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是中國臺灣當代詩人鄭愁予於1954年寫作的壹首現代詩。全詩以江南小城為中心意象,寫出了戰爭年月閨中思婦等盼歸人的情懷,寓意深刻,是現代抒情詩代表作中之壹,被海內外多次收入教科書。
鄭愁予自述該詩源自童年的逃難經歷,他小學時,抗戰就全面爆發開始了,父親從陸軍大學受訓後壹畢業就被送到湖北抗戰前線,調去襄陽張自忠的部隊,他則跟隨著母親經歷過各種逃難,壹路上看到很多傷兵;1948年12月,他到江南的壹個村落,那裏喚起了他童年時期逃難的記憶,有關炮車,有關戰馬的馬蹄聲,他把這些冒出的經歷藝術化,寫成了《錯誤》。這首詩的主角就是以鄭愁予母親為原型的。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妳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妳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錯誤》這首詩,以壹連串具有傳統意味和江南風情的意象,將豪放曠達的氣質和欲語還休的情韻融為壹體,營造出和諧、完整的藝術境界。雖然詩中寫了思婦和浪子,但與傳統的閨怨詩相比,表現出了較強的歷史感和時空感。
《錯誤》最大的特點是敘事、畫面的象征化以及對照手法的結合運用。從第壹節開始,在壹個敘事的語境中, 季節、容顏、蓮花就***同型塑出這些詞語的象征意味。第壹節兩句,以第壹人稱“我”寫遊子走過江南,“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詩中,“容顏”顯然借指某個人,至於這個人的性別,在語言文化的規約下很自然會將其認同為“女性”。前半句中“等”和“季節”賦予了“容顏”以敘事內容和時間限度;後半句是對“容顏如花”這個套板化譬喻的推進和激活,詩人不再甘於用靜止的喻體去比附靜止的本體,喻體被轉化為兩種動作狀態——開、落。所以,這個句子就是詩人對壹個具有情節性、動作性和時間性的故事的切片和象征。壹個通常用敘事的方式予以展開的情景被象征化地表達,於是在想象中補齊了這句詩所涉及故事的三個層面:壹個美麗的年輕女子在守候著她的歸人(容顏、等待);她等了壹年復壹年,時間在等待中悄然逝去(季節裏);她也曾欣喜期待,以為她的歸人即將到來(蓮花開),卻終於還是寂寞失落,因為她的歸人終究沒有歸來(蓮花落)。
從詩歌藝術的角度看,這句詩十四字卻包含著如此豐富的內容,它對“容顏”這個中心詞的前後修飾,使簡單的借代獲得了微妙的情景性和獨特的心理內涵;它又采用了將敘事情景象征化的方式,使詩歌言簡意豐,富於詩性的密度。
如果說第二句相對於第壹句是壹個轉折的話,第二節相對於第壹節同樣是壹個轉折——敘事視角的轉換。第壹節的鏡頭對準“我”——打江南走過的“遊子”;第二節的鏡頭則對準著上面“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工筆細描,壹唱三嘆地推進到這個等待中人枯寂的內心。這壹節全用比喻,不同的喻體都指向於相同的本體——“妳的心”,在喻體的暗示中企圖將閨中等待女子的心理具象化。值得註意的是,這裏全用情景化的比喻:“東風不來”暗示靜寂,“柳絮不飛”正是壹幅無精打采、百無聊賴的情狀,“妳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更是凸顯等待者內心的封閉(小城)和寂寥。這種以畫面、情景來外化內心的方式接下來得到反復、強化,但又有些微不同。“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讓人聯想起以下的畫面:天邊壹輪將落的夕陽(向晚),腳下是狹長冷清小巷中的青石板路。同樣采用形象的畫面外化內心,這個畫面的意味卻隱藏更深,因此也更加雋永。這裏有冷暖色彩的對比,天邊的夕陽雖然酡紅,但卻給人只是近黃昏之感;腳下的石板路悠長冰冷,卻是所在者無法逃避的路。聯系上下文,溫暖的夕陽卻遠在天邊且即將西墜,這間或暗示等待者心中渺茫的期待僅是壹抹遙遠的暖色;而冷清的、踏在腳下的才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寂寥的等待。所以,此句所構造的畫面看似蕩開其實緊貼著主題。它通過畫面的構圖和色彩對比來暗示情感,顯得更加意味深長。此節四五句是對壹二句的同義反復,但同樣暗示死寂,“東風不來”是客觀的視角,“跫音不響”則已經悄悄轉為等待者的“聽覺”,不經意地鋪墊了下面的“馬蹄聲”。
第三節又是壹轉,鏡頭重新聚焦在“我”身上,但卻又進入了“我”的內心: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只是過客。這裏迅速地引起了壹個問題:為什麽馬蹄是美麗的,卻又是錯誤。顯然,第二句正是對第壹句的回答。而這種回答又必須回歸到“等待者”的心理感受中才能得到解釋:因為馬蹄聲引起了等待者的期盼,讓她錯以為是歸人;但是這馬蹄聲卻是過客帶來的,所以,這女子必然又重新陷入更深的失落中去。這壹節有兩個重要的藝術特點:壹是明暗線的設置:明寫“我”的感受,暗寫“等待者”感受,等待者的感受解釋了遊子的感受;二是照應的運用:“達達的馬蹄”是對第二節“跫音”的照應、“美麗的錯誤”又是對第壹節“蓮花的開落”的照應。全詩的情感脈絡因此更加緊密地聯系在壹起,設想這樣的場景:閨中女子枯寂的等待中突然傳來壹陣馬蹄聲,這聲音像曾經有過的無數次壹樣,引起了她的滿心期盼,她聽著這聲音越來越近、越來越近卻又越來越遠,她終於明白:這不是壹個歸人,只是壹個過客。她又壹次體會了“過盡千帆皆不是”的煎熬,仿佛讓人看見這個女子期盼時迅速地從椅子上站了起來,凝神側耳傾聽,多麽像壹朵蓮花的綻開;又仿佛看見她在馬蹄聲遠去之後失望地、頹然地重新坐到椅子上,像壹朵蓮花的花瓣在風中雕零。
壹、清新雅致的婉約風格。壹座江南的小城,壹個暮春三月的日子,壹個盼歸的思婦,壹段執著的愛情。這樣的故事,如果在宋人筆下,也必定是壹首淒婉傷感的婉約詞。臺灣詩人鄭愁予的詩《錯誤》,意境優美,詩意深婉,顯示的正是婉約之美的美學特色。
讀著這首小詩,達達的馬蹄聲清晰地傳入讀者的耳鼓,我們的腦海中浮現出這樣的美麗畫面:三月江南的小城,彎彎的柳樹枝條長出了細細綠葉,壹條青石板鋪成的小巷,泛著幽幽淡青色的光,傍晚時分,幽靜的小巷響起了壹聲聲達達的馬蹄聲,由遠而近……這壹聲聲達達的馬蹄聲,聲聲敲在小巷深處壹位江南女子的心上,多麽熟悉的聲音啊!
是自己遠行的心上人回來了嗎?她的心狂跳起來,壹躍而起,撲向窗邊,揭開許久沒有揭開的窗簾,向達達的馬蹄聲處望去……失望掛在她的臉上,她又慢慢地放下了窗簾……
二、綺思無窮的抒情視角。鄭愁予的《錯誤》,沒有哭哭啼啼。江南女子的愁怨,給我們的感覺,是那麽的清新雅致,綺思無窮。“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小詩到了最後這兩句,點明了詩題,原來這個“錯誤”,是這樣壹個給人以雋永回憶的“美麗的錯誤”,至此,也點明了全詩的抒情視角。
三、心隨字動的長句短句。第壹小段,“我打江南走過”,六個字;“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十五個字,長短句交錯。在詩第二段中,凡“妳的心……”均是長句,寫“我”多為短句,讀起來錯落有致,節奏鮮明。長短句交錯,帶給讀者的還不僅於此。
短句暗示的是“我”作為壹個過客來得匆匆,我們仿佛隨著急促的馬蹄聲在目送過客匆匆而過;長句暗示的是江南女子等待之悠悠,思念之綿綿。這樣,心隨字動,怎不為江南女子執著的愛情而感懷。
四、新穎別致的生動比喻。“那等在季節裏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江南女子的美麗清新脫俗;“妳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妳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新穎巧妙的比喻,活脫脫的刻畫出壹位執著等待愛人歸來的思婦形象。看來,她的愛人離開她的時間也不短了,內心的孤寂就如“寂寞的城”“街道向晚”,但這並沒有沖淡她的思念之情,她的心只為他的心上人開放。
綜上,這首詩有幾個特點非常突出:
壹、古典意象、意境的化用:江南、容顏、蓮花、東風、柳絮、青石、向晚、跫音、春帷、窗扉、馬蹄這些充滿古典意味的詞語,給全詩帶來濃濃的書卷味;詩中策馬走過江南,東風、柳絮這些情景其實也塑造了壹個典型的古代文人的理想空間,這是壹個傳統文人的古典想象空間;詩中對閨中女子期待和失落的內心描繪,其實又是對古詩“過盡千帆皆不是”意境不著痕跡的化用。
二、敘事性和畫面感的結合,將敘事化為畫面象征的手法:此詩避開直接的抒情,將具有敘事性的段落化為壹個個富於象征性的畫面,幾乎每壹節都可以讓人聯想出幾個形象直觀但又富於象征暗示的畫面。
三、密集的鋪墊和照應,細膩的心理刻畫:如上所言,此詩多處用到鋪墊和照應,這些照應***同補充了壹個閨中女子等待的形象。如果說第壹節“蓮花的開落”只是讓人抽象地理解到壹個女子的期盼和失落的話,那麽第二節的“跫音不響”就進入到這個女子期盼的耳朵裏,來傾聽壹種具體的期盼和失落;而到了第三節的“達達的馬蹄”、“美麗的錯誤”則進壹步進入她的內心,坐實了期盼和失落的源頭——思人。壹般認為這是壹首愛情詩:遊子“我”對壹個不認識的閨中女子寂寥守候的體恤,其實源於他對在家中守候的愛人痛苦思念的理解和愧疚。
但也有人對詩歌主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此詩作者鄭愁予身在臺灣,他所謂的“打江南走過”表達的是壹種懷國的故園之思,因此守候者等待的就不僅是“愛人”,也可以是“兒子”。甚至於,這個等待者也可以不視為壹個具體的人,而是對因為歷史政治的分割而不能團聚,身在故國的守候者群體的抽象;或者說,這個等待者,其實就是祖國母親,此詩是母親對不能回歸的遊子的呼喚,也是遊子對家國深深的鄉愁。考慮到鄭愁予的年齡和經歷,考慮到和他同時代從大陸去臺詩人所***有的鄉愁情結(余光中就有《鄉愁》《鄉愁四韻》等);也考慮到詩無達詁的原則,這也不失為壹種可以接受的理解。
附名家評價:
楊牧:“鄭愁予是中國的中國詩人,用良好的中國文字寫作,形象準確,聲籟華美,而且是絕對地現代的。有經驗的人壹定同意,鄭愁予的詩最難英譯,《錯誤》是最好的範例之壹。”
作家水晶(楊沂):“(這首詩)堪與宋詞小令相提並論。”
華僑大學文學院茅林鶯:“鄭愁予早期的詩作(特別是廣為流傳的《錯誤》等抒情詩)被理論界稱為是‘最具東方韻味、古典色彩和本土特性的’。”
長按贊賞碼,感謝諸位的鼓勵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