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詩中的虛實結合的詩句有哪些

古詩中的虛實結合的詩句有哪些

李清照的《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晚年,處於國破家亡,流離異鄉時作此詞.上闋多用實字側重外形實寫:女詞人被無情的風雨鎖在家中,十分苦悶;天放晴後,落花已化為塵土,令人惋惜.因金兵南侵,丈夫趙明誠在離亂中辭世,自己只身流落浙江金華,目睹春景及丈夫遺物、遺著《金石錄》,覺得物是人非,悲從中來,萬事皆休,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且懶於梳頭,甚至有時正想開口,可是眼淚已奪眶而出.

上闋只在第四句用了虛字“欲語”,出語看似平易,用意無比精妙: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悲痛狀態和滿腹憂愁表現出來,扣人心弦!

下闋側重內心發掘:女詞人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正春光明媚、遊人如織,也來了出遊之興,準備劃船前往.但又擔心舴艋“輕舟”太小,載不動自己那許許多多的憂愁.

前三句壹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詞意轉折,配合實字表達,收到尺水興波,感人至深的效果.實詞“輕舟”為下文的“愁重”作鋪墊和烘托,使“愁”變得沈重,亦是女詞人感情的無比深沈!也使抽象的“愁”變得具體可感,“奇氣縱橫”!無怪乎有人評論:後主李煜將“愁”變成水,秦觀將“愁”變成隨水而流去的物,李清照又進壹步把“愁”搬上了船,而寫《西廂記》的董解元卻把“愁”從船上卸下,又駝到馬背上去了.似此,也不怪李清照在《聲聲慢》詞末,絕望地悲鳴,無助的呻吟,撕心裂肺,催人淚下地再寫“愁”——“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毛澤東的《沁園春 雪》:“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是實景;“須晴日,看紅裝素裹”是虛景.

《蔔算子 詠梅》:“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是實景;“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是虛景.

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壹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水多.”寫舟行江上,是見聞,是實景;詩中讓感悟到的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的,青山綠樹總是永恒的,壹切美好的事物其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抑.詩人在繪景敘事中蘊含了人生的哲理,這是虛.

李忱的詩《瀑布》:“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詩中描寫了雄偉壯觀而最終歷盡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這是客觀的景物,是實.而詩人在這首詩中寄托了自己決不可滿足於現狀,不懼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思想,這是言誌,是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