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先生認為壹個人越是學問高的時候反而會表現得越謙恭,這是知識與修養給他帶來的改變。
當年大哲學家柏拉圖就有這樣的事情。有人問他:“像您這樣的大哲學家為什麽還要那麽謙虛呢?”柏拉圖說:“據我所知,人的知識就像是壹個圓圈,圓圈裏面是妳已經知道的知識,圓圈外面代表的是妳的未知。妳會發現圓圈越大的人就越會發現自己的知識很不足。”這壹點就像人們說的,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是往下彎腰,所以壹個人的學問越高也就越發顯得謙虛。 有名學者笛卡爾說過:“愈學習,愈發現自已的不足。”是啊,僅有通過學習,不斷擴大學問領域,擴充知識面,儲蓄更多的信息,妳才能真正領悟到“知也無涯”的深刻含義。如此妳既不會妄自菲薄,也不會妄自尊大,做到謙虛成熟,不斷進取,成功便不招自來。
那麽,當我們在學習上或事業上有了壹定做為的時候,還要不要謙虛呢?要!由於“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有些人常常則是因為驕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說得好:“謙受益,滿招損。”若是取得了壹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勝利沖昏頭腦,則會把辛辛苦苦得來的成績毀於壹旦。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特別不能驕傲,格言曰:“虛心的人十有九成,自滿的人十有九空。”我們在取到好成績時不自滿,才會更上壹層樓。 謙虛是壹種美德,壹種修養。能否做到謙虛亦是衡量壹個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辦法之壹。忠於真理的人,虛懷若谷,為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的人,永不自滿。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則是這方面的傑出代表。他文能治國,武能安邦,文武兼備,但他又何等謙虛謹慎,表現出比普通人更謙虛更成熟。我們要學習周恩來,那麽謙虛這壹高尚品德則是首先要學習的方面。 真正有學問的人就像麥穗壹樣:只要它們是空的,它們就茁壯挺立,昂首睨視;但當它們臻於成熟,飽含鼓脹的麥粒時,它們便謙遜地低垂著頭,不露鋒芒。同樣,人類經過了壹切的嘗試和探索,在這紛紜復雜的知識和各種各類的事物之中,除了空虛之外,找不到任何堅實可靠的東西,因此就拋棄了自命不凡的心理,承認了自己本來的地位。處事最當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最不可輕忽,雖至微至易者,亦當以慎重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