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壹世,草木壹秋
人生自古誰無死,流取丹心照汗青
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與鴻毛
名和利啊,什麽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面對死亡我放聲大笑,魔鬼的宮殿在我的笑聲中動搖!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拼得十萬頭顱血,要把乾坤力挽回。
生於憂患,死與安樂。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慷慨過燕市, 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壹快, 不負少年頭!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屍還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但覺高歌有鬼神, 安知餓死填溝壑?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去黃泉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為赴大義輕生死
人死不過頭點地,腦袋掉下來,碗大個疤!
十八年後又是壹條好漢!
------此二句多見於江湖人士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浮沈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人生寄壹世,奄忽若飆塵”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2.古代有關“生死觀”的詩句有哪些1. 《西江月》
宋代:張伯端
人我眾生壽者,寧分彼此高低。法身通照沒吾伊。念念體分同異。
見是何曾是是,聞非未必非非。往來諸用不相知。生死誰能礙妳。
2. 《過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壹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沈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 《登樓》
唐代:李洞
川上值樓開,寒山四面來。竹吹人語遠,峰礙鳥飛回。
生死別離陌,朝昏雲雨堆。誰知獨立意,濺淚落莓苔。
4. 《贈王山人》
唐代:白居易
聞君減寢食,日聽神仙說。暗待非常人,潛求長生訣。
言長本對短,未離生死轍。假使得長生,才能勝夭折。
松樹千年朽,槿花壹日歇。畢竟***虛空,何須誇歲月。
彭殤徒自異,生死終無別。不如學無生,無生即無滅。
5. 《訪嵩陽道士不遇》
唐代:孟郊
先生五兵遊,文焰藏金鼎。日下鶴過時,人間空落影。
常言壹粒藥,不墮生死境。何當列禦寇,去問仙人請。
6. 《夢李白二首·其壹》
唐代:杜甫
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
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恐非平生魂,路遠不可測。
魂來楓林青,魂返關塞黑。君今在羅網,何以有羽翼。
落月滿屋梁,猶疑照顏色。水深波浪闊,無使蛟龍得。
7. 《華山畿·君既為儂死》
南北朝:佚名
華山畿,華山畿,
君既為儂死,獨生為誰施?
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
8. 《夏日絕句》
宋代: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9. 《月夜憶舍弟》
唐代:杜甫
戍鼓斷人行,邊秋壹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10. 《放言五首·其三》
唐代:白居易
贈君壹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壹生真偽復誰知?
3.關於死亡的詩句1、蒿裏行
兩漢:曹操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
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生民百遺壹,念之斷人腸。
譯文:
關東的仗義之士都起兵討伐那些兇殘的人。
最初約會各路將領訂盟,同心討伐長安董卓。
討伐董卓的各路軍隊匯合以後,因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齊壹,互相觀望,誰也不肯率先前進。
勢利二字引起了諸路軍的爭奪,隨後各路軍隊之間就自相殘殺起來。
袁紹的堂弟袁術在淮南稱帝號,袁紹謀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璽。
由於戰爭連續不斷,士兵長期脫不下戰衣,鎧甲上生滿了蟣虱,眾多的百姓也因連年戰亂而大批死亡。
屍骨曝露於野地裏無人收埋,千裏之間沒有人煙,聽不到雞鳴。
壹百個老百姓當中只不過剩下壹個還活著,想到這裏令人極度哀傷。
2、夢微之
唐代:白居易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鹹陽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阿衛韓郎相次去,夜臺茫昧得知不?
譯文:
夜裏做夢與妳攜手***同遊玩,早晨醒來淚水流滿巾也不擦拭。
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長安城草生草長已經八個年頭。
想妳逝去九泉屍骨已經化成泥沙,我還暫時寄住人間白發滿頭。
阿衛韓郎已經先後去世,黃泉渺茫昏暗能夠知曉嗎?
3、田家語
宋代:梅堯臣
誰道田家樂?春稅秋未足!
裏胥扣我門,日夕苦煎促。
盛夏流潦多,白水高於屋。
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
前月詔書來,生齒復版錄。
三丁藉壹壯,惡使操弓韣。
州符今又嚴,老吏持鞭樸。
搜索稚與艾,惟存跛無目。
田閭敢怨嗟,父子各悲哭。
南畝焉可事?買箭賣牛犢。
愁氣變久雨,鐺缶空無粥。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遲速!
我聞誠所慚,徒爾叨君祿。
卻詠《歸去來》,刈薪向深谷。
譯文:
誰說我們種田人快樂?春天欠下的賦稅,秋天還沒交足。鄉中的小吏敲打著我的大門,沒早沒晚狠狠逼迫催促。今年盛夏雨水如註,大水漲得高過房屋。
水已經淹沒沖走了稻菽,蝗蟲又吃光了粱粟。前些時詔書下達,挨家挨戶把戶口登錄,三個中間要抽壹個,兇狠地趕去做弓手編入軍伍。州裏的命令十分嚴厲,老吏拿著鞭子不斷催著上路。
只剩下跛子與盲人,老人與小孩也不放過。村裏人誰敢嘆氣抱怨?父子各自悲傷痛哭。田裏的活怎麽去幹?為了買箭早就賣了牛犢。怨愁之氣化作連綿秋雨,鍋子瓦罐空空吃不上壹頓粥。
盲人跛子如何耕種?死亡只在遲速。我聽老農的話十分慚愧,白白地拿著朝廷的俸祿。還不如棄官回鄉,打柴種田在深山大谷。
4、李白墓
唐代:白居易
采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譯文:
在采石江邊,無邊的野草圍繞墳地,遠接白雲。
可悲的是這荒墳深穴中的枯骨,曾經寫過驚天動地的詩文。
只要是詩人,大都命運不好,而詩人窮困失意,誰也沒有超過李君。
5、為薛臺悼亡
唐代: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壹念壹傷神。
手攜稚子夜歸院,月冷空房不見人。
譯文:
壹邊是就要枯死的梧桐樹壹邊是久病的身軀,每當想到人死後要去九泉之下心裏感到悲傷。
夜晚手拉著年幼的兒子回到了自己的故園中,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裏沒有看見任何人。
4.古人對於生死的句中國古代之生死觀 儒家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和主流,對中國影響也最大。
儒家很重視人德生命,《尚書·洪範》中說"五福"(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其中關於壽命就有兩條,即"壽"、"考終命",除此,還有"六極"(兇短折、疾、憂、貧、惡、弱),直接涉及身體的有"兇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們認為身體的善終是福,而身體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們認為還有比生命更為重要的東西,即"德"。孔子說:"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任,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朝問道,夕死可矣。
"(《裏仁》)。在孔子看來,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確地論述了這壹點,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孟子·告子上》),這就是說,人生在世,有比生更為重要得東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來代"生命"。當時和他辯論得告子認為"生之為性",即認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認為如果從生命上講,則人與犬、牛沒有什麽不同,只有在性上,才。 中國古代之生死觀 儒家是中國文化的正統和主流,對中國影響也最大。
儒家很重視人德生命,《尚書·洪範》中說"五福"(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其中關於壽命就有兩條,即"壽"、"考終命",除此,還有"六極"(兇短折、疾、憂、貧、惡、弱),直接涉及身體的有"兇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們認為身體的善終是福,而身體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們認為還有比生命更為重要的東西,即"德"。孔子說:"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任,有殺身以成仁"(《論語·衛靈公》)"朝問道,夕死可矣。
"(《裏仁》)。在孔子看來,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確地論述了這壹點,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孟子·告子上》),這就是說,人生在世,有比生更為重要得東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來代"生命"。當時和他辯論得告子認為"生之為性",即認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認為如果從生命上講,則人與犬、牛沒有什麽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區別。"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離婁》)正因為"幾希",才是人與動物有了區別。所以在生命與"仁義"做取舍得話,要"舍生取義"。
但他們並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視生,不過在兩者只能取其壹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後者。在他們看來人活著壹天,就要做壹天的事情,對於將來之死,不必關心。
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漢代揚雄認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終,自然之道也。
"(《法言·君子》)他反對神仙之說。王充也說:"夫人,物也,雖貴為王侯,性不異於物。
物無不死,人安能仙。"(《論衡·道虛》)南北朝範縝說:"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
"(《神滅論》)宋代朱熹說:"人之所生,精氣聚也。人只有許多氣,須有個盡時。
盡則魂氣歸天,形魄歸於地而死矣。人將死時,熱氣上出,所謂魄降也。
此所以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終。"(《朱子語類》卷三)明儒羅倫說:"生必有死,聖賢無異於眾人。
死而不亡,與天地並久,日月並明,其惟聖賢乎!"(《文集》)。明末王夫之認為應該"珍生",因為生才可以載義。
他說:"聖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以有是人矣,則不得不珍其生。
"(《周易外傳》卷二)"生以載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尚書引義·大誥》) 2、道家及道教之生死觀。
道家亦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他們關於生死的看法也非常重要。
老子談論生死的不多。他認為壹個人不太重視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較好的保存自己。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老子似乎發現,如果壹個人如果太顯露自己,就會遭到外界的損害。
"兵強則滅,木強則折"(76章)。所以保存生命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處眾人之所惡"。
太註重自己的身體,反而有害。"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75章)。
養生貴在於"嗇",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對於死亡,老子認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死而不亡",王弼解釋"身沒而道猶存",蓋壹個人與道同體,才可不朽。老子說:"從事於道者,同於道"(38章)對於生死,莊子做了詳細而深刻地論述。
他認為,生、死都是大化運行中的壹個階段,所以對於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順其自然。人是"氣"的壹種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知北遊》)。
他認為生死不過是形式的變化。他說:"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
5.求古人關於生與死的感悟的詩詞人生壹世,草木壹秋 人生自古誰無死,流取丹心照汗青 人固有壹死,或重於泰山,或輕與鴻毛 名和利啊,什麽東西。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面對死亡我放聲大笑,魔鬼的宮殿在我的笑聲中動搖!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拼得十萬頭顱血,要把乾坤力挽回。 生於憂患,死與安樂。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慷慨過燕市, 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壹快, 不負少年頭!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壹去兮不復還!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屍還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但覺高歌有鬼神, 安知餓死填溝壑?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去黃泉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為赴大義輕生死 人死不過頭點地,腦袋掉下來,碗大個疤! 十八年後又是壹條好漢! ------此二句多見於江湖人士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浮沈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人生寄壹世,奄忽若飆塵”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