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語文詩詞鑒賞的壹些技巧及術語

語文詩詞鑒賞的壹些技巧及術語

詩歌鑒賞題(表達技巧類)常用術語闡釋

記敘 也叫敘述。對人物的活動以及事件的發生、發展經過進行直接介紹和交代,敘述的方法有順敘、倒敘、補敘、插敘等。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用敘述的方式回顧赤壁之戰的歷史史實,為下文的抒情議論鋪墊。

順敘 按照事件發生、發展的先後順序來敘事。 盧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於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來記敘:敵人趁月黑之機逃跑,我軍將士準備追趕。

倒敘 先寫出事件的結局或先寫出後發生的某壹重要事情,以造成讀者的懸念,然後再按事件順序敘述事件的發生、發展過程。 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采用倒敘手法,先說昨夜做了壹個讓自己“恨”的夢,後面才交代夢的內容。這種寫法,造成了讀者的懸念,突出了“恨”的主題。

插敘 在整篇順敘的情況下,暫時中斷原來的敘述,插入壹段與中心事件有關的敘述。 白居易《琵琶行》在琵琶女彈琴結束時,“自言本是京城女”壹段,交代其從前的遭遇。 是情節發展的壹部分,通過這壹情節,讓作者與琵琶女在感情上產生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鳴。

補敘 在敘事過程中,為了滿足情節發展的需要,有力地表現人物性格、突出作品主題,對前邊敘述缺漏的部分補充敘述。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敘寫秋風席卷茅臺屋之後,“自經喪亂少睡眠”壹句 補充交代自己“喪亂”時期所遭受的困苦。

議論 對某問題或事件進行分析評論,以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詩歌中的議論往往要求精辟、形象化,並與敘述、描寫、抒情緊密結合。純粹的議論詩是沒有什麽藝術魅力可言的。 蘇軾《題西林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闡明了這樣的道理:人的認識具有相對性,局限性,只有擺脫了局部經驗的限制,才能認識事物的實質。

抒情 指在作品中抒發作者的主觀情感和思想感受。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

直接抒情 也叫直抒胸臆,即通過發感慨、呼告、直抒胸臆等形式直接抒發愛憎的情感、感受和態度。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直接抒發了詩人傲視權貴的思想感情。

間接抒情 借助於對客觀事物、景物或人物的敘述、描寫、議論等形式來表現內心感情。間接抒情的方式有多種,比如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托物言誌、觸景生情等。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

采用托物言誌的手法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自己冰清玉潔的節操。

借景抒情 在文學作品中,作者帶著強烈的主觀事情(喜怒哀樂等)去描寫客觀事物,通過景物來抒情。它的特點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渾然壹體,這也就是王國維說的“壹切景語,皆情語也。”這種手法在古典詩詞中非常常見,實際上可以細分為兩種形式:壹是寓情於景,二是情景交融。 柳永《雨霖鈴》下片設想離別相思之苦,“楊柳岸曉風殘月” 寥寥七字,作者借助淒涼冷清的景物,抒發了孤寂悲涼之情。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杜牧《泊秦淮》)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所寫的景並非晴朗的月夜,萬裏無雲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煙月,籠罩著寒水白沙,景色是那麽黯淡,氛圍是那麽冷寂,這就給後兩句寫作者的憂慮情緒增添了氣氛,加濃了色澤,兩者情景交融,渾然壹體。

寓情於景 詩中純然地寫景,但所要表達的感情都包孕在景物描寫中。

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

詩中沒有壹個情感字,但處處流露著作者的喜悅心情,流露著作者對寧靜、和平生活的向往。

情景交融 詩中既有景物描寫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兩者相互融合,難分彼此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通過對花鳥草木的描寫來抒發亡國的憂憤、離散的感傷,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觸景生情 指文學作品中,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受到眼前景物的觸動而激發起某種感情。 杜牧《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寫詩人在山道上,看到優美的楓林晚景,禁不住產生了由衷的喜愛之情,不顧驅車趕路之急而停車觀賞。

托物言誌 指有感於外物而述誌抒懷。在詠物詩中,這種手法的使用相當普遍。歌詠景物以突出其性格特征。 陸遊《詠梅》“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塑造了梅花不畏嚴寒、傲霜鬥雪、不屈服於邪惡勢力的形象,實際上抒發了詩人自己特立獨行的心誌。

情理相生 指詩歌創作中將抒情和說理有機結合、相互作用的壹種技法。詩歌講究的是形象思維,壹般很少說理、議論,但是如果所說之理通過具體形象而體現出來的話,就能產生很好的藝術效果。 王之渙《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 這首詩寫作者登樓所見的宏偉景象,這宏偉的景象擴展了詩人的胸襟,使他頓悟出壹條深刻的道理:只有登高,才能望遠。因景而生情,因情而悟理,情理而相生。

以景結情 在議論或抒情過程中,戛然而止,轉為寫景,以景代情作結,使得意猶未盡。 王昌齡《從軍行》“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撩起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前三句均是就樂聲抒情,說到“邊愁”用了“聽不盡”三字,那末結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盡此“不盡”之情呢?詩人宕開壹筆,以景結情:仿佛在軍中置酒飲樂之後,忽然出現壹個月照長城的莽莽蒼蒼的景象;景象壯闊而悲涼,更加深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描寫 指用形象性的語言,對人物、事物、景物、環境和場面做具體描繪和刻畫。描寫是創作中運用最為廣泛的藝術表現手法,描寫的方式有正面描寫、側面描寫、白描、細描等,根據描寫對象的不同,還可以分為細節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肖像描寫和景物描寫等。

正面描寫 也叫直接描寫,即從正面對人物的肖像、心理、語言、行動或環境、氣氛進行直接刻畫和描繪。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絲雨……”

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巧進行正面描寫。

側面描寫 也叫間接描寫,通過對其他有關的人、事、物、景的描繪,從側面或另壹角度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使其更為鮮明、突出。

白居易《琵琶行》“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通過描寫聽眾反應和月光來從側面表現音樂的魅力。

白描 原是中國畫繪畫技法,指用墨線勾描人物,而不著顏色。後用物文學創作,成為文學描寫的手法,指不多加渲染和鋪陳,抓住描寫對象的特征,用最樸素、最精煉、最簡潔的筆墨,不事雕飾,不加烘托,如實地勾畫出人物、事件、景物的形象。在寫人、狀物、繪景中,顯示出幾個區別於其他手法的特點:不寫背景,只突出主體;不求細致,只求傳神;不求華麗,務求樸實。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把經過選擇的九種事物,巧妙地排列開來,勾勒出荒遠古道上秋風颯颯的淒涼景象,寫出了“斷腸人”眼中的淒涼景象,通過景象有力地烘托了人物的傷感之情。

細描 與白描相對,又稱工筆。指用細膩的筆觸對重點描寫對象作精細地刻畫和描繪,使讀者有清晰、深刻的印象,這與白描大體勾畫輪廓的方法恰恰相反。 白居易《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絲雨……” 表現琵琶女高超的彈奏技巧。

細節描寫 就是對人物的行動、語言、心理、肖像以及對事件的細小環節或情節進行具體的、細致的描繪。把握細節刻畫的關鍵是抓住詩歌中的細小環節,揣摩作者的用意。 張籍《秋思》“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客居異鄉,鄉思無盡。詩人沒有直接將這無盡的鄉思說出,而是選取了壹個典型的“臨發又開封”的動作細節,將遊子的思鄉之情用平淡的幾個字道出。

動作描寫 通過對人物動作行為的刻畫來表現人物。要透過外在的動作,發現人物的內心情感。 趙師秀《約客》“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閑敲”這壹動作,看似無意,實際上卻表現了詩人久等朋友不來的焦灼、無聊的心情。

語言描寫 有獨語也有對話。是表現人物內心、刻畫人物性格以及推動情節發展的藝術表現手段,追求凝煉自然,和詩人的整體敘述與抒情融為壹體。 朱余慶《閨意獻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通過問話,把新婚女子拜見公婆之前的忐忑不安的心情刻畫得栩栩如生。

心理描寫 對處在特定環境中的人物內愉活動的刻畫。通過心理描寫,能夠直接深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表現人物豐富而復雜的思想情感。心理撈寫有直接心理刻畫,也可以通過動作、語言、細節等來刻畫心理。

王昌齡《閨怨》“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細膩地刻畫了少婦由不知愁到“悔”的心理變化,突出了閨怨的主題。

景物描寫 指對自然景觀和社會景觀的描寫,常用來創設環境、烘托氣氛、表現人物的思想、情緒和性格,突出作品的主題。景物描寫在詩歌中是最常見的,其描寫手段多種多樣,但基本上者遵循“景語皆情語”的原則。 杜甫《絕句》“鳥逾江碧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前兩句寫春光融融,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有力地反襯了作者漂泊的感傷,抒發作者羈旅異鄉的感慨,這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用客觀景物與主觀感受的不同來反襯作者的思鄉之情。

渲染 我國傳統畫技之壹,後借用來指文藝

創作中為突出人物形象和環境所采用的強調、反復等多方面著意的鋪敘等寫作技法。 王昌齡《夥詞》“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薰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 首句破題,以描寫秋景來渲染深宮寒夜的氣氛。

襯托 分為正襯(烘托)和反襯。

前者如:《長恨歌》“回眸壹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以“六宮”佳人之美來襯楊貴妃之美。

烘托 我國傳統畫技之壹。亦稱“烘雲托月”。後借指壹種寫作技法,即通過特定的環境氣氛的描寫,以突出人物某種心緒或突現人物形象的技法,具體來說就是不說本意,只說與此有關的事物,達到烘托本意的目的。此種手法常與渲染手法結合起來使用。 ……新來瘦,非關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 要說的明是相思的苦,卻不直說,而用“非關病酒,不是悲秋”來烘托。

以樂景寫 哀 反襯的壹種,表面上是壹種歡樂場景,實則表達悲哀、淒楚的情緒。 杜甫《絕句》“鳥逾江碧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前兩句寫春光融融,景象清新,令人賞心悅目,有力地反襯了作者漂泊的感傷,抒發作者羈旅異鄉的感慨,這是典型的以樂景寫哀情。

動靜結合 也叫動靜交錯(包括以動襯靜和以靜襯動)。在描寫形象時,將動態與靜態的描摹結合起來,使形象更加生動。 王維《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寫環境的幽靜:人靜、夜靜、山靜,但在詩中作者卻用靜中之動——桂花落、月出、鳥鳴——來突現無比的靜。

實寫 指對具體的人、事、景物的如實描摹,或直接、正面地敘述。 《念奴嬌》“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寫出了江水奔騰、拍打岸邊的磅礴氣勢。

虛寫 所[寫內容不屬客觀事物的實際情形,而是通過想象、幻想、聯想、回憶等方式進行描寫;或者所寫的雖為客觀事物而意在言外,目的是為了表現作者的主觀意念、感情和心情。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同上)

回憶赤壁之戰的歷史。

虛實相生 指在塑造藝術形象時,將虛寫和實寫結合起來。①以虛襯實,就是通過想象、幻想、聯想、回憶等形式進行描寫,所寫內容不屬客觀事物的實際情況、抒發現實的情感。②以實襯虛,景物是實的,情思是虛的。以實襯虛,就是化景物為情思,即所寫的雖為客觀事物而意在言外,目的是用客觀的景物來襯托主觀的感情。 ①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②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①後三句是作者夢中的情景,寫回憶中故國的繁華,其目的恰恰是為了表現作者身為亡國之君的淒涼。夢境越燦爛,虛景著力越多,就越反襯現在處境的悲慘。

②九種景物雖全是客觀現實的景物,但都帶上作者主觀的憂傷的情調,景物就化為了淪落天涯的斷腸人的愁思。

抑揚 分為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

應憐履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壹枝紅杏出墻來。(葉紹翁《遊園不值》) 前兩句寫詩人乘興遊園,被拒之門外;後兩句卻寫出詩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滿園春色,前後感情有個落差,前面遺憾,後面高興。此為欲揚先抑法。

由遠及近 描寫時,先從遠處看手,然後漸寫近處,這樣的角度變換中心任務由近及遠。 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先寫高掛天空的壹輪明月,再寫棲息樹上的烏鴉,再寫江岸、江中的楓火,最後果寫耳邊的鐘聲,完全按照由遠及近來寫,層次感很強。

由近及遠 與上面相反。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描寫月亮從床前到夜空,從逆旅到故鄉,就是從近處落筆,漸寫遠處,形象地表現了詩人觸景而生的思鄉之情。

對比 兩種事物處於同等地位,互為映襯。 《越中懷古》“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前三句著重渲染昔日的繁華,而最後壹句以今日的淒涼反襯,構成今昔強烈的對比,抒發作者對盛衰無常的感慨。

互文 並列的幾個句子在內容上是合起來解釋的。 王昌齡《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裏長征人未還”

用典 在詩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既可使語言精煉,又可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

賦 即“鋪排”,對事物的特點不厭其煩的多角度地進行鋪敘陳述。

點化 也叫“化用”,把前人詩文妙句融化為自己的語言的壹種創作手法。如王實甫《西廂記》“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化用範仲淹《蘇幕遮》中“碧雲天,黃葉地”壹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