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壹時期
為明初洪武、建文年間。明初詩人雖然有的已表現出模擬唐人的趨勢,但基本上還能“各抒心得”,做到“雋旨名篇,自在流出”。其中成就較大者是壹些經歷過元末社會大動亂的詩人,劉基、高啟最為著名。
2、第二時期
為永樂至天順年間。此時出現了以楊士奇、楊榮、楊溥為代表的臺閣體詩歌。
3、第三時期
為成化至正德年間。其時臺閣體詩歌已為廣大詩人所不滿,以李東陽為首的茶陵詩派攻之於前,以李夢陽、何景明為代表的“前七子”反之於後。
4、第四時期
為嘉靖、隆慶年間。嘉靖初,前七子復古運動中所暴露出來的模擬傾向日趨嚴重
5、第五時期
為萬歷、天啟年間。其時學舌七子者,已形成“剽竊成風,萬口壹響”(袁宏道《敘姜陸二公同適稿》)的詩歌創作危機。
6、第六時期
為崇禎及南明諸王年間。這期間詩歌的主要成就,表現在既是政治結社又是文學團體的復社、幾社裏的幾位詩人身上。
擴展資料:
明代詩歌的特點:
1、創作流派多
形成的詩歌創作流派較多。除了具有重大影響的全國性流派前七子、後七子、公安派、竟陵派之外,歷朝還有許多地域性的小流派。這種現象顯然與明代文士喜結詩社的風氣有關。
2、提出詩歌理論主張
面對正統詩文的衰微,明代詩人提出了不少詩歌創作方面的理論主張。
3、廣度和深度
明代詩歌在反映現實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方面,既不如唐詩,又遜於宋詩。這裏固然有八股取士,等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詩人創作指導思想上存在偏頗。前後七子的模擬成風,公安派的詩意淺露,竟陵派的詩境狹小,都是詩人不能深刻認識生活的重要性而結出的苦果。
百度百科-明代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