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代揚州的詳細資料

古代揚州的詳細資料

今天的揚州地區,春秋時稱“邗”(邗國為周代的方國之壹,後被吳所滅)、秦、漢時稱“廣陵”、“江都”等、東晉、南朝置“南兗州”、北周時稱“吳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將揚州治所從丹陽移到江北,從此廣陵才享有揚州的專名。 壹部揚州運河發展史,幾乎就是壹部古代揚州發展史。

運河哺育了揚州,是揚州的“根”。作為“運河城”的揚州,在新的世紀,應對運河文化資源加以大力開發和利用,通過旅遊讓古老的運河文化為揚州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積極的貢獻。

壹、揚州古運河黃金旅遊線的開發

古運河揚州段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壹段。現在揚州境內的運河與2000多年前的古邗溝路線大部分吻合,與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則完全契合,從瓜洲至寶應全長125公裏。其中,古運河揚州城區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約30公裏,構成著名的“揚州三灣”。這壹段運河最為古老,可謂歷史遺跡星列、人文景觀眾多。

在這段運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動的著名場所瓊花觀(西漢?6?1道教);高?寺(隋代?6?1佛教)、普哈丁墓園(宋代?6?1伊斯蘭教)和天主教堂(清代?6?1天主教);有反映揚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築的遺址水鬥門、龍首關(鈔關)、東關古渡(雙甕城)和古灣頭閘;有古代帝王巡視揚州留下的遺跡:瓜洲古渡錦春園、高?寺行宮禦園和龍衣庵;有體現“富比王侯”的揚州鹽商住宅群落——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個園以及汪氏小苑等;有唐代揚州鑒真大和尚東渡日本時的啟航地文峰塔。

在這條運河線上,留下了歷代著名文人墨客大量的詩文名篇:“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李白);“嘹唳塞鴻經楚澤,淺深紅樹見揚州”(李紳);“春風十裏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杜牧);“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徐凝);“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陸遊);“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等等。這些千古名句,描繪了古代揚州曾經有過的“歌吹沸天”、極盡繁華的輝煌時代,而這壹切無不與運河壹脈相承。在運河綿延千裏的岸線上,揚州與運河的興衰息息相關!

揚州鹽商,不僅在綿延千裏的古運河沿線,甚至在中國歷史上都是壹個特有的現象。它的特殊性,使得我們在談起揚州時就不能不談到鹽商;而只要談到鹽商,又不能離開揚州去談鹽商。揚州哺育了鹽商,而鹽商也為揚州留下了壹份極為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那壹座座匠心靈構、令人嘆為觀止的高墻深院和私家花園裏,塵封了多少興衰沈浮、悲歡離合的歷史故事?

清代揚州的鹽商,是壹個顯赫的政治經濟集團。兩淮鹽稅直接關涉到清朝廷的經濟命脈,所謂“關系國庫,最為緊要”。鹽商們的大量財富,是統治者特殊開支的來源;而鹽商的壟斷利益,又靠清政府的庇護,所以很自然地形成了上自皇帝、下至臣僚和鹽商在政治上、經濟上相互利用和相互依存的微妙關系。乾隆南巡每次過揚,開支浩繁,均由鹽商負擔。為博得帝王的歡心,鹽商們又不惜揮霍萬金,大興土木,修建園林,連乾隆也感嘆萬分:“揚州鹽商……擁有厚資,其居室園囿,無不華麗崇煥。”前不久熱播的《康熙大帝》、《李衛當官》等諸多影視劇以及明清以來的若幹文學作品,就充分反映了揚州鹽商的生活情景和生財之道,這些影視、小說、故事吸引了全國多少觀眾的註視和矚目,他們對鹽商充滿了好奇和疑惑,鹽商文化群景區是我們進行旅遊資源開發的寶貴財富!

目前,在我市渡江路以東,甘泉路、廣陵路以南,泰州路以西,南通路以北,尚比較集中的保留著當年揚州鹽商(包括其他巨商)以及封建官員的住宅群落和私家花園,尤其是南河下壹帶更為密集。 文峰塔始建於明代萬歷十年(1582年),位於市區南郊寶塔灣古運河東岸。該塔為磚木結構,七層八面,塔基為石築須彌座,塔身為磚建,每層有塔檐和欄桿。平面內方為八角,開四門,內壁上下交錯,重疊呈八角形。整個建築既清秀,又雄偉,兼有南北之長,給人以基礎堅實、端重穩實之感。塔底層周壁嵌石刻22塊,內容為《重修文峰塔記》及募捐者姓名。塔內尚存長形石碑壹塊,上刻“文峰禪寺”四大字。周圍塔院散點玲瓏山石,植松竹翠柏花卉,清新宜人。該塔扼古運河進出揚州之咽喉,自落成之日起就成為船舶進出揚州的標誌,是揚州漕鹽業和古城數百年興衰的忠實見證。這裏也是唐代高僧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啟航碼頭之壹。塔前,古運河邊有壹石碑,刻隸書“古運河”三個大字,左側刻小字“唐天寶二年(公元七四三年)鑒真大和尚命弟子抵東河造船準備首次東渡”。登塔眺望,揚城景物盡收眼底。前不久,文峰寺和文峰塔已修葺壹新。鳳凰島,它由五個翠螺青黛般的小島構成,島嶼面積4700多畝,水域面積近萬畝。其林業帶南北長約5公裏,少有人家,居民以捕魚捉蝦為生,舍宇四周果樹繁多,池塘岸邊鵝鴨成群,好壹派農家園風光。鳳凰島也有著積度深厚的人文景觀,秦漢有地藏,隋唐有遺存,宋元有史述,明清有故事,古往今來,文人騷客和帝王將相在這裏的行跡,更是充分展現出該島歷史文化的悠久與厚重。唐代詩人劉長卿在這裏“落花逐流水”,太平天國遵王賴文光在這裏“予唯壹死,以報邦家”,康熙皇帝在這裏查看水工,乾隆皇帝在這裏留下墨跡。 邵伯鎮最著名的廟宇為梵行寺,亦稱梵行禪院,俗稱西寺,遺址在今之邵伯船閘,系東晉寧康三年(375年)僧行密建,早於謝安築埭;另有謝公祠,亦稱甘棠廟,相傳為謝安築埭時所建(安於同年病逝),見之於古籍最早的為宋《元豐九域誌》,鎮北有甘棠義井,民間傳說亦為謝安築埭時所鑿。古鎮上有棵甘棠樹,盤根錯節,是為懷念謝安治水而植,為古鎮象征,樹有三奇,華而不實,無風自動,先開後合。鎮中心有康熙年間鑄造的鎮水鐵牛。邵伯古街巷景觀也別有風味,南北長3裏,均為條石路,尚存明代邵伯驛遺址、鬥野亭、大碼頭、雲川閣、大王廟歷史文化遺跡,值得壹遊。

邵伯鎮不僅有著豐富的人文資源,還由於邵伯湖的風光而增添風彩。進入邵伯湖中,頓時就有壹種融入大自然的感覺。水天壹色,豁然開朗,鷗鷺群群,不時掠過水面,清靜的空氣中彌漫著湖水的氣息,沁人心肺,晴天碧波萬傾,水平如鏡;遇風白浪滔滔,茫茫壹片;雨天煙霧蒙蒙,偶見漁船在浪裏巔簸,別有壹番境界。如遇夕陽西下,萬片金鱗跳躍於湖中。前不久,邵伯鎮在湖畔建起了度假村,有現代西歐風光的休閑接待大廳、竹樓、小木屋、沙灘浴場,還有遠近聞名的邵伯小吃。如邵伯菱,與寶應荷藕、高郵雙黃蛋壹起列為“運河三寶”。邵伯菱屬四角菱,菱呈水餃形,前後兩角大,平展略下垂,左右兩角小,向下彎曲,腹部不對稱,向壹邊突出,平均菱長5.5厘米,寬4厘米,具有個大、脯肥、澱粉多的特點。鮮菱為淡綠色,煮熟後為淡黃色。煮熟後的菱,香如核桃,味似板栗。菱米燒雞,更是邵伯著名的時鮮佳肴。用生菱加工成菱粉,質地細,味道正,食之“補中延年”(《本草綱目》),堪稱澱粉中的珍品。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邵伯時,品嘗過邵伯菱,曾吟有“涉江采菱發陽阿”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