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詩也稱傳單詩、墻頭詩、巖頭詩、打油詩等。顧名思義,這些詩寫出來後,或在街頭、巖石上張貼,或印成傳單散發,是壹種緊密配合當時鬥爭,比較直接地發揮宣傳教育作用的詩的戰鬥形式。因此作為壹個運動,它在國民黨統治區的政治環境裏,必然會受到各種阻力,無法廣泛地開展。街頭詩運動主要的是在各個抗日民主根據地裏流行。1938年8月7日,被當時在延安的詩人稱為“街頭詩運動日”,在延安的大街小巷,墻頭和城墻上,張貼起街頭詩。《街頭詩歌運動宣言》號召人們“不要讓鄉村的壹堵墻,路旁的壹片巖石,白白的空著”,認為街頭詩運動“是使詩歌服務抗戰,創造大眾詩歌的壹條大道”。
田間從延安到晉察冀,壹直是街頭詩運動的積極的推動者。他這時期寫的街頭詩像《假使我們不去打仗》《毛澤東同誌》、《義勇軍》、《啊,遊擊司令》、《給飼養員》、《我們是莊稼漢》等,詩行簡短,寓意深長,在樸素的詩句裏,充滿著火熱的時代氣息和強烈的愛憎感情。寫街頭詩、傳單詩比較活躍的作者還有邵子南、史輪等。街頭詩的作者也不限於詩人,“在冀中某些地區,已經有群眾自己創作的街頭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