在的。
黃庶介紹:
黃庶(1019~1058),字亞夫、亞父,號青社。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雙井十龍之壹的黃湜(茂洵)之子,北宋大文豪黃庭堅的父親,雙井黃氏六世,西漢丞相黃霸後裔。擅長詩文,有《伐檀集》傳世。
仁宗慶歷二年(1042)進士,時年二十五。歷佐壹府(長安府)三州(鳳翔、許州、青州);1053年,青州通判;1055年,知康州、朝散大夫。嘉祐三年(1058年),卒於任所,年四十。誥贈以大理寺丞為大中大夫。
黃庶很有開創精神,他在《大孤山》裏寫道:我行不忍隨人後,許國肝膽神所歆。他是探索宋詩發展方向的壹位先行者。他的詩歌主張與創作對黃庭堅及江西詩派產生了多方面的影響。他的《伐檀集》***六卷,現僅存二卷,詩168首,內容豐富,自成特色。
他倡導師法“李杜”,追求“清”的審美理想,發揚“風雅興寄”的美刺傳統,主張詩歌創作要“鳴道德,傷憂患”,恪守中華“詩以載道”的詩教。他的這些主張是針對當時主導詩壇的西昆派而提出來的,宋詩究竟朝什麽道路發展,黃庶進行了深刻反思和有益的探索實踐。
黃庶詩歌章法陡折、煉字烹句、以故為新、運古於律的藝術手法和沈郁深厚、清新自然、飄逸豁達的藝術風格。黃庶的詩歌是黃庭堅及其江西詩派淵源所在。黃庭堅曾書刻其父黃庶《大孤山》、《宿趙屯》二詩,跋雲:“先大夫平生刻意於詩,語法類皆如此。
然世無知音。小子不肖,晚而學詩,懼微言之或絕,故刻諸星子灣,以俟來哲。”知父莫若子,黃庭堅何以合刻此二詩?從《跋》中蠡測,要比歷代諸家品評黃庶及其《伐檀集》的結語,都更全面、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