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銀級:ui yi u ye ing(細弱級)
紅銅級:ao on ai uo(柔和級)
押韻是在詩文中,把同韻字放在不同句子的相同位置上,壹般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
句子押韻,不僅便於吟誦和記憶,更使作品具有節奏、聲調諧和之美。
例子(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登鸛雀樓》王之渙
例子(2):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檳榔。《月光光》(童謠)
例子(3):不因氣壓搖擺,只因有妳擁戴。《我的驕傲》歌詞 Anders Lee、黃偉文
例子(4):妳「精」我都「精」,飲杯竹葉青。「竹葉青」廣告語
把同韻的字有規律地配置在詩詞等韻文的句尾。各句押韻的字叫做韻腳或韻字。押韻是詩詞等韻文的語言特點之壹。其主要作用是使聲音和諧優美,吟誦順口悅耳, 便於記憶流傳。“韻”和“韻母”是兩個並不完全相同的概念,所謂同韻,指韻腹相同或相近的韻母,如有韻尾則韻尾相同,韻頭可以不同。為了便於押韻,人們把同韻的、可以相押韻的字歸納為若幹韻部,根據現代北京語音的音系歸納的韻部,最常見的有十八韻和十三轍(附:十八韻、十三轍跟普通話韻母對照表)①。
簡介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葉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壹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
同壹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於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比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韻②。
押韻是增強詩歌音樂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容易記憶,對於押韻十分講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布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集成》、《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108部平水韻。
但是需要明白,並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參加科舉,否則即使偶爾壹兩句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規則
近體詩押韻有較嚴格的規定,總結如下: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聲韻③
1、偶句押韻:
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首句均可以押韻或不押韻。例如:
寄揚州韓祚判官 (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雕。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第壹二四句押韻。又如:
登樂遊原 (李商隱)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首句並不入韻,二四句押韻。壹般來說,五言詩首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詩首句入韻為常見。關於首句押韻與否的平仄規律請參照平仄簡表④
2、只押平聲韻:
近體詩規定,只能押平聲韻,這幾乎是壹條死規矩,事實上以近體詩的體例假如押仄聲字會感到非常拗口,所以古人都能自覺遵守這壹規則。記憶中也沒有任何可供借鑒的反例,所以這裏就不另舉例。
3、壹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古詩(古風)允許中途換韻,但近體詩不允許這樣。
首句押韻可借鄰韻
古體詩的押韻,可以把鄰近韻部的韻,比如壹東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壹起通用,稱為通韻。但是近體詩的押韻,必須嚴格地只用同壹韻部的字,即使
這個韻部的字數很少(稱為窄韻),也不能參雜了其他韻部的字,否則叫做出韻,是近體詩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韻,可以借用鄰韻。因為首句本來可押可不押,所以可以通融壹下。比如《軍中醉飲寄沈八劉叟》:
酒渴愛江清,余甘漱晚汀。
軟沙倚坐穩,冷石醉眠醒。
野膳隨行帳,華音發從伶。
數杯君不見,都已遣沈冥。
這壹首押的“汀、醒、伶、冥”屬下平聲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這叫做借鄰韻發端,在晚唐開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壹種風氣。
請參照通轉古韻、108部平水韻
避忌
1、忌重韻
即同壹個韻字在壹首詩的韻腳裏重復出現,此乃大忌。
2、避免同義字相押
如壹首詩中同時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壹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這主要是因為古今語音變化的原因,今天已沒有必要再強調這壹點了。
唱和
唱和就是依照別人詩中所使用的韻字來押韻做詩,叫做“和韻”或“步韻”,主要有三種方式:
1、次韻:又稱步韻,即用原詩相同的韻字,且前後次序都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壹種方式。
2、用韻:即使用原詩中的韻字,但不必依照其次序。
3、依韻:即用與原詩同壹韻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①十八韻、十三轍跟普通話韻母對照表
十八韻:
壹麻,新華字典裏的韻母 a、ua、ia 同屬壹個韻部。
二波,韻母 o、uo。
三歌,韻母 e。
四皆,韻母 ie、ue。
五支,韻母 i (屬 zh、ch、sh、z、c、s 聲母,與七齊有別)。
六兒,韻母 er。
七齊,韻母 i (屬聲母 b、p、m、f、d、t、n、l、j、q、x、y,有別於五支)。
八微,韻母 ei、ui。
九開,韻母 ai、uai。
十姑,韻母 u。
十壹魚,韻母 v。
十二侯,韻母 ou、iu。
十三豪,韻母 ao。
十四寒,韻母 an、ian、uan。
十五痕,韻母 en、in、un、vn。
十六唐,韻母 ang、uang、iang。
十七庚,韻母 eng、ing。
十八東,韻母 ong、iong。
十三轍即十三個通押韻部,分別是:
壹發花,十八韻的壹麻。
二梭波,十八韻的二波三歌。
三乜斜,十八韻的四皆。
四衣欺,十八韻的五支、六兒、七齊。
五灰堆,十八韻的八微。
六懷來,十八韻的九開。
七姑蘇,十八韻的十姑。
八衣欺,十八韻的十壹魚。
九由求,十八韻的十二侯。
十遙條,十八韻的十三豪。
十壹言前,十八韻的十四寒。
十二人臣,十八韻的十五痕。
十三汪洋,十八韻的十六唐。
十四中東,十八韻的十七庚和十八東。
因為十三轍的七姑蘇和八衣欺對應十八韻的十姑十壹魚通韻,合並就是十三轍。
③近體詩基本規律
我們以最簡單的方法,來看看如何構成壹首完整的今體詩。
基本句型“逢雙必反”
以兩個音節為單位讓平仄交錯,就構成了近體詩的基本句型。
五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仄,如上面的“空山新雨後”,“明月松間照”。
七言律句的基本句型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或平平仄仄平平仄,如上面的“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又與第四字相反,但是逢單卻可反可不反,這是因為重音落在雙數音節上,單數音節就相比而言顯得不重要了。這就是所說的平仄“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平仄“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我們寫詩的時候,很難做到每壹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寫絕句時也許還辦得到,寫八句乃至更長的律詩則幾乎不可能。如何變通呢?那就要犧牲掉不太重要的單數字,而保住比較重要的雙數字和最重要的最後壹字。因此就有了這麽壹句口訣,叫作“壹、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第壹、三、五(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後壹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這個口訣不完全準確,在壹些情況下壹、三、五必須論,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後面的“拗句”裏我們會具體談到。至於最後壹字的平仄押韻則是
句腳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聲韻”。
句腳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下句必押平聲韻”
除了第壹聯,其它各聯的上句不能押韻,必須以仄聲收尾,下句壹定要押韻,必須以平聲收尾。首句可押可不押,押韻則平聲收尾,不押韻則仄聲收尾。(這是基本規律,實際上也有許多仄韻詩)
句型平仄“對句相反,鄰句相粘,首末相應”
律詩每壹聯為兩句,同壹聯的上句與下句稱為對句,上壹聯的下句與下壹聯的上句稱為鄰句。
對句相反:指同壹聯上下句平仄相反,如上句是平平仄仄平,下句為仄仄平平仄。
鄰句相粘:指上壹聯的下句起句平仄,與下壹聯的上句起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第二聯的下句天氣晚來秋,是仄仄仄平平,仄仄起,則第三聯的上句明月松間照,應也是平平起,所以是仄仄仄平平,但是因為句腳必須以仄聲收,便變成了頭粘腳不粘,是仄仄平平仄。
首末相應:首句平仄與末句平仄相同。如山居秋暝首句空山新雨後,平平仄仄仄,末句王孫自可留,平平仄仄仄。
符合了以上這四條基本規律,中規中矩,就是壹首合格的律詩。
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這麽簡單,要想進壹步了解其規律,請看“平仄”“押韻”“對仗”。
五律平起:首句第壹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壹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
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絕仄起首句押韻
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平起首句押韻
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絕仄起首句押韻
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平起首句押韻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五律仄起首句押韻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平起首句押韻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七律仄起首句押韻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詩之有韻,猶屋之有柱;柱不穩,則屋必傾圮。韻不穩,則詩必惡劣。故押韻之所當戒者,初學亦不可不知,茲試分述於下:
壹、戒湊韻
俗亦稱掛韻腳。
謂所押之韻,與全句意義不相貫串,而勉強湊合也。如唐詩“黃河人海流”句,若易“流”字為“浮”字,便為湊韻,初學最易犯此,所當切戒。
二、戒落韻
落韻者,出韻之謂也。如壹首詩中通體全押壹東韻,而壹字忽押二冬韻,壹東與二冬雖古韻可通,然用諸古體時則可,用諸今體詩,即為落韻,學者宜慎之。
三、戒重韻
壹字兩義而並押之,謂之重韻。
如耳為五官之壹,又為語助辭;幹為幹涉之義,又可作幹戈解。壹詩中兩義同押,前人間亦有之,但初學終以不犯為是。
四、戒倒韻
倒韻者,將二字顛倒以就韻之謂也。如古詩“新書置後前”句,易前後為“後前”,即所謂倒韻也。然此二字於詞義尚無礙,不妨倒用。若強山林樹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覺不通矣。
五、戒用啞韻
作詩當擇聲音響亮之韻押之,自然音調高超。若用啞韻則非但詞句不挺,即全詩亦因之萎弱矣。
六、戒用僻韻
僻韻又名險韻,如壹先韻之*字,訓輕舉。二蕭韻之釗字,訓遠;單字只義,用之易近湊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與題適相切合音,則亦不妨押之。
七、戒用同義之韻
壹韻中有數字同義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陽之芳香,十壹尤之憂愁,意義皆同,若壹首詩中並押之,未免重復可厭。
八、戒用字同義異之韻
字有實字虛用者,亦有虛字實用者。如壹東韻之風字,不當作諷刺之風字押;四支韻之思字,不當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誤用則便有出韻失黏等弊。初學最宜審慎。
在“韻文”裏,用同壹個“韻”的字放在句尾,使之產生壹種聲音回環的和諧感,這就叫“押韻”。由於押韻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韻腳”。押韻時可以每句都用(指句號,含嘆號、問號,為壹句),也可以連分句也用韻,還可以隔句或隔幾句才用韻。這叫押韻方式,或稱“韻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