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魯迅《祝福》的重點是哪些段落?

魯迅《祝福》的重點是哪些段落?

《祝福》是魯迅1924年創作的小說,收錄在魯迅小說集《仿徨》中。

該小說描寫祥林嫂壹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指出徹底反對封建的必要性。

三次外貌描寫的作用:

第壹次:“我”在河邊最後壹次見到祥林嫂,祥林嫂是“五年前的花白的頭發,即今已經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壹輪,還可以表示她是壹個活物.她壹手提著竹籃,內中壹個破碗,空的;壹手拄著壹支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壹個乞丐了.”這是全文倒敘開頭處第壹次描寫祥林嫂,實際上卻是祥林嫂壹生時序中的死前的最後壹次外貌描寫:比五年前大見蒼老,頭發花白程度跟年紀不相稱,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著,這壹切暗示著,祥林嫂的處境不僅不如第壹次到魯家(那時不幸卻還健壯),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魯家時了(那時悲慘但尚有生氣).這時肉體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這個倒敘開頭外貌描寫的是不幸的頂點,為讀者造成壹個欣賞的懸念,引導讀者深入下文.

第二次:“我”在魯家第壹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魯家時,“頭上紮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年紀大約二十六七,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手腳都壯大,又只是順著眼,不開壹句口.”這第二次外貌描寫,刻劃的是自然時序中大家最早見到的祥林嫂──為死去的祥林穿孝,不幸;但年輕,順從沈默、健壯能幹,在魯家暫時安了身.這段已點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著抗爭的希望,所以盡管勞作辛苦,她卻“口角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第三次:祥林嫂被從魯家搶走賣到山裏,夫死子亡後又回到魯家,“我”第二次見到祥林嫂時的樣子是“她仍然頭上紮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月白背心,臉色青黃,只是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順著眼,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第三次外貌描寫,穿孝的衣著和頭飾同第壹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臉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壹次不如壹次,打擊接踵而來,經過了抗爭她還是回到了不幸的中國上.

三次描寫突出了眼神的細節,概括了祥林嫂壹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對以祥林嫂為代表的勞動婦女的迫害和摧殘.三次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的外貌描寫對反封建的主題起到了見微知著、畫龍點睛的作用.

2、祥林嫂的心理:

⑴ 貞節觀:

祥林嫂是普通的農村婦女,但是卻深受封建思想的節烈觀的影響.可見封建思想對中國人的毒害多麽深重,不僅在魯四老爺這樣保守的鄉紳頭腦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會最底層.祥林嫂對再嫁反抗越激烈,說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僅世人認為祥林嫂再嫁是罪惡,就連她自己也壹直以再嫁為恥,精神委靡,心懷恐懼.

⑵ 迷信思想:

迷信思想是封建文化思想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迷信也同樣毒害著祥林嫂的心靈.如果她沒有再嫁的罪惡感,也許對鬼神的恐懼不會那麽強烈.因為有了這樣的罪惡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擺脫,想贖罪,自然乞求於迷信.她捐了門檻,自以為擺脫了罪孽,卻不被社會認可.於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遊行的小鼠”,自絕於這個人的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