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描寫手法如下:
1、對比:對比既是描寫手法,也是修辭手法。例:梅堯臣的《陶者》"陶盡門前土, 屋. 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通過陶者和富家的對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的貧富差距和不同命運,表達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2、象征:通過特定的、容易弓|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特點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繞郡城。”這兩句描寫青山環繞,層巒疊嶂,自己所處的郡城正在嚴密封鎖、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敵迫害的景況,書寫思歸不得的憂傷。
3、抑揚:把要貶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時說出來,只突出強調其中- -個方面,以達到抑此揚彼或抑彼揚此的目的。有先揚後抑和先抑後揚之分。如王昌齡的《閨怨》:”閨中少婦不知愁, 春日凝妝上高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候。”
這首詩采用先揚後抑的手法,先寫少婦“不知愁”,後面才說她"悔”,通過對少婦情緒微妙變化的刻畫,深刻表現了少婦因觸景而產生的感傷和哀怨的情緒,突出了“閨怨”的主題。又如趙希璐的《次蕭冰崖梅花韻》:“冰姿瓊骨凈無瑕, 竹外溪邊處士家。若使牡丹開得早,有誰風雪看梅花。”
詩中三四句忽發奇想:如果牡丹花開早於梅花,誰會沖風踏雪顧及梅花呢?然而,牡丹畢竟不會開在梅花之前。詩人欲揚先抑,只有冰清玉潔的梅花才能在凜冽的風雪中吐芳爭艷,受到人們的青睞。
4、起興:興是先言他物以弓|起所詠之辭。如李商隱的《錦瑟》:“錦瑟無端五十弦,-弦壹柱思華年。”首聯用瑟這種樂器起興,由此而思及“華年”。
5、聯想:由壹事物聯想到與之有關的另-事物,或把事物中類似的特點聯系起來造成壹個典型。如賀知章的《詠柳》: "碧玉妝成- 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詩人由柳枝的紛披 下垂、婀娜多姿聯想到翠綠的絲帶,運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壹個別具浪漫色彩的新穎形象,-改楊柳抒離情的象征義。
6、想象:人們在已有材料和觀念基礎上,經過聯想、推斷、分析、綜合,創造出新的觀念的思維過程。如劉禹錫的《望洞庭》:“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裏壹青螺。”這首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通過極富想象力的描寫,將洞庭的湖光山色別出心裁地再現於紙上。
7、襯托:指的是以乙襯托甲,使甲的特點或特質更加突出。有正襯和反襯兩種: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首詞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卻從“千古風流人物”寫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戰時的"多少豪傑”,最後才集中寫周瑜壹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這是正襯。
8、動靜結合:藝術創作中離不開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壹-動壹靜,相輔相成。前者屬於襯托手法,如杜甫“的《漫成- -首》:“沙頭宿 鳥聯拳靜, 船尾跳魚撥剌鳴。”第四句魚跳的“動”更襯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靜”。後者如戴叔倫《蘭溪棹歌》:“涼月如眉桂柳灣, 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詩中前兩句寫了山水的明麗動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潔,是靜景;後兩句寫了魚搶新水、湧上溪頭淺灘的調皮,是動景。全詩動靜結合,寫出了蘭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機。
9、虛實結合:是指現實的景、事與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襯,交織在壹起,表達同壹樣的情感。如辛棄疾的《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醉裏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 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可憐白發生! "夢中勝利的虛幻之景與醒來的白發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讓人體味空有大誌、報國無J的悲哀。
10、色彩渲染:如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 -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作者突出了剛抽新芽的柳枝,成雙成對的黃鸝,自由自在的白鷺和壹碧如洗的青天,四種鮮明的顏色新鮮而且明麗,構成了絢麗的圖景。色彩的渲染可以傳達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襯出思歸的感傷。
如杜甫的另壹首《絕句》:“江碧鳥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這首詩濃彩重墨渲染了-派怡人的風光壹山青翠, 花紅艷,鳥翎白,碧波綠,景象清新,賞心悅目,而這是為下文勾起漂泊的傷感作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