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
做最單純的人,走最幸福的路:我們時常會感覺到心累,只是自己想得太多;我們總說生活繁瑣,其實是自己不懂得品味;我們時常業務繁忙,只是自己得不到滿足;我們也總是爭強好勝,其實是自己虛榮心太強。不攀比,心淡然,人生就那麽簡單。
原文:
When ?day is done
If the day is done?
If birds sing no more?
If the wind has fiagged tired?
Then draw the veil of darkness thick upon me?
Even as thou hast wrapt the earth with The coverlet of sleep and tenderly closed?
The petals of the drooping lotus at dusk
From the traverer
Whose sack of provisions is empty before?
the voyage is ended?
Whose garment is torn and dust-laden?
whose strength is exhausted, remove shame and poverty
And renew his life like a flower under
The cover of thy kindly night?
翻譯:
當時光已逝
假如時光已逝
鳥兒不再歌唱
風兒也吹倦了
那就用黑暗的厚幕把我蓋上
如同黃昏時節妳用睡眠的衾被裹住大地
又輕輕合上睡蓮的花瓣
路途未完,行囊已空
衣裳破裂汙損,人已精疲力竭
妳驅散了旅客的羞愧和困窘
使他在妳仁慈的夜幕下
如花朵般煥發生機
在妳慈愛的夜幕下蘇醒
擴展資料:
泰戈爾風格:
愛國主義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種姓制度壓迫下要求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願望,描寫了他們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充滿了鮮明的愛國主義和民主主義精神。
其創作多取材於印度現實生活,反映出印度人民在殖民主義、封建制度、愚昧落後思想的重重壓迫下的悲慘命運,描繪出在新思想的沖擊下印度社會的變化及新壹代的覺醒,同時也記載著他個人的精神探索歷程。
關於死亡
泰戈爾對死亡有著超乎尋常的認識,他說:“生命作為壹個整體永遠不會把死亡看得很嚴重,在死亡面前它歡笑、舞蹈和遊戲,它建設、貯藏並相愛。只有當我們把個別死亡的事實同生命整體分離時,我們才會看到它的空虛並變得沮喪。我們忘記了生命的整體,死亡只是它的壹部分,就好像是從顯微鏡中看壹塊布,它看起來像壹張網,我們註視著那些大大的洞,由於想像而顫抖。但事實是,死亡並不是最終的真實,它看起來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藍色的,但是死亡並不是變黑了的實體,正像天空並不在鳥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顏色壹樣。”
“在泰戈爾筆下,死亡充滿著詩情畫意,令人心向往之。例如在《吉檀迦利》的最後階段,用了20余首詩歌贊死亡,抒寫在死亡中與神同壹的過程。
善惡觀念
泰戈爾是個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世界是朝著絕對的善發展的,堅信惡最終將轉化為善。詩人認為,我們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為我們感受到有限,但這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並不是最終的,歡樂亦是如此。因此,善惡且不是絕對的存在,但對於有限的我們來說卻是真實的,必須通過《薄伽贊歌》中的業溶血,也就是通過無私善行的實踐而與無限者的活動統壹起來,以獲得宇宙生命或道德生命。
他說,“生活在完全的善中就是在無限中證悟了人生,這就是最全面、最深刻的人生觀,也就是我們通過內在的道德力量所能具有的對整個人生的看法。佛陀的教義是要把這種道德力量修煉至最高程度,要懂得我們的行動範圍不應束縛於狹小的自我領域內。”
“當佛陀沈思使人類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的途徑時,他已經達到了這種真理:即當人類通過把個別融合於普遍而獲得最高的目標時,人類就從痛苦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正由於如此,泰戈爾對佛陀推薦備至,詩作無處不體現著這種從壹切處去體會個體和整體的聯系。
參考鏈接:百度百科:泰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