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琴是《紅巖》中比較豐滿的藝術典型。作為壹個地下工作者,她有著豐富的經驗和高度的警惕。在重慶的朝陽碼頭,她看到甫誌高穿著西裝給她掮行李,當即識破了甫誌高好表現的心理,表現了她高度的黨性。
在赴華鎣山的途中,她看到了掛在城頭上的丈夫的頭顱,悲痛欲絕,但她以堅強的革命意誌和非凡的毅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並化悲痛為力量,勇敢地擔負起丈夫未競的事業。作為壹個堅定的***產主義戰士,她視死如歸,寧折不彎。
面對敵人慘無人道的酷刑,她忍受百般折磨,對黨的秘密守口如瓶。行將就義,她神態平靜,舉止從容,梳理頭發,整理衣衫,吻別“監獄之花”,始終帶著勝利的笑容。
“如果需要為***產主義理想而犧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也可以做到臉不變色,心不跳”,這壹席話,充分展示了江雪琴作為***產主義戰士的生死觀。
《紅巖》是現代作家羅廣斌、楊益言所創作的壹部長篇小說,1961年12月首版。《紅巖》描寫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形勢下,重慶的國民黨當局瘋狂鎮壓***產黨領導的地下革命鬥爭。
小說著重表現以齊曉軒、許雲峰、江雪琴等***產黨人在獄中所進行的英勇戰鬥,雖然最後慘遭屠殺,但卻充分顯示了***產黨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擴展資料
1、創作背景
《紅巖》的作者羅廣斌、楊益言,曾於1948年先後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並囚禁在重慶“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集中營裏。他們和小說中的英雄人物,***同經歷了那些驚心動魄的鬥爭生活。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把這裏的鬥爭告訴後代”,他們先後寫了《聖潔的鮮花》《江姐》《小蘿蔔頭》等報告文學與革命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接著,又在這些敘寫真人真事作品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提煉和藝術概括,創作了長篇小說《紅巖》。
2、作品評價
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翔宇《論〈紅巖〉的“身體”革命意識》:《紅巖》是從“身體”入手,闡釋在紅色狂歡的受難姿態中“身體”的痛感如何成為壹種信仰道義充斥的革命浪漫激情所替代。
百度百科-紅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