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詩歌中荷花意向用到的特別多,文人對荷花的執念主要是因為荷花所代表的寧靜、雅致的內涵,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高潔的君子象征。古人對荷花的喜愛由來已久。從原始時期人們發現荷花的根莖和果實(蓮子)可吃,到漢初時期的《爾雅》中記載的關於荷花的詳情,可以看到人們對荷花的了解在逐漸深入,從可食用的植物,到入藥,再到賞玩,荷花的作用已經逐漸從實用性過渡到精神層面。
荷花的姿態美好,色澤粉嫩,宛然少女,這使得古代文人特別喜歡以此創作。無論是王維的《山居秋暝》中的?蓮動下漁舟?,還是周邦彥《蘇幕遮》中的?壹壹風荷舉?,都借用荷花的美好形象來營造壹種寧靜歡愉的氣氛,荷花的雅致,隨風搖動的少女情態,是他們熱愛荷花的重要原因。荷花,又名蓮花、芙蕖、菡萏。古人稱未開的花苞為菡萏,已經開放的是芙蓉,又因為其生長習性,常常是近水親水,和陸上芙蓉區別,又稱為水芙蓉,因為其氣質聖潔高雅,又有君子花的美稱。根據《北夢瑣言》記載的唐代蘇昌遠的傳聞故事,後人又將荷花稱為玉環。
荷花因其生長位置緣故和植物結構,本身又具備?出淤泥而不染?的象征。古人寫詩歌,常常托物言誌,因此用到荷花形象的地方就格外多,借助荷花的這壹品質,表達自己的情操,如周敦頤《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李白《古詩十九首》?素手把芙蓉?,正好契合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追求。除此之外,殘荷又能夠營造壹種衰敗的氛圍。美好的事物頹敗是壹種悲劇,在李商隱?留得殘荷聽雨聲?和李清照?紅藕香殘玉簟秋?兩句中就能夠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