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閱讀可以運用下列方法:
壹、同壹詩人同壹題材作品比較閱讀
例如唐代詩人李白的兩首寫長江三峽的詩比較: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裏江陵壹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
輕舟已過萬重山。
上三峽
巫山夾青山,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這兩首寫三峽的詩,雖然都出自詩人李白之手,但情感和格調大不相同,前者情感愉悅、心情暢快;後者情感苦悶、心情酸澀。讀《早發白帝城》要用輕快語調,表達喜悅暢快的心情;讀《上三峽》宜用緩慢低沈的語調,表達詩人沈悶苦澀的心境。為什麽會有這個不同? 大學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昔人論詩詞,有景語、情語之別,不知壹切景語皆情語也。”《上三峽》寫於詩人流放夜郎途中,詩中描寫巫山險峻,巴水紆曲,舟沿長江逆水而上,遲緩難行。更因心情愁苦使詩人壹夜發白,流放者唯覺逆境難熬,心情憤懣,風光再壯麗,也沒有心情觀賞。《早發白帝城》是詩人流放途中忽聞赦書,旋即乘舟東返時寫的,水是順流而下,心情也十分暢快。遠望高城入雲端,晨光正燦爛,胸襟為之開闊,舟行為之輕快。同壹位詩人,同壹處景致,卻氣象迥異,正是“融情入景”“披情入境”的鮮明寫照。
二、同壹詩人不同風格作品比較閱讀
例如唐代詩人杜甫兩首詩比較
江畔獨步尋花(其六)
黃四娘家花滿蹊,
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戲蝶時時舞,
自在嬌鶯恰恰啼。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這兩首詩體現杜甫不同的創作風格。《春望》寫於757年3月,主要體現杜甫沈郁頓挫的風格。是杜甫被安史叛軍俘獲,帶回長安途中所作。詩的前四句寫春城破敗的景象,飽含心酸感嘆;後四句寫心裏掛念親人,充滿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情。全詩蘊藉深沈,情感自然真摯。而《江畔獨步尋花》(其六)則在自然輕松中體現杜甫風格的多樣性。
三、同壹時期不同風格作品的比較閱讀
請比較詩人艾青與田間寫於抗日戰爭時期的兩首詩作:
我愛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壹只鳥 ,
我也應該用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