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越鳥巢南枝,越鳥象征什麽?
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裏, 各在天壹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越鳥這意思就是說壹種南來的鳥總是把巢築在樹的南面枝頭上,比喻遠遊人心懷故鄉。越鳥也就是象征南來的鳥兒。對“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兩句,古人有不同的講法。李善的《文選註》引《韓詩外傳》說:“詩雲‘代馬依北風,飛鳥棲故巢’,皆不忘本之謂也。”但這 “不忘本”又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從遠行者的角度來看,當然是從正面寫他的思鄉念舊之情;從留居者的角度來看,則是說胡馬尚且依戀故鄉的北風,越鳥尚且選擇遙望故鄉的南枝,妳作為壹個遊子,怎麽能忘記了故鄉和故鄉的親人呢?這是從反面來作比喻的。第二種說法認為,它來源於《吳越春秋》的“胡馬依北風而立,越燕望海日而熙”。這是取同類相求的意思。就是說,“雲從龍,風從虎”,所有的東西都有它相依相戀不忍離去之處;而我和妳本來也是相親相愛的壹對,怎麽竟然會分離這麽久而不能再結合到壹起呢?還有壹種說法,是隋樹森引紀昀所說的“此以壹南壹北申足‘各在天壹涯’意,以起下相去之遠”。這種說法是把出處和取意都拋開不論,只從字面上看,胡馬和越鳥壹南壹北,在直覺上就使讀者產生壹種南北睽違的隔絕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