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殤是指死於國事的人。屈原《九歌》中的《國殤》為楚國而捐軀的楚國的年青戰士。
國殤是什麽意思國殤詩句國殤造句的相關
國殤guóshāng,指死於國事,為國犧牲的人。例如: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南朝宋·鮑昭《代出自薊北門行》詩
國殤現代解釋是什麽?
國殤,指為國捐軀的人。
舊指在保衛國家的戰爭中犧牲的人。其中殤是指幼年夭折或為國戰死者,沒有到成年就死去,例如殤折,殤夭。
拼音:guóshāng。
出處: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譯文:戰士們為回報君主之恩,都奮力拼殺,不顧自己的性命安危。身死之後,他們會成為為國犧牲的光榮的烈士。
近義詞
1、烈士
拼音:lièshì。
釋義:
①為正義事業和國家死難的人。
②有誌於建立功業的人。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二:“離開武漢之後,在當天便遇難,而使好些朋友成了烈士。”
2、英烈
拼音:yīngliè。
釋義:
①英勇剛烈:~女子。
②英勇犧牲的烈士:祭奠~。
國殤是什麽意思?
九歌·國殤[ɡuóshānɡ]
年代:先秦
作者:屈原
題目:九歌·國殤
內容:原文:
操吳戈兮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淩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_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國殤》參考譯文
手拿著長戈啊,身穿著鎧甲,
戰車輪轂交錯啊,短兵器相拼殺。
旌旗遮日啊,敵兵多如麻,
箭矢交互墜落啊,戰士沖向前。
敵侵我陣地啊,踐踏我隊形,
駕轅左馬死啊,右馬又受傷。
戰車兩輪陷啊,戰馬被羈絆,
戰士舉鼓槌啊,擊鼓聲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眾神皆憤怒,
戰士被殺盡啊,屍體棄荒原。
英雄們此去啊,不再回還,
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搖遠。
佩帶著長劍啊,夾持著秦弓,
身首已分離啊,忠心永不變。
戰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
剛強徹始終啊,士氣不可侵。
將士身雖死啊,精神永世存,
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稱英雄。
解析:
《國殤》是屈原為祭祀神鬼所作的壹組樂歌——《九歌》中的壹首,內容是追悼和禮贊為國捐軀的楚國將士的亡靈。
樂歌分為兩節,先是描寫在壹場短兵相接的戰鬥中,楚國將士奮死抗敵的壯烈場面,繼而頌悼他們為國捐軀的高尚誌節。由第壹節“旌蔽日兮敵若雲”壹句可知,這是壹場敵眾我寡的殊死戰鬥。當敵人來勢洶洶,沖亂楚軍的戰陣,欲長驅直入時,楚軍將士仍個個奮勇爭先。但見戰陣中有壹輛主戰車沖出,這輛原有四匹馬拉的大車,雖左外側的驂馬已中箭倒斃,右外側的驂馬也被砍傷,但他的主人,楚軍統帥仍毫無懼色,他將戰車的兩個輪子埋進土裏,籠住馬韁,反而舉槌擂響了進軍的戰鼓。壹時戰氣蕭殺,引得蒼天也跟著威怒起來。待殺氣散盡,戰場上只留下壹具具屍體,靜臥荒野。
作者描寫場面、渲染氣氛的本領是十分高強的。不過十句,已將壹場殊死惡戰,狀寫得栩栩如生,極富感染力。底下,則以飽含情感的筆觸,謳歌死難將士。有感於他們自披上戰甲壹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壹刻他們緊握兵器,安詳地,心無怨悔地躺在那裏,他簡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緒奔進。他對這些將士滿懷敬愛,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壹樣,在本篇中,他也同樣用壹切美好的事物,來修飾筆下的人物。這批神勇的將士,操的是吳地出產的以鋒利聞名的戈、秦地出產的以強勁聞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飾的鼓槌,他們生是人傑,死為鬼雄,氣貫長虹。英名永存。
依現存史料,我們尚不能指實這次戰爭發生的具體時地,敵對壹方為誰。但當日楚國始終面臨七國中實力最強的秦國的威脅,自懷王當政以來,楚國與強秦有過數次較大規模的戰爭,並且大多數是楚國抵禦秦軍入侵的衛國戰爭。從這壹基本史實出發,說本篇是寫楚軍抗擊強秦入侵,大概沒有問題。而在這種抒寫中,作者那熱愛家國的熾烈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楚國滅亡後,楚地流傳過這樣壹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頌悼陣亡將士的同時,也隱隱表達了對洗雪國恥的渴望,對正義事業必勝的信念,從此意義上說,他的思想是與楚國廣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為中華民族貢獻給人類的第壹位偉大詩人,他所寫的決不僅僅是個人的些許悲歡,那受誣陷被排擠,乃至流亡沅湘的坎_遭際;他奉獻給人的是那顆熱烈得近乎偏執的愛國之心。他是楚國人民的喉管,他所寫的《國殤》,包括其他壹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國人民熱愛家國的心聲。
本篇在藝術表現上與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區別,乃至與《九歌》中其他樂歌也不盡壹致。它不是壹篇想象奇特、辭采瑰麗的華章,然其“通篇直賦其事”,挾深摯熾烈的情感,以促迫的節奏、開張揚厲的抒寫,傳達出了與所反映的人事相壹致的凜然亢直之美,壹種陽剛之美,在楚辭體作品中獨樹壹幟,讀罷實在讓人有氣壯神旺之感。
作者簡介
屈原。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本世紀中,曾被推舉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廣泛紀念。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註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蔔居》、《漁父》各1篇。據《史記·屈原列傳》司馬遷語,還有《招魂》1篇。有些學者認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懷疑《遠遊》以下諸篇及《九章》中若幹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筆。在語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詩經》以四字句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參差錯落,靈活多變;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於”“乎”“夫”“而”等虛字,用來協調音節,造成起伏回宕、壹唱三嘆的韻致。總之,他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創造性。
於右任臨終詩《國殤》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陸;
大陸不見兮,
只有痛哭.
葬我於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鄉;
故鄉不見兮,
永不能忘。
天蒼蒼,
海茫茫,
山之上,
有國殤。
於右任的著名愛國詩作《望大陸》發表於1964年11月10日先生在臺北謝世後。晚年在臺灣的於右任先生非常渴望葉落歸根,但終未能如願。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記中寫道:“我百年之後,願葬玉山或阿裏山樹木多的高處,山要高者,樹要大者,可以時時望大陸。我之故鄉是中國大陸”。之後不久,1962年1月24日於右任先生就寫下了感情真摯沈郁的詩作《望大陸》。
這是他眷戀大陸家鄉所寫的哀歌,其中懷鄉思國之情溢於言表,是壹首觸動炎黃子孫靈魂深處隱痛的絕唱。
1949年,於右任被裹挾到臺灣,而結發妻子和兒子卻留在大陸,從此天各壹方。所以,他的《望大陸》並非泛泛的家國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銘心的身世之痛。祖國統壹,是詩人壹生所誌追求的。
閱讀此詩,給人壹種悲愴深沈、愛國情摯的感覺。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於先生久居臺灣,不能回歸桑梓,但是海峽波濤卻隔不斷、阻不了他望大陸、念故鄉、思親人的深情。
詩的前兩節采用重章復踏的手法,反復詠唱,抒發對大陸、對故鄉深切向往、眷戀的情懷,是詩人真情實感的強烈表露,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這真摯強烈的情感和刻骨銘心的思念,給讀者以強烈的震撼,引起讀者感情與思想上的***鳴。詩的最後壹節開頭兩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樂歌》裏的兩句話,采用疊字,狀物形象而生動!最後兩句“山之上,有國殤!”語意雙關而寓意豐富。《國殤》出自屈原楚辭《九歌》。《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國南方的祭歌而創作的壹組詩篇,《國殤》是其中壹首,是追悼將士的挽歌,所謂“殤”,《小爾雅》說:“無主之鬼之為殤。”詩人巧借“國殤”,抒寫自己死後不能葬在大陸,不能魂歸故裏的遺憾。古人雲:“鳥飛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獸猶如此,人何以堪?人為的阻撓,使親人分聚、骨肉離散,死後尚不能魂歸故裏,不得安寧,讀來怎能不令人愴然而淚下?詩人借助這兩句詩,表達出許許多多和詩人有著相同經歷的人們的心:他們魂牽夢縈、心中無法忘卻的正是祖國的統壹!先生生前見不到祖國的統壹,死後還要葬於高崗,向大陸遙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現代圖書《國殤》:
國殤: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紀實
抗日戰爭,是中國民族百多年來第壹次徹底打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民族解放戰爭,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中國及至世界的歷史進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國民黨正面戰場與解放區敵後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的情景,無不體現著壹個民族威武不屈、同仇敵愾的民族傳統,顯示著中華兒女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15個月戰略防禦大血戰,中國軍隊以血、以肉阻擋著強大的日本侵略軍。是戰,是和?政治家、軍事家頻頻亮相,縱橫捭闔。淞滬、忻口、徐州、武漢,幾場大會戰交織搏殺,空前慘烈。
國殤:為國捐軀的將士
國殤的意思國殤是什麽意思
1、國殤,讀作guóshāng,舊指在保衛國家的戰爭中犧牲的人。
2、殤是指幼年夭折或為國戰死者。沒有到成年就死去,例如殤折,殤夭。出自東漢·許慎《說文》:殤,不成人也。殤子,是指未成年而死者,短命的人。
3、國殤出自於南北朝·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白話釋義:戰士們為回報君主之恩,都奮力拼殺,不顧自己的性命安危。身死之後,他們會成為為國犧牲的光榮的烈士。
“國殤”是什麽意思?
“殤”本意指幼年夭折或為國戰死者。今義擴大,亦指巨大的悲痛、悲哀,常用於形容巨大的災難、事故等。
例句:殤,?不成人也。——東漢·?許慎《?說文》
“國殤”即意為為國捐軀的人或者是國家遭遇了巨大的災難。
古語在現代語言使用中,時常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在原意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衍生而形成的今義。兩者均是此字或者詞語的正確含義,只不過是為了適應現如今的使用而進行了優化表達而已,並不存在高下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