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升起來,院子裏涼爽得很,幹凈得很,白天破好的葦眉子潮潤潤的,正好編席。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著柔滑修長的葦眉子。葦眉子又薄又細,在她懷裏跳躍著"。
初讀先生的文章,就被他清新鮮活、靈動而又充滿詩意的文字所打動,很多年過去了,依舊清晰的記得這篇文章的開頭。當從老師口中,得知寫出如此優美文字的人竟出自我家鄉的孫遙城村,不由讓人頓生親切和敬意。
此後,陸陸續續讀了先生的壹些作品,《蘆花蕩》、《風雲初記》,《孫犁散文選》等等。這些文字,無壹不體現著先生思想的深邃,文體的新穎,藝術風格的鮮明。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建國初期那個炮火連天、波瀾壯闊的時代,先生卻能以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為我們描繪出壹幅幅壯麗、清新又充滿著泥土氣息的文學圖畫,著實讓人敬佩。
後來知道,也因為此,讓先生成為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澱派”的創立者,中國文學史上極負盛名的小說,散文大家。
欣賞、敬重、崇拜的同時,為這樣壹位出自身邊的文學大師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高中畢業走向社會,上班、打工、學徒,尋尋覓覓中忙忙碌碌,生活的壓力,讓我沒了時間沒了心情再去讀那些自己喜歡的文章,對於文字的喜愛也因此擱置了起來。
但對孫犁先生這位家鄉的文學大師,敬佩之情壹直縈繞在腦海,且有增無減,在歲月悠悠中愈加濃重。
記得是01年深秋時節的壹個午後,懷著好奇和敬重,我曾到過先生的村莊。那天小雨淅瀝,街上空無壹人,陰沈的天空,泥濘的街道,老舊的房屋,還有路邊老樹上在風中搖動的光禿禿枝條,讓人感受到了壹絲蕭瑟和空寂。
街邊門洞裏壹位躲雨的老人告訴我,先生的老屋已被村裏拆除,木料和磚瓦已用於修建學校,聽說先生本人還捐助了幾千元錢,在老人的指點下,我來到了街後的壹條小胡同,據說這裏就是先生的故居,但已空空蕩蕩。
斜風細雨中的那壹刻,不免有些失落和傷感。壹代文學大師,荷花澱派的創始者,文學史上值得留名的人物,家鄉的驕傲和自豪,卻再也找不到他的壹絲蹤跡了。
幾年後的夏末之日,我偷閑去了壹次白洋澱,方圓萬頃,湖波泛金,蘆葦搖曳間,偏舟輕搖,魚躍水面,快艇飛掠,鶴鶩驚走,蘆花飄舞,菱葉燦艷,水天壹色,遼闊悠遠,絕美景色著實招人喜歡,不由感嘆這裏的美景如畫,讓人陶醉其中流連忘返。
而讓我最感驚喜的,卻是荷花大觀園中剛剛落成的孫犁紀念館。
滿目“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蓮之上,是先生手持書本的漢白玉雕像,分為七個部分的主展廳,除擺有他生前用過的書桌、藤椅、拐杖、布鞋等生活用品外,還有壹些先生的著作和信件,其主要部分是概括介紹先生壹生工作成就的文字和生活的圖片。
在漫天荷花的清香裏,先生慈祥、溫和、淡然、清秀的形象竟和腦海中的想象如此吻合,不由讓人愈發感到親切。
時間匆匆而去,不知不覺已是傍晚,在家人的催促聲中,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先生的紀念館。
短暫的白洋澱之行,因不知先生的紀念館已落成開放,沒能騰出更多的時間多做壹些停留,興猶未盡中,也是有絲絲遺憾的。
但從先生的作品以及他的傳記中,我還是對先生那恬淡清純,無為中包孕有為的人文品格有了些許了解,在當今這喧鬧而紛擾的世界,經歷過歲月風煙中難以言說的酸甜苦辣後,對先生這樣壹位壹生淡定從容、獨具風格的文學大師,有了更深的懷念和敬重。
前些日子,有幸參加壹個文學創作質量提升會,而且,會議的地點就在先生的故居,這讓我接到通知後心情壹直難以平靜。
我知道,六年前,為紀念先生誕辰101周年,傳承其文化,繼承和發揚“荷花澱派”的文學理念與精髓,在先生故裏孫遙城村將其已消失不見的故居進行了復建,並正式對外開放。
我知道,"政府從2012年以來,先後舉辦了“孫犁文學獎”第壹屆散文大賽,孫犁百年誕辰紀念大會,“孫犁故裏書香安平”華夏閱讀論壇,在安平中學建成了孫犁廣場、孫犁圖書館,雕刻了國內第壹尊孫犁漢白玉立像。先生故居建成開放期間,又在先生故裏舉辦了首屆孫犁文化藝術節、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文藝匯演和紀念孫犁誕辰101周年全國百名文化名人書畫展,在國內文學藝術界產生了很大反響”。
正因為此,內心欣慰的同時,讓我對參觀先生的故居有了急切的期盼和向往。
是日,陽光明媚,天空蔚藍,驅車行走在滹沱河南堤上,新修的小路筆直平坦,兩邊茂密的青紗帳壹望無際,遠處的村莊時隱時現,掩映在壹片濃綠之中。
滹沱河奔流不息的嘩啦啦流水聲中,世事變幻,蒼海桑田,如今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風光想必早已不是舊時模樣。
思緒悠悠中,先生故居已映入眼簾。
陽光下,本已近至門前,雙腳邁上臺階的壹剎那,卻又停步退後,在壹個合適的角度、合適的距離,我站直了身體,屏住呼吸,凝神聚氣,註目先生故居。那壹刻,多年前斜風細雨中那個午後尋尋覓覓的情景又壹次在腦海中閃現,白洋澱荷花大觀園先生漢白玉雕像前我久久不願離去的畫面也壹次次在腦海中翻卷,此時此刻,內心升騰出壹些無以言說的激動,淚眼模糊中,我看見了先生正面帶微笑從歲月塵煙中向我走來,我趨步近前,欲向大師問好,先生卻在壹縷祥光中倏忽而去。
我使勁睜大眼晴,極力想尋覓什麽,卻再也看不到先生的身影,唯有大門的上方,莫言先生親筆題詞的“孫犁故居”四個大字樸實無華,遒勁有力,在陽光下散發出耀眼的光芒。
駐足門前,深情凝望。
先生故居位於村莊正中,座北朝南,占地面積1290平米,建築風格為三典型的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北方民居特色,布局為外院套內院的四合院形式,內院建有正房三間兩跨、東西廂房,外院建有傭工房、牲口房、磨房、門房、大車棚和大門、二門等設施。
拾級而上,進入故居,壹座影壁墻最先進入眼簾,牧童、耕牛、犁花、織布勞作、挑燈夜讀……,整幅壁畫滿是田園農家氣息。想想,在先生生活的那個年代,條件遠比現在艱苦的多,這應該是後人所希冀的壹種理想狀態下的田園生活吧。
正房中朱紅色的條案上,是先生的半身銅像,筆墨紙硯規規矩矩擺放在銅像前的八仙桌上,六把朱紅色木椅依次放在桌子附近,整體環境肅靜而整潔。
後方墻上,畫有壹幅大公雞立於石頭上的國畫,壹幅對聯掛於兩側:荊樹有花兄弟樂,硯田無稅子孫耕。另壹間屋子裏,先生曾經用過的被褥、衣服和鞋帽,整整齊齊的密封在玻璃框內供人參觀,四周的墻上,還有鐵凝、王蒙、賈平凹、徐光耀等作家名人為孫犁故居題的條幅。
壹旁的臥室,靠南面是壹條北方農村特有的土炕,壹張紅色的炕桌放在中央,土炕的壹頭是壹個老式的臥櫃,上面整齊地放著幾條被子和那個年代常見的圓形枕頭。屋子的北墻上,懸掛著先生夫婦二人的合影,還有和四個孩子的全家福。
在講解員娓娓道來的聲音中,我仔細地看著這些黑白照片和眾多的文集,腦海中先生的形象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高大。
先生熱愛家鄉,熱愛生活,對親情、鄉情有著深深地眷戀。先生為人真誠,低調謙和,敬畏文字,寫作嚴謹。先生腳踏實地,默默耕耘,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先生有著境界極高的文學修養,淵博豐實的知識底蘊,紮實嫻熟的文字功底和爐火純青的寫作枝巧,用他的壹枝素筆,為我們描繪出了壹幅幅壯麗、清新的文學畫卷,為文學史上留下了壹筆筆寶貴的遺產,先生是解放區文藝界的代表性作家之壹,後來又成為新中國的壹位極負盛名的小說、散文大家,先生開創的著名文學流派“荷花澱派”,成就了壹大批如劉紹棠、從維熙、韓映山等文學界壹代著名的作家。
先生的作品清馨質樸,具有濃郁清麗的詩意筆觸以及精巧別致的構思,含蓄凝練,清新明快,他筆下的人物尤其是農村女性形象鮮活豐滿,讓人印象深刻,而極富抒情的文筆、簡潔樸實的語言、深湛的思想,雋永的意境,更是令人難忘。
先生走了,他什麽也沒有帶走,卻把他豐厚而寶貴的文學遺產留在了這片他摯愛的土地上。而家鄉,也正在以實際行動,為這位博陵大地上走出來的文學大師而倍感驕傲和自豪。
壹大批先生的崇拜者,壹直孜孜不倦地為此而奔忙著,這其中,大師家鄉的文聯主席王彥博先生就是壹位功不可沒的代表人物,他不辭辛苦,跑上跑下,多方聯系,出主意,想辦法,提建議,為孫犁故居的復建、孫犁圖書館、孫犁廣場的建立以及各類孫犁文化的研究、研討,推介活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犁花翻卷,博陵大地豐沃土,荷韻悠悠,百年馨香潤故園。壹大批文學愛好者,正追隨著先生的腳步,用文字紀錄著這個繁榮興盛的時代裏所發生的壹切,在文學藝術這片廣袤的沃土上默默耕耘,砥礪前行。
此刻,在先生故居舉行的這次文學創作質量提升推介會就是壹個很好的例證,文聯王彥博主席、作協張從征主席充滿深情和希望的講話,中國散文學會理事,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解放軍報長征副刊專欄作家,旅居京城的安平籍作家喬秀清老師,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北省"燕趙文化之星",長篇小說作家孔祥玲老師,河北省作家協會會員,著名詩人,河北省"燕趙文化之星",《衡水晚報》專欄作家可風老師,他們在推介會上分別就散文、詩歌、小說創作所做的精彩講解和分享,以及與會的文學愛好者們仔細認真的聆聽和真誠而熱烈的掌聲,無壹不在說明,先生留給家鄉這壹筆筆寶貴的文學遺產,正豐潤著故鄉這片肥沃的土地,正激發著這些文學創作者們巨大的潛能,相信家鄉這些文學愛好者們壹定會創作出更加優秀的作品,在文學藝術的這座百花園中散發出更加醉人的芳香!
回想學生時代,自己是非常喜歡文字的,特別是讀了先生的文章,更是被那些鮮活靈動的文字所吸引、所打動,畢業後走向社會,由於生活窘迫,日子艱難,再也無遐也無心顧及。壹晃很多年,文字被我冷落,幾乎與我絕緣。
細想,這也只是客觀原因,主要還是自己文字功底太差,知識貧乏,寫起來感覺吃力,因此,寫作於我,只是偶爾為之。
但對先生的崇拜、敬重,這麽多年壹直埋藏在心底,雖然直到現在,對先生的了解也只是皮毛,但我壹直會懷著對先生的崇敬之情,景仰之心,追尋著先生的腳步走下去,我會重新撿拾起對文字的喜歡並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壹支拙筆,記錄下對生活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亦如此時,感受著先生文品與人格的魅力,荷韻悠悠,馨香裊裊中,以我心,留下對先生,對文字的壹片深情!
? (有資料參考網絡,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