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高二語文宋詞《雨霖鈴》《揚州慢》教案

高二語文宋詞《雨霖鈴》《揚州慢》教案

  導標顯示屏幕

 1.學習理解宋詞婉約派的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沈傷感,講究格律音調和諧;

 2.重點領會兩詞情景交融的寫法和所表現出來的意境美;

 3.註意兩詞所表達的情感和前課蘇辛詞在抒情內容和方式上的區別;

 4.背誦這兩首詞並熟記雨霖鈴和揚州慢兩種詞牌格式。

  導學點撥窗口

  探海導航

 先看自學提示,再結合課文註釋,弄清兩詞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練題庫中的跟蹤試題。

 《雨霖鈴》壹詞重點要註意體會情景交融的藝術意境和纏綿婉約的風格。寒蟬雨歇,煙波暮靄,曉風殘月,都是暗淡而淒涼的景;執手相看,多情離別,風情無處說,抒發的是低沈傷感的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環境氣氛和主體情感融為壹體,刻劃出壹對戀人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情景。

 《揚州慢》壹詞要重點體會作者深刻的愛國情懷和低沈的感情基調,以及觸景生情的表現手法。薺麥青青、廢池喬木、清角吹寒、冷月無聲等淒慘、冷落的氣氛使作者傷今懷古,不禁產生昔勝今衰之感。此外,還要註意體會化用杜牧詩詩所產生的新的藝術意境。

  思路結構

 《雨霖鈴》壹詞寫於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愛情慰藉之時,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無光。因而所寫之景所抒之情均淒涼低沈。上闋寫與情人難舍難分、依依惜別的場面,以寫景為主,但字字含情;下闋想象別後的生活場景抒發痛苦之情。結構圖:

 《揚州慢》壹詞表達了作者感懷家圓、傷時念亂的心情。上闋全寫眼前實景,寫出了劫後揚州的蕭條景象,紀行寫景扣緊駐、看、想、聞開展描述層次;下闋傷今懷古以杜牧當年揚州詩之勝反襯現在揚州之冷清蕭條,扣住揚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二十四橋、芍藥—來寫。結構圖:

 上闋實寫蕭條之景

 景物1:薺麥青青

 景物2:廢池喬木

 景物3:清角吹寒

 下闋虛擬設想

 擬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難賦深情

 擬想2:橋月仍在,玉人已無

 擬想3:花開依舊,人事全非

  疑難指津

 ·《雨霖鈴》的景物描寫與抒情的關系:壹是景物特征鮮明。“寒蟬”“驟雨”“煙波”“暮靄”“楊柳岸”“曉風”“殘月”都是暗淡淒清且具有較大的聯想空間;二是景物含情。試想蟬是寒的、風是冷的、月是殘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戀與哀愁呢?這便是融情入景的寫法,“壹切景語皆情語”。

 如何理解《揚州慢》詞中杜牧詩句的引用?:揚州自古繁華,特別至中晚唐時期已成為長江中下遊流域經濟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薈萃之地。唐人有很多詠揚州的詩作,猶以杜牧的幾首最為著名。狀寫揚州之繁華無出其右者。姜夔在《揚州慢》中要表現揚州的昔勝今衰,化用杜牧詩句,壹方面自己可省卻許多筆墨,更重要的還可引發讀者美好的回憶,反襯當今的蕭條敗落。

  語言揣摩

 1.“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評析:這是柳永的名句,歷來膾炙人口。妙就妙在問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動,似答非答,韻味無窮。更妙的還在於景物鮮明且又含情。“楊柳岸”“曉風”“殘月”三項景點十分和諧地融合在壹起,構成壹個層次分明、幽靜而開闊的意境,引人入勝。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習俗。“留”“柳”諧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對方留下來,古代文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到楊柳,《詩經·采薇》“昔人往矣,楊柳依依”寫的就是離別之情。更兼之風月關情,何況是拂曉之涼風,黎明之殘月。因而,“楊柳岸曉風殘月”明寫實景,暗寫別情,顯得含蓄而有余味。

 運用:中國古代詩詞往往詩

 畫相通,詩中有畫,

 畫中有詩;詩可配畫

 畫可配詩。該句詩兼

 有詩情和畫意,請試

 為之配畫。只要能體

 現主要大意即可。示

 例如右:畫中有流水

 潺潺,揚柳依依,曉

 風拂拂,燕子飛飛,

 殘月隱隱,詩人提壺

 獨行,似醒似醉。

 2.“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評析:姜夔遊揚州時值隆冬,芍藥並未抽蕊開花,但揚州芍藥向來以“甲天下”著稱,作者不禁想象到將來芍藥盛開,而名都已成空城還有誰來賞花采摘呢?全詞至此壹聲長嘆,宛如百感交集,把傷今懷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給讀者留下深沈的思考和回味。

 運用:在這壹片蕭條之中,二十四橋邊的紅藥仍壹如既往的在縱情的茂盛的年復壹年的開放,但是又有誰來欣賞與采摘呢?(翻譯與擴寫)

  名題講析

 1.對李清照《如夢令》壹詞分析不當的壹項是(1995年全國高考題)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實際指的是消不盡的傷感和煩悶情緒。

 B.“綠肥紅瘦”中的“綠”、“紅”分別代替葉和花,“肥”“瘦”分別形容葉的茂盛和花的雕冷。

 C.這首詞從壹般的敘述轉入到壹問壹答,然後是設問和慨嘆,層層拓展、深入。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達對春光留念和惜別的壹種傷感情緒。

 講析:本題選用了宛約派李清照的詞作名篇,詞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點。四個選擇項分別考了詞語的含義、詞語的煉字煉意、詞作的思路、詞作的表現手法,都是古詩詞鑒賞的基本要素。A項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層含義,從全詞立意看A是正確的;B項是對煉字煉意的分析,這裏“綠”“紅”“肥”“瘦”都是借代手法,體現作者煉字的新奇,歷來頗受稱頌把玩,分析也是正確的;C項是對詞作思路的概括,詞雖簡短,卻有敘事過程和抒情層次,分析正確;D項鑒賞的角度是表現手法,作者寓情於事,融情於景,並非“直抒胸臆”,因而D項分析不當,應選D項。

  風景剪輯

 剪輯1:

 柳永字耆卿,名三變。善為樂章,長於慢詞,以描寫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見長,且多寓以同情之意,市井特聲鮮明,語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們的賞識和歡迎。初試不第,作《鶴沖天》詞雲“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後再次應試,宋仁宗故意將其黜落且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剪輯2:

 宋詞代表了宋代文學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詞壇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歐陽修,後來大政治家範仲淹又開辟了詞的意境並啟發了豪放派詞風,慢詞聖手柳永拓寬了詞的篇幅並發展了宛約派詞風。北宋後期大文學家蘇軾對詞進行了徹底的革新開創了豪放派詞風,周邦彥則成為此時宛約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棄疾、陳亮等繼承了豪放詞風並形成了愛國詞派,李清照是此時的宛約派大家。南宋後期出現了以姜夔為首繼承了宛約派詞風並發展為格律詞派。

 能力演練題庫

  跟蹤試題

 壹.選擇題:

 1.下列著名詞作家均屬於宛約派的壹項是:

 A.溫庭筠、柳永、李清照、姜夔

 B.李煜、蘇軾、陸遊、辛棄疾

 C.蘇軾、陸遊、溫庭筠、李煜

 C.柳永、李清照、陸遊、辛棄疾

 2.下列詞句停頓不正確的壹項是:

 A.念/去去、千裏煙波暮靄B、便縱有/千種風情

 C.自/胡馬窺江去後

 D、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

 3.下列加點語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A.都門帳飲無緒緒:心情、情緒

 B.暮靄沈沈楚天闊暮靄:傍晚的雲氣

 C.夜雪初霽霽:雨、雪停止,天晴

 D.解鞍稍駐初程初程:指整裝待發

 4.下列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壹項是:

 A.“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交待了離別的時間、地點和環境氣氛。

 B.“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表明作者在此情此景當中所產生的離情別緒和古人壹樣深。

 C.“自胡馬窺江去後,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前壹句寫揚州破壞的原因,後壹句寫戰亂造成的慘狀。

 D.“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表達出物是人非、今不如昔的景象,無限痛惜之情溢於言表。

 二.填空題:

 5.北宋時期使詞具有較多社會內容的是號稱“慢詞”聖手的_____因做過屯田員外郎,所以世稱________;開拓題材領域,突破音律束縛,創立豪放詞風的是_______;南宋初期豪放派的首領是______;詞風力求典雅,代表格律詞派的作家是_______字_______號_________。

 6.閱讀下列四首杜牧的詩,按要求填空:

 贈別(其壹)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遣懷

 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春盡江南草木雕。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嘆花

 恨尋芳到已遲,往年曾見未開時。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請把下列四句詩分別歸原到上面四首詩中去:

 A.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B.十年壹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C.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D.如今風擺花狼藉,綠葉成蔭子滿枝。

 ①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

  提高試題

 三.閱讀下面柳永的壹首詞,完成7-10題:

 八聲甘州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壹番洗清秋。漸霜風淒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

 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①,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②知我、倚闌幹處,正恁凝愁。

 註:①“颙望”即仰望;②“爭”同“怎”。

 7.對該詞詞句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A.“瀟瀟暮雨”指傍晚的雨勢急驟。

 B.“苒苒物華休”指美好的景物逐漸雕殘。

 C.“何事苦淹留”不知道什麽原因留連於此,不忍離去。

 D.“正恁凝愁”正有許多愁緒凝結,如此難以排解。

 8.對該詞詞句所作的比較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

 A.“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壹番洗清秋”壹句與《雨霖鈴》中的““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壹句在全詞中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

 B.“紅衰翠減”壹句與李清照《如夢令》中“綠肥紅瘦”壹句從煉字修辭的角度來看有相同的妙處。

 C.“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與姜夔《揚州慢》中的“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同樣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D.“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與辛棄疾《永遇樂》中的“斜陽草樹,尋常巷陌”描寫的都是山河破敗之景象。

 9.對該詞有關內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

 A.該詞上闋寫景,景中寓情。特別是“是處”與“惟有”兩句動靜結合,衰榮相對,又蘊含作者的憂愁。

 B.下闋抒情。“想佳人”與“爭知我”兩句對照呼應,刻劃出天各壹方的壹對戀人的相思之苦。

 C.本詞情景交融。景是蕭條破敗之景,與姜夔《揚州慢》中所寫之景幾近相同;情是離別相思之情,《雨霖鈴》中抒之情別無二致。

 D.本詞中“對”“漸”“望”“嘆”“爭”等字都壹字領起,稍作停頓,然後下接幾字或壹句。

 四.閱讀南唐後主李煜《浪淘沙》壹詞,完成10-11題:

 浪淘沙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裏不知身是客,壹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10.對這首詞文句的解說,錯誤的壹項是:

 A.“春意闌珊”表面是指春意雕零,實際上是表達逝者如斯,時不再來的慨嘆。

 B.“無限江山”和作者另壹首詞的詞句“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山河”所指是壹樣的,都是指南唐山川。

 C.“夢裏不知身是客”表面是寫夢境,實際是寫夢醒後的情況。只有夢醒,才知道自己的客人身份。

 D.“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壹句感嘆自己大好時光已去,昔榮今衰簡直相隔天地之遙。

 11.對這首詞分析不恰當的壹項是:

 A.這首詞上闋從景寫起,由景到情,將夢境與現實,歡樂和悲愁交織在壹起。下闋重在抒發亡國之痛。

 B.詞中塑造了壹個失去故國,壹夢醒來無限辛酸的亡國之君形象。全詞都運用描寫手法,把人物形象刻劃得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C.“別時容易見時難”這壹句是從李商隱《無題》詩中的“相見時難別亦難”化用而來的。它抒發了人世間離愁別恨的深沈感受,被後人廣為引用。

 D.詩中運用白描、對照、比喻等手法。語言精練生動,富有感染力。

 五.閱讀姜夔《永遇樂》壹詞,完成12-14題:

 永遇樂

 次稼軒北固樓詞韻

 雲鬲迷樓①,苔封很石②,人向何處?數騎秋煙,壹篙寒汐,千古空來去。使君心在,蒼崖綠嶂,苦被北門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飲③,大旗盡繡熊虎。前身諸葛,來遊此地,數語便酬三顧。樓外冥冥,江臯隱隱,認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長淮金鼓。問當時依依種柳④,至今在否?

 註:①鬲同隔;迷樓在揚州,與京口北固亭隔江相望,是隋煬帝巡幸江都時所建。②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傳三國時劉備與孫權在其上***商破曹大計。③用典:東晉征西大將軍桓溫駐守京口時曾有“京口酒可飲,箕可使,兵可用”的豪言。④用典:東晉征西大將軍桓溫北伐時眼見早年手植之柳已長大,不禁感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12.對該詞有關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壹項是:

 ①次韻:用原詩詞的韻作詩詞。②使:假使。

 ③江臯:江邊高地。④中原:指北方淪陷區。

 ⑤神京:指當時南宋都城臨安。⑥金鼓:借代南宋軍隊。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②⑤⑥

 13.對該詞詞句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

 A.“數騎秋煙,壹篙寒汐,千古空來去”與辛詞“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含義相同,均寓有英雄難覓,江山寂寞,時勢消沈之感慨。

 B.“有尊中酒差可飲,大旗盡繡熊虎”壹句是贊頌辛棄疾文武風流,豪氣四益,且麾下兵精將猛已作好了北伐準備。

 C.“前身諸葛,來遊此地,數語便酬三顧”是把辛棄疾比作諸葛亮,認為北伐中原,唯辛棄疾可擔大任。

 D.“問當時依依種柳,至今在否”此句是感嘆年華易逝,功業無成,北伐難以指望。與辛詞相比略顯消極。

 14.對該詞思想內容和表現手法的分析不恰當的壹項是:

 A.該詞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壹詞用韻相同,都是“處”“住”“去”“虎”“顧”“路”“鼓”“否”等字押韻。

 B.該詞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壹詞均用典較多,且均表達出對南宋王朝的憤懣和對英雄業績的向往。

 C.該詞著力塑造了壹個作者所崇敬的當代英雄—辛棄疾的形象,並在這壹英雄豪傑的形象裏寄寓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己即盼望北伐成功國家統壹。

 D.該詞是刻意學辛詞的作品,但頗有變化。既擺脫了宛約派之低沈綺麗,亦無豪放派之悲壯雄奇,獨顯空靈悠遠雋雅之致。

  創新試題

 壹.讀下列王國維《人間詞話》的壹段話,回答15-16題: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為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於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裏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蘺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自能得之耳。……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壹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

 15.試以上述之“境界”說,分析下列柳永抒寫對京都故人懷念之情的《訴衷腸近》壹詞,是否有境界?是何種境界?

 訴衷腸近

 雨晴氣爽,佇立江樓望處。澄明遠水生光,重疊暮山聳翠。遙認斷橋幽徑,隱隱漁村,向晚孤煙起。

 殘陽裏。脈脈朱闌靜倚。黯然情緒,未飲先如醉。愁無際。暮雲過了,秋光老盡,故人千裏。盡日空凝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請妳結合上述例句,再引用1-2句古詩詞,說壹說妳是喜歡有我之境還是無我之境,要簡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2。B3。D4。B

 5.柳永柳屯田蘇軾辛棄疾姜夔堯章白石道人

 6.①C②B③A④D(主要根據押韻和全詩含義來填)

 7.C(意為不知何故久留他鄉)8.D(柳詞景不是山河破敗,只是主觀觀感)

 9.C10。C(客指自己身為俘虜)

 11.B(全用描寫手法不妥,形象栩栩如生亦不當)

 12.C13.D(種柳句乃仿辛棄疾口氣,與年華易逝無關)

 14.B(姜詞無憤懣,只有對辛棄疾的贊頌)

 15.為有我之境。暮山、斷橋、幽徑、漁村、孤煙、殘陽、暮雲等均已點染出“黯然情緒”屬“物皆著我之色彩”。1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