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規範答題步驟
壹、分析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壹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壹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壹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壹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壹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壹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淒涼等,註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麽而“感傷”。
例如:
絕句二首(其壹)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註]此詩寫於詩人經過“壹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此詩描繪了壹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壹) 這是壹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 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二、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答分析: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壹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答題步驟
(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這手法是怎樣運用的。(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鬥闌幹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麽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參考答案: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壹) 天未放亮,星鬥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 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三、分析語言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能用來答題的詞壹般有:清新自然、樸實無華、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筆調婉約、簡練生動……
答題步驟:(1)用壹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參考答案: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壹),“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四、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壹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麽字?為什麽?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妳認為它好在哪裏?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淒淒別,西風裊裊秋。
壹看腸壹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妳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麽?。
參考答案:同意。
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壹) 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壹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 只壹“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五、壹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麽?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壹個字或壹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麽?妳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麽?
參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壹) 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 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步驟三)
小結:(1)表達的過程要完整。壹種感悟、壹份情感,它的表達壹定有壹個過程。我們在表達這種感悟、情感時,壹定要把過程講清楚。(2)按要求回答,重點明確。題目要求妳回答什麽,妳就回答什麽。要求妳分析意境、環境描寫、語言特點、修辭運用等等,壹定要看清了表達才能有的放矢,重點明確。(3)表達流暢。壹是指文句通暢;二是指先後有序;三是反映用語準確、表達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達流暢應該是能做到的。
高考經典試題訓練
1.(全國卷Ⅰ)閱讀下面壹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春行即興 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壹路鳥空啼。
⑴這首詩的三、四兩句運用了哪種修辭方法?請具體說明。
⑵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答案(1)對偶。“芳草”對“春山”,“花”對“鳥”“自落”對“空啼”
(2)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壹句壹景,且每個畫面都有特色。(步驟壹)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步驟二)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壹絲傷春、淒涼之情。(步驟三)
2、(浙江卷)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壹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遊荷池上 楊萬裏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壹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______________為詩歌的主要意象。(2分)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麽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 西風(2)擬人表現手法。(步驟壹)前壹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淒怨低沈。後壹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二)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三)
3、(遼寧卷)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
江寧夾口三首(其三) 舟下建溪
宋?王安石 宋?方維深
落帆江口月黃昏,小店無燈欲閉門。 客船收浦月黃昏,野店無燈欲閉門。
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船應有去年痕。 側出岸沙楓半死,系舟猶有去年痕。
(1)兩首詩的首句均用了“月黃昏”三個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請問,兩詩借此營造的是壹種什麽氛圍?表達的又是怎樣的心緒?請結合詩的具體內容簡要賞析。(4分)
(2)兩首詩的末句,壹用“應有”,壹用“猶有”,哪個更好?為什麽?請簡要賞析。(4分)
答案(1)“月黃昏”三字為兩詩營造氛圍,表達心緒定下了基本色調。客船、“無燈”野(小)店、半死楓樹,這壹切都籠罩在昏黃的月光中,暗淡朦朧,(步驟壹)營造了壹種淒迷、蕭索、沈寂的氛圍,(步驟二)表達了詩人孤寂悵惘的心緒。(步驟三)“氛圍”“心緒”各2分。
(2)可以有兩種答案:①“應有”更好。“應有”二字蘊含豐富,傳達出了詩人在孤寂中力尋舊影時的復雜心情,其中既有希冀與自信,也有失意與悵惘,更有尋而未見的不甘心,可謂傳神之筆;“猶有”二字則無此意趣。
②“猶有”更好。“猶有”二字,自然道出,卻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跡還保存到現在,說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進壹步傳達出了詩人那種孤寂悵惘的心緒;而“應有”二字卻不能道出此意。
4、(天津卷)閱讀下面壹首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
湖州歌(其六) 南宋–汪元量
北望煙雲不盡頭, 大江東去水悠悠。
夕陽壹片寒鴉外, 目斷東西四百州。
[註]此詩是元滅南宋時,作者被元軍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1)簡析“望”在詩中的作用。
(2)簡析“大江東去水悠悠”與蘇東坡“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表達的不同情感。
答案(1)“望”字後面的內容有煙雲、大江、夕陽、寒鴉等(步驟壹),起到全詩景物描寫的統領作用。(步驟二)
(2)“大江東去水悠悠”抒發了作者身處國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時的悲痛心情,側重現實。蘇軾的詩句表達了對歷史流轉、英雄不在的感慨,側重懷古。
現代文閱讀解題方法歸類
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說明、議論
表現手法:象征、對比、烘托、設置懸念、前後呼應、欲揚先抑、托物言誌、借物抒情、聯想、想象、襯托(正襯、反襯)
修辭手法:比喻、擬人、誇張、排比、對偶、引用、設問、反問、反復、互文、對比、借代、反語
四、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記敘順序:順敘、倒敘、插敘
五、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六
、描寫人物的方法: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外貌
七、描寫景物的角度:視覺、聽覺、味覺、觸覺
八、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
十、描寫(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間接)
十壹、敘述方式:概括敘述、細節描寫
十二、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十三、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下定義、分類別、作詮釋、摹狀貌、引用
十四、小說情節四部分: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十五、小說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具體環境
十六、環境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七、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
十八、論據分類為:事實論據、道理論據
十九、論證方法:舉例(或事實)論證、道理論證(有時也叫引用論證)、對比(或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二十、論證方式:立論、駁論(可反駁論點、論據、論證)
二十壹、議論文的文章的結構:總分總、總分、分總;分的部分常常有並列式、遞進式。
二十二、引號的作用:引用;強調;特定稱謂;否定、諷刺、反語
二十三、破折號用法:提示、註釋、總結、遞進、話題轉換、插說。
二十四、其他:
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記敘文、小說),埋下伏筆(記敘文、小說),設置懸念(小說),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記敘文、小說);深化主題(記敘文、小說);照應開頭(議論文、記敘文、小說)
開頭要引人(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制造懸念,引人入勝;提出問題,引人註意;說明情況,交待背景),結尾要有力(畫龍點睛,發人深思;總結全文,照應開頭;敘述結束,自然收尾;抒發情感,引起***鳴)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壹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3;設問:引起讀者註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註意和思考
4、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5、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6、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7、誇張:突出了……的本質特征
8、對偶:句式整齊有節奏。
(三)
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壹個詞語或短語用了比喻、對比、借代、象征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壹個行嗎?為什麽?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準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準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範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壹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麽?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裏、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壹致(2)該詞與上文是壹壹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麽時間、什麽地點)什麽人做什麽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說明文: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麽,它的特點是什麽,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3.議論文:回答清楚議論的問題是什麽,作者的觀點怎樣,
格式:用什麽論證方法證明了(論證了)+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