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運用生動的比喻來刻畫音樂,從“大弦”句至“四弦”句皆如此。如用疊詞“嘈嘈”寫大弦的樂音時把它比喻成“急雨”,用疊詞“切切”寫小弦的聲音時又用“私語”作比,用“嘈嘈切切”寫大小弦的合奏時把樂音比喻成“大珠小珠落玉盤”。
用視覺形象、聽覺形象聯合起來通比音樂,就使得琵琶女的彈奏非常具體形象。再如,詩人用旋律的變化寫先“滑”後“澀”的兩種音樂意境。“間關”之聲如“鶯語花底”般輕快流利;
“幽咽”之聲如“泉流冰下”般悲抑梗塞。還如,詩人用“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樣的感受來描繪余音裊裊、余意無窮的音樂境界,用“銀瓶乍破”、“鐵騎突出”來寫音樂的突然奏響。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鎮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傷了禦史中丞裴度,朝野大嘩,藩鎮勢力又進壹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以安藩鎮“反側”之心。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有“擅越職分”之嫌,而且平素多作諷喻詩,得罪了朝中權貴,於是被貶為江州司馬。
司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時期多專門安置“犯罪”官員,屬於變相發配。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從此他早期的鬥爭銳氣逐漸銷磨,消極情緒日漸增多。元和十壹年(816)秋天,白居易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偶遇壹位彈琵琶的長安倡女,便用為題材,這首敘事長詩《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