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酒意象,及論文

酒意象,及論文

“酒”是我國古代詩人特別喜愛、鐘情的壹個傳統的審美意象,我國古代的“酒詩”以其特有的風貌影響著後世的詩詞創作。尤其到了唐宋時期,不少詩人借鑒、揚棄了前人的詩酒流韻。又賦予“酒”意象豐富的審美內涵,從而大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酒詩詞”的骨力和風韻,使之在我國古代詩壇上流溢出醉人的馨香,倍受歷代讀者的喜愛。

壹、借酒怡情助興增樂

在古代許多詩人的心目中,人生的最大快樂,不是封侯拜相,不是擁有金山銀海,不是得道成仙。而是有詩與酒的享受。因此,古代文人便在情興歡暢時借酒來增情助興。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晉·陶淵明《移居》(其二))

陶淵明的這首詩寫的是農務之余和朋友詩酒流連之樂。大意是說春秋時節時光美好,飲酒登高賦詩別有壹番情趣,展現了文人墨客的風雅。

壹生大笑能幾回,鬥酒相逢須辭倒。(唐·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

詩句寫作者在涼州與老朋友夜宴的情景。大意是說宴會中不時地爆發出大笑聲,這樣的宴會。這樣的大笑,壹生中也難得有幾回,老朋友們相聚在壹起,應該鬥滔盡歡,壹醉方休。詩句抒寫了友人相聚開懷暢飲的喜悅情狀,表達了作者豪邁樂觀、昂揚向上的精神。

二、借酒抒發愁情思緒、離情別緒

與親友戀人道離別,心中滿是無盡的不舍,只好借酒以抒離情;思鄉之情抑郁胸中,唯有借酒稍稍壓抑;報國無門,壯誌難酬,也只有借酒加以排遣。

在中國古代,酒經常參與藝術境界的醞釀。刺激作家的創作靈感。面對難以抑制的興奮或無法排遣的苦愁,詩人們都愛以酒解之。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宋·柳永《雨霖鈴t寒蟬淒切》)

這首詞寫離愁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酒醒何處?”表明作者離情之深、之濃、之重;“柳”與“留”諧音,表達了作者想留又難留的矛盾心情:“曉風殘月”更是他漂泊江湖的寫照!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宋·範仲淹《蘇幕遮·碧雲天》)

範仲淹在這兩句詩中說自己愁緒滿懷無法排遣,只好借酒澆愁,其實酒又何嘗能真的澆愁,結果又反而化作了相思的眼淚。既抒寫了思鄉之情,又反映了澆愁之酒化作相思之淚的深重相思之苦。

三、借酒抒發對人生、對現實的無奈

古代文人面對歲月流逝、青春老去產生了無奈,但即使無力挽救,卻也抱著豁達的態度去面對,這樣的胸懷。借著酒升華到了極致。

為君沈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時候斷人腸。(宋·秦觀《虞美人·碧桃無上栽和露》)

這是壹首托物寓懷、自傷身世的小詞。寫的是壹位美人站在花前,為春將去而暗自傷心:她憐惜花的寂寞無人賞。便想為花沈醉痛飲,壹醉方休,以排遣心中的無奈。

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宋·李清照《蝶戀花》)

這是壹首感時傷世之作,作者寫這首詩時年事已高,且南宋政局已處於風雨飄搖之中。故而她在這兩句詞裏說:春花和我同樣的命運,妳還笑我作甚!奠如趁人還在花還未盡時插在頭上,***享壹下暫時之樂。這樣理解。已是令人傷心了,但詞還有更進壹層的意思:人是暮春之人,花是暮春之花,國是暮春之國。人快死了,花快雕了,國快亡了,這怎不叫無可奈何!

四、借酒抒發壯誌的難酬

許多的文人大多抱持用世的熱誠,然而現實卻往往不能如他們所願,因此真正有才華的文人,若不幸遭逢此困境,最常用的解憂辦法就是借酒以排遣內心的悲懷。

呼兒將出挾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唐·李白《將進酒》)

這是李白《將進酒》的最後壹句,詩人以無比深沈的“萬古”之“愁”,與開篇的“悲”關臺。完成了全詩的縱橫捭閩、大起大落,表達了作者人生失意、壯誌難酬的煩憂之情。但全詩沒有萎縮之狀、消沈之態。

心斷新豐酒,銷愁鬥幾千。(唐·李商隱《風雨》)

這是詩人晚年所作的壹曲悲歌,他盡情傾訴了平生的孤獨、淒涼、憂愁和苦悶。詩句用唐代前期郭元振和馬周的典故“寶劍篇”和“新豐酒”,寄寓自己生不逢時、有誌難酬的憤懣和不平。

我國古代的不少詩人都精心於詩歌“酒”意象的創造,使其詩具有高度的思想與藝術價值。同時也通過立意選象,其高峻的人格和灑落的胸懷也得以完美的彰顯。“酒”意象在古代詩詞中地位舉足輕重,它展示了我國古代文人生活的全部底蘊以及對生命的理解。