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恒山的簡介

恒山的簡介

[編輯本段]簡介

恒山,人稱北嶽,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為五嶽,揚名國內外。1982年,恒山以山西恒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曾名常山、恒宗、元嶽、紫嶽。位於渾源縣城南10公裏處,距大同市62公裏。

恒山,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恒諱,壹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恒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註:古北嶽恒山為今河北大茂山,自清順治以後轉移到山西.

[編輯本段]地質特點

北嶽恒山,恒山山脈祖於陰山,橫跨塞外,東連太行,西跨雁門,南障三晉,北瞰雲代,東西綿延五百裏(橫跨今山西寧武、朔州、代縣、應縣、繁峙、山陰、渾源、靈丘等縣),是海河支流桑幹河與滹沱河的分水嶺。恒山,號稱 108峰,東西綿延 150公裏,橫跨山西、河北兩省。它西銜雁門關、東跨太行山,南障三晉,北瞰雲、代二州,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天峰嶺與翠屏峰,是恒山主峰的東西兩峰。兩峰對望,斷崖綠帶,層次分明,美如畫卷。 果老嶺、姑嫂巖、飛石窟、還元洞、虎風口、大字灣等處,充滿了神盡色彩。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跡。苦甜井在恒山半腰,兩井相隔壹米,水質卻截然不同。壹井水甜美清涼,被稱為甜並;另壹井水卻苦澀難飲。甜水井井深數尺,卻取之不間,可供萬人飲用、唐代時,唐玄宗李隆基曾賜匾甜井為“龍泉觀”。倒馬關、紫荊關、平型關、雁門關、寧武關虎踞為險,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之咽喉要沖,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主峰天峰嶺在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8米,被稱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天下第二山”。

[編輯本段]傳說

恒山,做為道教的活動場所由來已久。相傳,我國神話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壹的張果老就是在恒山隱居潛修的。恒山主峰,居於渾源縣城南,海拔2016.1米,為五嶽的第二高度。恒山以道教聞名,據《雲笈七簽》卷二十七記載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茅山道的祖師大茅真君茅盈曾於漢時入山隱居修煉數載;八仙的之壹的張果亦曾修道於此。古有十八勝景,今尚存朝殿、會仙橋、九天宮十余處。古往今來,以奇險吸引著遊人。據傳,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來到恒山,看到這裏山勢險峻,峰奇壁立,遂封恒山為北嶽。秦始皇時,朝封天下12名山,恒山被推崇為天下第二山。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曾到恒山巡視、祭奠。以後的歷代帝王,也差不多都差使臣到恒山朝聖。歷代名人、學士,諸如李白、賈島、元好問、徐霞客等人也都遊覽過恒山勝地,並留下吟詠恒山的詩章。

[編輯本段]歷史

西漢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廟。現在飛石窟內的主廟,是始建於北魏,又經過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築。明、清時恒山已經寺廟群居,規模很大,人們稱之為“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可惜後來遭到破壞,所剩不多。恒山以自取景色美而著稱,歷來有恒山18景之說。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遊恒山後,把在恒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遊記》中。

古人由此贊嘆恒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裏黃沙散夕陽。" 邊關要塞,古城峰煙。恒山因其險峻的自然山勢和地理位置的特點,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春秋時,代國靠恒山而存天下;戰國時,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兩漢時,匈奴利用恒山爭天下;東晉時,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北魏時,拓拔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仗恒山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元滅天下,清統天下,也憑借的是以恒山為主體的長城沿線天險。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恒山的五嶽中最可引以為自豪的。並且將古代關隘、城堡、烽火臺等眾多古代戰場遺跡保存了下來。

氣勢壯觀,風景如畫。整個恒山山脈似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壹座座海拔達2,000米以上的山如比肩而立,重重疊疊,氣勢異常博大雄渾。因此北宋畫家郭熙說:“泰山如坐,華山如站,嵩山如臥,常山如行。”其風景特色可概括為四點:群峰奔突,氣勢磅礴,這是恒山自然景觀的宏觀特征。唐代詩人賈島詩雲“巖巒疊萬重,鬼恒浩難測”,點出了恒山的地貌特征。登上恒山,蒼松翠柏、廟觀樓閣、奇花異草、怪石幽洞構成了著名的恒山十八景。十八勝景,各有千秋,猶如十八幅美麗畫卷,展現在遊客面前磁峽煙雨、雲閣虹橋、雲路春曉、虎口懸松、果老仙跡、斷崖啼鳥、夕陽晚照、龍泉甘苦、幽室飛窟、石洞流雲、茅窟煙火、金雞報曉、玉羊遊雲,紫峪雲花、脂圖文錦、仙府醉月、弈臺弄琴、嶽頂松風。再加上世界壹絕的天下奇觀懸空寺,整個恒山景如詩如畫,令遊客如置身於世外桃源,流連駐足。歷史上,許多著名學者對恒山都有過動人的描繪,漢代歷史學家班固有“望常山之峻峨,登北嶽之高遊”的描繪。唐代賈島《北嶽廟》)詩中有“天地有五嶽,恒山居其北,巖巒疊力重,詭怪浩難測”的贊嘆。唐代大詩人李白則在恒山留下墨跡“壯觀”二字。

[編輯本段]金龍峽

金龍峽,居於天峰嶺和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足三丈。這裏是古往今來的絕塞天險,交通要沖。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這裏劈山鑿道,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時,楊業父子在這裏以險據守,抵抗外族的侵入。金龍峽內,懸崖中腰有古棧道盤繞,名為“雲閣”。

[編輯本段]恒山松

恒山松,風格別致,形狀奇特。其中,有四株形狀奇特的唐代古松,人稱這為“四大夫格”。這四株古松,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巖石,傲然挺立,氣勢不凡,別具風格。

[編輯本段]恒山廟

恒山廟,以北嶽廟為首,穩座於西峰之上,蒼松之間,或隱或露。懸空寺,為恒山第壹景。民諺有“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說法。

[編輯本段]恒山雲

恒山雲,變幻無窮。出雲洞在後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明朗,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遊出縷縷白雲,引人遐思。

[編輯本段]氣候情況

恒山風景區屬溫帶半幹旱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幹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短暫晴朗。這裏早晚溫差大,古詩人有“雁門關外雁人家,早穿皮襖午穿紗”的詩句。恒山地區年平均溫度為6.1℃,1月最冷,平均-12℃,7月最熱,平均21.6℃。極端最高溫為35.9℃,極端最低溫為-37.3℃,是避暑的理想之地。

[編輯本段]詩句

北嶽廟 唐·賈島天地有五嶽,恒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人來不敢入,祠宇白日黑。有時起霖雨,壹灑天地德。神兮安在哉?永康我王國。登恒山 金·元好問大茂維嶽古帝孫,太樸未散真巧存。乾坤自有靈境在,奠位豈合他山尊。椒原旌旗白日躍,山界樓觀蒼煙屯。誰能借我兩黃鵠,長袖壹拂元都門 。

[編輯本段]恒山風景區介紹

恒山風景區是國務院1982年公布的全國第壹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壹。據1984年規劃,全景區為4個等級的保護區和1個自然保護區。壹、二級保護區面積為62.10平方公裏,以雙峰並峙的天峰嶺和翠屏峰為中心,包括天峰嶺景區、翠屏峰景區、千佛嶺景區、溫泉景區和渾源城景點群;龍山壹帶為自然保護區。恒山主峰分東西兩峰,東為大峰嶺西為翠屏峰,兩峰對峙,風格獨具,斷崖綠帶、層次分明。金龍峽,居於天峰嶺、翠屏峰之間,峽谷幽深,峭壁側立,石夾青天,最窄處不過三丈。這裏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北魏時,道武帝發兵數萬人,在此劈山鑿道據守,作為進退中原的門戶。宋代,楊業父子在此以險為憑,抵抗外族的人侵。恒山景觀中,果老嶺、姑嫂巖,飛石窟、還原洞、虎風日、大宇灣等處,充滿了神奇色彩,還伴有優美的神話傳說。懸根松、紫芝峪、苦甜井更是自然景觀中的奇景。苦甜井位於恒山半腰,雙井並列,相隔1米,水質迥然不同。壹井水如甘露,甜美清涼、水井深數尺,取之不盡,可供萬人飲用,唐玄宗李隆基賜匾“龍泉觀”。另壹井水苦澀難飲,成為鮮明對照。現苦井已封。恒山松,為恒山壹景。“四大夫松”,古松根部懸於石外,緊抓巖石,傲然挺立,姿態雄健。在虎風門觀松,或立於丹崖上,或倒掛於絕壁問,如傘如翼如亭如龍如橋,千姿百態,儀態萬方。恒山雲,變幻無窮。出雲洞在後土夫人廟的不遠處山腰,晴日郎郎,洞口寂靜,陰雨來臨,洞口便遊出縷縷白雲,引人遐思。

文物古跡,星羅棋布。恒山腳下的懸空寺、應縣佛宮寺的釋迦木塔、渾源城內的圓覺寺磚塔、永安寺等,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遼金時代,恒山是當時的文化之邦。書院學舍、摩崖題刻、楹聯碑碣很多。再加恒山山高風大,氣候變化劇烈,故建築多依懸崖峭壁而建,或開鑿石巖而成,形成了獨有的奇險特色。西漢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廟,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飛石窟內的主廟,始建於北魏,唐、金、元三代重修。明清時,恒山建築林立,祠宇樓臺聳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恒山,作為道教活動的場所由來已久.傳說中八洞神仙之壹的張果老就是在恒山隱居潛修的。恒山廟.北嶽廟為主廟,還有寢宮、後士夫人廟、紫微宮。官亭、白虎觀、龍王廟、靈官府、關帝廟、文昌廟、奶奶廟、純陽宮、碧霞宮等廟宇建築,懸空寺為恒山第壹奇觀。

北嶽廟,建於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501~1502年),是恒山廟中最為宏偉的壹座。它位於恒山主峰大峰嶺南面的石壁之下,門前有103級石階通往前下方到達山門、北嶽廟門有“貞元之殿”四個大字。門側有長聯,上聯為:“恒嶽萬古障中原惟我聖朝歸馬牧羊教化己隆三百載”;下聯是“文昌六星聯北鬥是真人才雕龍繡虎光芒雄射九重天”。北嶽廟內,有北嶽大帝塑像。北嶽廟前廊下,有清代禦祭恒山文碑20余通,這些碑文,作為歷史佐證,是研究恒山的寶貴資料。

北嶽恒山風景區內的另壹處重要景觀是懸空寺。懸空寺位於北嶽恒山腳下、渾源縣城南5公裏處的金龍峽內西巖峭壁上。寺創建於北魏後期(約為公元471~523年),現存建築分明清兩代修建後的遺物。懸空寺靠西面東,儼若精巧、別致、玲瓏剔透的玉雕懸於壹幅巨大的屏風上。寺內***有殿宇樓閣40間。南北,有三檐歇山頂危樓聳起,對峙而立,由低向高三層疊起,離地百余尺,附於絕壁上,三面環廊國抱、六座殿閣,相互交叉,飛架棧道相連,高低錯落,木制樓梯溝通,遷回曲折,構思布局妙不可言、整個寺面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實中生巧,危裏見俏,壹種在國內其它寺廟中體會不到的奇險感緊緊地抓住遊人的好奇心理。懸空寺內塑像頗多,有銅鑄、鐵鑄、泥塑、石雕像***78尊。三聖殿內的泥塑,具有唐、明兩代風韻,釋迎、韋馱、天女、阿難形體豐滿,神彩動人,仙女婀娜、韋馱英武、阿難虔誠,各具風彩。三教殿內,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臺流,***居壹室,耐人尋味、始祖同堂,堪稱中國宗教史上的壹段佳話。懸空寺內,有朝殿、會仙府、碧霞宮、純陽宮、樓臺亭、寢宮、梳妝樓、禦碑亭等。

[編輯本段]旅遊指導

恒山交通

先從大同等地乘長途車到渾源縣城,再從渾源縣乘中巴(2元左右車費,打的20元)到恒山前線(望嶽亭停車場)或後線(北嶽行宮),或先到懸空寺。也可乘恒山壹日遊旅遊車。

鐵路:大同市內鐵路交通較完善。從大同有火車通往北京、太原、西安、銀川、石家莊、包頭、沈陽等地。大同火車站位於市區北部,乘2路、4路、8路、14路、15路公交車均可到達。

公路:大同境內通過的主要公路有大運、大塘、大淮、大淶、大陽等10多條,從大同汽車站有長途車可通達太原、宣化、朔州等地。長途汽車站位於火車站前,乘2、4、8路等車可到達。從大同長途汽車站有到雲岡石窟、恒山等旅遊區的直達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