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寒樹煙中,盡烏戌六朝舊地;
? 夕陽帆外,是吳興幾點遠山 。”
“平升三級”
古鎮綿延壹裏多長的石板小巷上的回音。沿水小街有“石幫岸”,雕上壹個瓶,瓶裏插著三支戟,取“平升三級”的意思。
“四門八坊數十巷”
烏鎮備東南之形勝,具吳越之風韻,依水建街、傍水設市;西柵大街隨水而形,汲水而生,家家是臨河閣樓,戶戶有汲水曉窗。
西柵由12座小島組成,70多座小橋將這些小島串連在壹起,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均為全國古鎮之最。
“ 路線圖 ”
觀看高桿表演 → 逢源雙橋 → 財神灣 → 香山堂藥店 → 江南百床館 → 江南民俗館 → 高公生酒坊 → 宏源泰染坊 → 走仁義橋 → 傳統手工作坊區(糕點作坊、湖筆作坊、銅器作坊、布鞋作坊、刨煙作坊等)→ 江南木雕館。
余榴梁錢幣館 → 茅盾故居、立誌書院 → 古戲臺 → 修真觀 → 夏同善翰林第 → 皮影戲 → 傳統商鋪區 → 匯源當鋪 →浙北分府(位於西柵景區邊)。
“電影裏的烏鎮”
眾多影視劇在烏鎮取景拍攝,《似水年華》、《美麗無聲》、《壹江春水向東流》、《再生緣》、《魯迅》、《祝福》、《紅粉》、《徐文長》、《杜十娘》、《壹鳥九命》
江南百床館
座落在烏鎮東大街210號,又稱趙家廳,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床精品,是中國第壹家專門收藏、展出江南古床的博物館。其中第二展廳陳列的清·拔步千工床,前後***有三疊,歷時3年雕成,被譽為“鎮館之床”。
宏源泰染坊
始創於宋元年間,原址在南柵,清光緒遷址於此。藍印花布是我國傳統的民間工藝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歷史,烏鎮則是藍印花布的原產地之壹。其原料土布、染料均來自鄉村,工藝出自民間,圖案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宏源泰染坊,可以看到從紋樣設計到拷花染色工序的全過程演示。
余榴梁錢幣館
余榴梁是烏鎮茅盾故居東側壹幢古老的民居內,開設著壹家特殊的“銀行”。這家銀行裏藏有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萬多種錢幣,人稱“萬國銀行”。其實它並非銀行,而是烏鎮的壹個旅遊景點——余榴梁錢幣館
先有勞邱,後有烏鎮”的說法,民間說得“勞邱”是兩個姓氏。我國的姓氏始自唐堯,盛於夏、商、周,以此推論,勞姓和邱姓可能是夏代或夏代以前聚居在車溪兩岸的兩個小部落,距今已有4000余年 了。
烏鎮因何得名,明代《烏青誌》載:烏青鎮者,烏有烏陀、青有昭明青瑣,故著二名,同屬吳。吳戍兵備越,名烏戍,秦置會稽郡,為始名,據今已有3000年了。
看得見的是各種綠,軟泥上有青荇在招搖,望不見的是水鄉的根。鳥瞰烏鎮,房屋林林總總、擠擠密密,老街高高低低、曲曲折折,滿眼是緊湊與生動,像茂密的藤蘿做自然的舒卷。
西市河寬不過20米,雞犬之聲相聞。隔河人家,輕喚壹聲兒,對岸便探出頭來回應。石板路壹走到底,像漫長的老膠卷,每壹格都是故事。墻根躺三兩排木椅,支三兩根木柱,下八九級石階,便有渡船蕩著波兒在候著。河埠系舟,水畔勒馬,到處有碼頭,隨地是水口,出門便上船,起岸就進店,烏鎮人隨時可以出發,哪裏都能生根。船工或者船娘慈善地坐著或者蹲著,不招徠妳,只等妳的借問,或者謙和地糾正妳,這不叫烏篷船,烏鎮不是壹切都姓烏。
悠悠蕩蕩軟夕陽,碧水雲天,五嶽墻。
層層疊疊映明月,紅燭點亮,積德梁。
“太平屋”
烏鎮是壹個可以發呆的地方,直到妳呆若木雞,凝成壹幅壁上畫、岸邊圖、水中景。水鄉烏鎮,是溫潤的江南玉,任由風雨刻刀精心地雕、細細地磨,在流水時光裏淡淡地沁養。
“靈氣,水隔”
橋是烏鎮的書簽,烏鎮是橋的故鄉。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烏鎮沒有兩座壹樣的橋。烏鎮的橋始建於南宋,今有70多座。或莊嚴持重,結結實實,披壹身斑駁的綠苔;或縱身躍然,寥寥幾筆,如國畫裏壹勾靈巧的飛白;或樸素平坦,簡簡單單,像老農民的汗巾,隨意擱在河腰上。通安橋,萬興橋,如意橋,遷善橋,鹹寧橋,平安橋,延嗣橋……寓示烏鎮人價值觀的橋名,讀得妳慈眉善目,佛心滿滿。
九寺十三庵,東西兩寶塔”,歷史上曾有廟、觀、塔、寺、庵、堂、殿、祠達50多處,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在這裏開壇布道,廟宇教堂廊腰縵回,檐牙高啄,鐘磬相聞,烏鎮彌漫了幾分宗教般的神秘。南朝的風,唐朝的派,南宋的雅,明清的頌,民國的韻,流轉在烏鎮的屋宇檐角,發出滄桑天籟;幢幢不同景,款款不重樣,各色各樣的老墻列隊走在烏鎮長長的T臺,展示自己的顏值。
“白蓮塔”
古鎮不能沒有古塔。建於宋朝,毀於元朝,重修於明朝的白蓮塔,如今仙風道骨地肅立在鎮西的瀲灩水光之中,是烏鎮的魂;看過風,觀過雨,見證過小鎮春秋,是烏鎮的眼。
“ 烏 ”
古樸是烏鎮的底色,靈動是烏鎮的天性。遍地茶館酒肆,滿街客棧商鋪,可以接南北客,談東西事,聊古今天,每壹句都那麽妥帖。從從容容,低低緩緩,烏鎮的日子散淡而恬靜。
烏鎮的民居大多磚木結構,河中生柱,水上架閣。角角落落的創意,裏裏外外的匠心,結構密集但有章法,緊湊中常有閑筆。高墻深宅,園林奇石,爬墻虎沿著窗欞攀緣。每壹戶窗牖都很講究,大窗套小窗,扇葉微啟。進門有梯,樓上有閣,雖然逼仄卻有妥妥的舒適感,不會壅塞,沒有磕絆。屋挨屋,墻跟墻,門通門,進壹家門做百家客。枕水人家,千家壹條枕,萬戶不同夢,各進各的溫柔鄉。
“ 進士,舉人…… ”
醒來的烏鎮,從曙色裏鉆出來那麽多的船兒,或撐壹支長篙,或搖壹柄爛槳,聚向水村漁市。誇著自家的瓜果菜蔬、雞鴨魚蝦,妳讓我推,討價還價,從容和氣不爭吵,吳儂軟語像唱歌,句句是水鄉晨曲和諧的音符。
不嘗烏鎮小吃,不算到過烏鎮,舌尖上的烏鎮讓妳垂涎三尺。嘉興粽子蜜糖糕、春卷茶食杭白菊、鮮肉包子姑嫂餅讓妳口口香甜,梅幹菜燒餅、三珍齋醬雞令妳唇齒留香,更有吳媽餛飩、沈記花生糕、茅老太臭豆腐叫妳鄉愁縈心。點壹道烏鎮的紅燒羊肉,喝壹口烏鎮產白米、白面、白水制成的“三白酒”,何妨“醉臥春風深巷裏,曉尋香旆小橋東”。
烏鎮人家逐水草而居,在煙雨中尋夢。青磚青瓦青石板,木門木船木桌椅,雖有些斑駁,卻是歲月留痕,是李杜蘇白遺落的稿箋,是乾隆六下江南丟失的詩句。河邊修竹叢叢,粽葉蓁蓁,蘆花依依,烏鎮的雨季是水草的天堂。
河暗雨欲來,浪白風初起,壹會兒便是細雨濕衣、閑花落地,草在水中舞了。秋雨滴篷牽牽扯,殘風打頭絲絲涼,烏鎮是泊在淡煙疏雨裏的壹條船。秋色裏的烏鎮殘荷清淒水清泠,凝住了霜橋夜泊風雨樓,凍住了枯樹寒鴉半只槳,只有斜陽穿柳,壹縷青煙飄向天外。
哪壹塊是唐宋的磚,哪壹片是明清的瓦,哪壹片青葉是南梁太子心碎的詩詞在低吟,哪壹滴水珠是吳越子弟心酸的淚滴流到今?江南是中國的鄉愁,烏鎮是江南的愁鄉。那壹縷縷風、壹絲絲雨,是滿天詩詞在飛飏、滿天淚滴在找眼窩;那壹爿爿粉墻黛瓦,壹灣灣河港水巷,走進明信片,把心事寄給遠方。
尋親烏鎮,倚橋而立,枕河而眠,立起的是思念,躺下的是愁腸。烏鎮是天界饋贈的壹幅水墨畫,飄落在江南的壹隅,讓妳流連忘返,直想卷起帶走。
帶走是奢念,冥想卻是長長的巷子。古鎮是該有巷子的,斑斕故事,錦繡文章,全藏在這百轉柔腸裏了。拾掇起記憶的殘片,四通八達地走向幽深或者遙遠,讓妳牽腸掛肚卻又看不盡、想不清、思無期。沒有巷子的老街沒有歷史,沒有巷子的人生沒有風景。
小巷深深,壹定要有路燈來照亮,但烏鎮的街燈常常被人忽略。鐵皮白罩,簡潔、端莊,秀美、素樸,掛在街角,不誇張,不擋道,不遮視線,卻是青磚粉墻上不能或缺的壹筆,是烏鎮的縮影。曙色初上就隱退,只裝點妳的風景;夜幕壹降便上崗,在該亮處發光。月讀天,風讀地,燈讀人。巷口處遙遙對對的,是壹只陳年的燈籠,輕輕地晃,敲著歲月的更。
歷史是最好的美容師,時間是最好的泥瓦匠,窘迫的步履焦躁的心,緊巴巴的念想皺巴巴的情,來烏鎮壹憩,這裏能修復壹切。
但我們能修復被撕碎的鄉愁麽?當壹堆奇形怪狀的建築垃圾、富麗堂皇的文化敗筆充斥眼簾的時候,烏鎮卻提供了壹個鄉愁樣本。
沒有烏鎮,怎能憶江南?
沒有江南,何處寄鄉愁?
祈求上天,心存敬畏,感恩祖宗,傳承典籍
孟紫有約……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